倪新华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作为基层医院的医生,可以做到固定的医生对固定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抓住每位高血压患者就诊的机会。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门诊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按随机和平衡的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53±8)岁,高血压分期属1级者28例,2级者10例,病程3~18年,平均(9±7)年。对照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51±7)岁,病程2~7年,平均(9±5)年。两组的年龄、性别结构、对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FBG、CH、TG、BMI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至少每月分别进行门诊随访一次,用水银柱血压表测量坐位血压,每次测量需重复2次,取平均值。入组前给予拍片、心电图、验血常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电解质、血糖、血脂、肾功能,根据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因素分层制定检查周期,1年后分别复查相同项目。
1.3 方式
1.3.1 实验组 个体化指导包括:固定的医生为固定的高血压患者详细地介绍病情、与患者共同商定治疗方案、解决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预约随诊时间、健康教育。
1.3.2 对照组 只对患者进行门诊常规的高血压病情介绍及指导,使患者接受治疗。
1.4 疗效标准 显效:坐位DBP下降≥10 mm Hg,并降到正常(90 mm Hg)或下降幅度超过20 mm Hg)或SBP下降幅度≥40 mm Hg。有效:坐位DBP下降<10 mm Hg并降到正常或下降幅度10~20 mm Hg或SBP下降幅度≥32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资料输入微机,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及疗效评价。
2.1 有效率 实验组的降压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为68.4%,两者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1年后,收缩压分别下降至(133±12)mm Hg,及(144±16)mm Hg,舒张压分别下降至(86±8)mm Hg,和(92±7)mm Hg,实验组1级高血压总有效率为96.2%,2级高血压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1级高血压总有效率为82.1%,2级高血压总有效率为30.0%。
2.2 相关指标改变情况 与对照组比,实验组FBG、CH、TG、BMI在观察1年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CH呈显著下降(P<0.01)。
2.3 疗效与观察 实验组对改善或消除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头胀、头晕、颈强、心慌、胸闷等症状效果更明显些。两组胸片、眼底、心电图、血、尿常规、血钾、钠、肝功能等辅助检查有不同程度改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不良反应观察 76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部分病例有乏力、口干,1例有心动过缓,2例有踝部水肿,在减量或继续服药后反应减轻或消失,1例齿龈增生、1例干咳,换降压药后症状好转。
有一项210例的“门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对疾病的病机、病因、危害、用药指导、并发症防治需求程度排在前列,而对饮食、休息、心理、随访指导需求较低。以患者所需求的不同内容有针性地对患者指导,患者会感到所就诊的医生是一个熟练掌握高血压防治的医生,而对其产生信任,同时对自己的高血压防治有了自信,也就会主动地与医生配合,医生对患者健康教育的说服力便会更强一些,降压、降糖、调脂及减少可控制的危险因素的遵医行为会更好,血压、血糖、血脂就能更好地达标,减少了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这种个体化指导使患者更清楚的了解病情,主动参与治疗、学习高血压防治知识,使高血压患者既不害怕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又能给予重视。基层医院门诊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指导方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张国力.关于高血压社区防治.吉林医学,2010,31(4).
[2]木仙.门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健康教育,2010,48(27):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