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华 郝传庆
(滨海县蚕桑生产服务站,江苏滨海 224500)
滨海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蔡明华 郝传庆
(滨海县蚕桑生产服务站,江苏滨海 224500)
对滨海县蚕桑生产的现状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滨海蚕桑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科技进步加强基地建设、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打造龙头企业、深度多元开发、强化经营管理等促进滨海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滨海县;蚕桑;技术服务;产业化;综合利用
蚕桑产业曾经是滨海县的支柱产业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但近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滨海县的蚕桑产业有逐步下滑的趋势。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如何稳定滨海县的蚕桑产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滨海县蚕桑界的重要课题,须认真对待。
滨海县地处黄淮海平原的东端,解放前就有农民栽桑养蚕,改革开放后,滨海县的蚕桑产业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重点产业,并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滨海县涉及栽桑养蚕的有8个镇(区),78个村,7 500余户农户。2011年,全县桑园总面积800 hm2,年发放蚕种 34 105盒,产茧1 296 t,产值4 795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
滨海县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分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气温38.1℃,全年无霜期301 d,平均相对湿度79%,平均年降雨量949.5 mm[1],非常适宜发展栽桑养蚕。
一是滨海县群众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早在建国初期就有农户栽桑养蚕[2]。二是滨海县由于发展蚕桑多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技术力量也比较雄厚。三是滨海县生态条件优越,空气质量良好,多年来都未发生空气污染致使家蚕中毒的事件。
2011年滨海县每667 m2桑园平均效益高达3 500元,远高于同期玉米的1 200元和水稻的1 400元[1],这一优势已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认同,目前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必将推动蚕桑业新一轮的发展。
据滨海县农业生产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全县有7 500余户养蚕户,户均拥有桑园0.1 hm2,户均规模较小,蚕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较低;同时桑园在0.35 hm2以上的养蚕大户只有420户,仅占养蚕农户的5.6%,专业村、组的比例不高,经营规模偏小,经济效益偏低。要想把94.4%养蚕户的桑园面积由现在的户均0.1 hm2提高到0.35 hm2以上,还有很大的困难。
滨海县蚕桑产业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据滨海县农业生产统计报告显示,蚕桑生产水平一直偏低。一是桑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桑不养蚕或少养蚕的现象较为突出。2011年滨海县每667 m2桑园发种量仅为2.8盒,与年饲养4盒蚕种的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养蚕设施落后,技术手段粗放,单产不高。近几年来,盒种产茧量一直维持在38 kg左右的低水平。三是桑园老化,良桑比重低。滨海县桑园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栽植的,且多为湖桑,而育71-1等桑树新品种比重较低,只有10%左右。四是小蚕散养多,共育率低。由于多年的养蚕习惯,滨海县小蚕共育技术推广进展缓慢,到2011年底,全县小蚕共育率仅占30%。
虽然滨海县县政府与各镇(区)政府为滨海县的蚕桑产业化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政策环境,但目前滨海县仅有3个蚕茧收烘站从事蚕茧收烘与经营,蚕桑产业化经营进程不快、产业化水平不高、仍处于基础阶段;而且大部分镇(区)的工农、贸农还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产业的上下游无法做到利益兼顾,与蚕农的联结方式、服务内容和利益分配机制都不完善,导致无法形成产业优势,蚕桑生产的规模效益也就无法显现。蚕桑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滨海县蚕桑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滨海县蚕桑资源丰富,但利用单一,仅仅只有养蚕缫丝唯一的经营途径,大量蚕沙、桑枝等蚕桑副产品未得到利用,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污染了农村环境。
由于原滨海县丝绸公司破产,导致蚕茧收购多头分散,收购主体各自为政,行情好时竞相抢购,大量的蚕茧还未化蛹时便被抢购一空;可行情差时又压级压价,少收或拒收蚕茧,致使蚕农对蚕桑生产经营粗放,蚕茧质量严重受损。
为了促进滨海县蚕桑生产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小康滨海”再作新贡献,全县的蚕桑生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建设规模优质桑园为基础,以技术普及与创新为抓手,以蚕桑产业化为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高标准建园,规模化生产,省力化养蚕,产业化经营,多元化开发,特色化突破”的工作思路,突出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县、镇、村、大户“四位一体”的服务体制,实施科技创新,推进滨海县蚕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蚕桑生产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发展潜力划分,重点发展八巨、八滩、滨海港经济区等年产茧250 t以上的专业镇(区)3个;培育界牌、东坎、滨海港镇等年产茧100 t以上的基地镇5个,恢复发展五汛、陈涛、滨淮等原蚕桑大镇5个;培植华新、友爱、粮西、河岸、玉民等年产茧50 t以上的专业村30个以上;培育年饲养蚕种10盒以上的蚕桑重点示范户1 500户。按照“大行桑为主、密植桑为辅”的建园思路,大力发展优质丰产桑园;依托涉农项目,实施桑园水、土、路配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滨海县蚕桑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改造低产桑园,管好新栽桑园,提高全县蚕桑基地建设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同时,鼓励县内外业主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利用闲置土地实现有序流转,建设成片桑园并实现规模经营。
通过推广育71-1、强桑1号等优良桑品种,优化桑园群体结构,强化肥培管理、细化治虫保叶等措施,达到合理资源配置,减少少养弃养情况,提高单位桑园面积饲养量;通过加强养蚕设施建设,普及小蚕电气化集中共育、注重大蚕稀放良桑饱食、规范方格蔟室外预挂室内营茧等技术,提高盒蚕种产茧量。着力优化布局,强力推进实用技术,实施蚕桑标准化生产,加速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提高蚕桑生产劳动效率;加强技能培训,建立“县蚕桑生产服务站—镇(区)多种经营服务中心—蚕桑技术员—蚕桑科技大户”的“四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推进蚕业科技信息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职能作用,搭建科技服务蚕农的平台。精心办好滨海县蚕桑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的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短信、电子农务与蚕桑专家热线等手段,便捷、高效地将新技术、新政策、新动态及时传送到蚕农手中,全面提升蚕农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
缺乏龙头企业,是滨海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当务之急是以3个蚕茧收烘站为基础,恢复五汛镇缫丝厂生产,联合县内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共同打造龙头企业,构建集蚕桑产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系统,引导蚕农把分散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使蚕农、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协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横向和纵向更广阔的要素配置来实现蚕桑规模效益。以此来带动滨海县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滨海县蚕桑产业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
滨海县蚕桑资源丰富,利用前景广阔,为了滨海县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大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推进桑枝粉碎培育食用菌、果桑开发、蛹虫草培育、蚕沙沼气利用等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全方位、多层次延伸产业链,增加蚕桑产业的附加值。重点培育一批蚕桑资源开发龙头企业,带动滨海县蚕桑资源综合开发,提高滨海县蚕桑资源的利用率,增加蚕农收入。
加强蚕茧市场管理,重点治理无证非法经营和坑农害农的行为。对外来收购单位要认真检查资质,监督其收购行为;对县内的茧站要进行资源整合,取消规模小并经常欠账坑农的茧站,消除流通环节隐患;坚决执行“四保证”制度,即保护价收购、全额收购、现金收购、技术服务;制定《滨海县蚕茧收购管理办法》,促进蚕业市场规范有序运转。
[1]滨海年鉴编纂委员会.滨海年鉴(2011)[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43-45.
[2]滨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滨海县志(1986—2010)[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5-106.
[S88-9]
C
1007-0982(2012)03-0035-03
2012-02-22;
2012-06-06
蔡明华(1981—),女,江苏滨海,大学本科,助理农艺师。
Tel:0515-84237857,E-mail:lmjkj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