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科学家和农民们早已知道高温会对某些农作物造成伤害。以斯坦福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麦生长和衰老的速度进行跟踪研究,揭示了农作物受到伤害的全过程。研究发现,由于播种期的不同,作物过快衰老导致粮食减产的幅度最高可达20%。
论文的主要作者大卫-罗贝尔(David Lobell)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过去9年印度北部小麦生长情况的卫星监测数据,对小麦在34℃以上高温下的衰老情况进行了追踪。他们发现,衰老的加速将导致小麦灌浆期缩减。
罗贝尔表示:“新的成果就在于,我们对导致高温减产的特定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说,“我们决定看看这些影响是否真的在农地里发生了,如果确实发生了,其影响程度是否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结果证明,我们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小麦是一种对温度十分敏感的作物,通常在深秋或初冬播种,在炎热的夏季之前收获。罗贝尔说,他们的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帮助人们改进播种方法,提高作物的适应性。
“培育耐热品种是关键。可能的方法包括提高生长速度以避开极端高温,或培育更能适应高温的品种,或是这两者的组合。”罗贝尔表示,“其中提早播种的一大挑战是,大米等夏季作物必须在小麦播种之前收获。”
罗贝尔说,极端高温并不是产量下降的唯一原因,但在炎热的地方,这足以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01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发现,若生长温度在34℃以上,即高出平均水平2℃,小麦产量将下降一半左右。
(人民网)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农业研究人员用内置定位系统的便携终端装置扫描农田形状、农作物位置信息并录入电脑,然后用光学感知装置获取作物叶片颜色等信息,从而把握作物生长情况。在完成数据处理之后,这些信息被输入控制拖拉机施肥装置的读取器,作业人员只管驾驶拖拉机行驶,施肥装置会根据沿途位置变化,自动调节施肥量。
据介绍,这种“可变施肥法”的好处是可在确保农作物均匀生长的情况下提高产量,预防倒伏,对于不了解土地特性、没有经验的耕作者很有帮助。该机构决定从2012年开始着手推广“可变施肥法”。
(新华网)
美国农业部(USDA)和普度大学的研究者们宣布他们即将研究出小麦瘿蚊防治方法。他们通过测试其他植物受到小麦瘿蚊侵害后释放的毒性物质,模仿遗传改良植物的效果,从而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发抗性植物。
先前研究人员进行可杀灭瘿蚊毒性物质的人工饲喂试验,然而瘿蚊并不食用这些物质,因此研究者们不得不转向研发转基因小麦。之后,他们想到了更为简单的方法。为了让幼虫取食毒性物质,研究人员首先让瘿蚊在小麦幼苗上产卵,当虫卵孵化时,小麦从土壤中转移到含有毒蛋白的水培环境中,这样幼虫在取食小麦叶片的同时,也会摄入来自水中的毒素。
USDA的Christie Williams说:“小麦就像个巨型吸管,把毒素送到幼虫口边。如同把康乃馨放到有色培养液中后,花色就会改变。”
蛋白免疫印记试验证明幼虫确实摄入毒性物质。研究者们检测了9种可扰乱害虫消化系统的毒素,其中来自于某种开花植物的雪花莲凝集素蛋白最为有效,能显著阻断幼虫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