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勇 常治军
(湖北省郧县农业局,湖北郧县 442500)
据郧县县志记载,郧县农民栽桑养蚕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1]。自20世纪60年代起,郧县的农业部门就开始引进良种湖桑,指导农民兴建标准桑园,传授养蚕技术,实行规模养蚕。但由于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国企独家经营,价格机制不合理,加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市场不稳定,呈大起大落状态,导致蚕农“跟风跑”,桑树种了挖,挖了种,使全县桑蚕产业始终未能形成气候。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的好转和桑蚕技术的不断进步,种桑养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郧县蚕桑产业也自此进入了快速稳定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郧县蚕桑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突出问题,阻碍着郧县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对当前郧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促进郧县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地方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011年,全县桑树种植面积达1 333 hm2,涉及郧县的胡家营镇、刘洞镇、白浪镇、城关镇、安阳镇、南化镇、鲍峡镇、大柳镇等8个乡(镇),87个村,4 000余户,2万余人,年饲养蚕种37 500盒,生产鲜茧1 600 t。
据我们调查,近5年来,每公斤鲜茧的单价在16元左右,在正常情况下,每667 m2桑园一年可收入2 000多元,是郧县一般种植业收入的2倍以上。全县1 333 hm2已投产见效的桑园,年收入在4 000万元左右。
2009年,郧县县政府为提高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解决蚕农卖茧难、加工难的问题,增加蚕农收入,特组成工作专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江苏客商投资2 000万元建设了江郧丝绸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郧县目前蚕桑加工的龙头企业,拥有厂区面积8 400 m2,固定资产1 500万元,企业科技人员31人,技术工人73人,新建2条自动缫生产线,年产生丝能力达200 t,销售收入达到了5 000万元,年利税500万元。
桑树属于阔叶多年生乔木,具有根系发达、耐旱、耐贫瘠、发芽早等特点,是“退耕还林”的优良树种[2]。据我们调查,在郧县目前推广的桑树品种不仅在好田好地上生长良好,而且在坡耕地上种植也有较高的产叶量,既可以采叶养蚕又可以防灾抗涝,防止水土流失,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受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变化的影响,郧县蚕桑产业发展呈波浪式起伏发展,虽然几经波折仍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始终是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从目前发展的态势看,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看不到发展蚕桑产业的远期前景,对执行产业规划、抓蚕桑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全县1 333 hm2已投产见效的桑园,大部分建在胡家营镇、刘洞镇、白浪镇、城关镇、安阳镇、南化镇、鲍峡镇、大柳镇等8个乡(镇)的偏远山区村,受地理条件限制,桑园多以“路边桑、地边桑、田边桑和沟边桑”为主,成片桑园面积少、种植分散,集约化经营难度大,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从蚕桑制种一直到丝绸服装业的整个产业链看,郧县江郧丝绸有限公司从事的主要是蚕茧收烘、缫丝等原料生产,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开发投入不足,桑枝、桑果、蚕沙、霜桑叶等副产品开发还处于空白,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还未形成,产业链条远远不能满足郧县蚕桑产业发展的需要。
全县从事桑蚕技术推广的人员仅有1人,技术推广人才严重不足,也没有建立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实用技术、桑蚕新品种等难以全面推广,严重影响着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
蚕种、蚕茧、桑苗等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存在着多头执法管理和管理盲区,收茧企业压级压价,欺行霸市以及其它伤害蚕农的事件时有发生,蚕农丰产不增收,从而导致种桑养蚕的经济收益不如外出务工,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愿意进城或外出务工,而不愿从事种桑养蚕,致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养蚕劳动力严重缺乏。
建议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长为组长,发改委、农业局、科技局、财政局、扶贫办、税务局、监察局、商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加强对桑蚕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理顺思路,集思广益,把蚕桑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来抓,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出口创汇的突破口来抓,切实促进桑蚕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依据资源潜力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生产、抓点示范、巩固提高、发展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高效益开发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动郧县蚕桑产业向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档次”的原则,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服务农民”的紧密型经营模式,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实行二次分配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杜绝茧贱伤农、毁桑种粮现象的发生。
加大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力度,发展壮大蚕桑技术服务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县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大力推行高标准建园和多批次养蚕的发展模式。抢抓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联姻的有利条件,高起点新建桑树良种繁育基地,精心筛选优良品种,通过无性繁殖等手段,加快桑树良种繁育步伐,完善繁育供应体系,逐步实现用种纯良和优质化。
农业、商务、工商、公安、物价、质监、司法、财税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加强对蚕种、蚕茧等市场的监管,维护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严格执行鲜茧收烘企业资格认证制度,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压级压价、欺行霸市以及其它伤害蚕农与企业利益的行为。
[1]黄成助.郧县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2]陈伟国.桑树栽培技术15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