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苏君
浙江省富阳市妇幼保健院 富阳 311400
新生儿沐浴或喂养不当时,易发生呕吐。由于呕吐物常从口鼻同时喷出,容易窒息,处理不及时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快速清理口鼻呕吐物,恢复气道通畅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采用洗耳球吸引呕吐物,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009年10月—2010年3月,本院母婴同室足月正常新生儿 57例,胎龄 37~42周,平均(39.1±3.5)周;男婴32例,女婴25例;出生体重2 700~4 600 g,平均(3 450±256)g。2010年 1月—3月发生呕吐后窒息27例新生儿为观察组,2009年10月—12月发生呕吐后窒息3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组沐浴时发生呕吐后窒息19例,喂奶后发生呕吐窒息8例;对照组沐浴时发生呕吐后窒息20例,喂奶后发生呕吐窒息10例。
观察组发生窒息时立即用小号洗耳球吸取婴儿口鼻内呕吐物,用洗耳球吸引呕吐物时,新生儿取右侧卧位,先吸引口腔,再吸鼻腔。吸引时用右手拇指抵住洗耳球球囊底部,其余四指夹住囊颈,球囊嘴进入新生儿口鼻前,先挤压球囊体部,使球囊内形成负压。在新生儿口内吸引时,球囊嘴朝向口腔内颊部作缓慢移动,避免球囊嘴对着一固定部位吸引,引起黏膜损伤。切忌将未形成负压的洗耳球在新生儿口鼻内挤压,从而加重新生儿窒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迅速采取侧卧位拍背,用毛巾擦除口鼻流出呕吐物,如哭声仍不畅者用吸痰管低负压吸引至气道通畅。
观察两组气道恢复通畅(面色红润,哭声响亮)情况;窒息后有无继续吐奶。
观察组气道恢复通畅时间<10s 26例(96.30%),10~30s1例(3.70%),>30s0例,继续吐奶1例(3.70%)。对照组气道恢复通畅时间<10 s 2例(6.67%),10~30 s 19例(63.33%),>30 s 9例(30.00%),继续吐奶 23例(76.67%)。观察组气道恢复通畅例数和继续吐奶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的呕吐后窒息处理方法由于拍背的震动,易引起患儿续发呕吐,本组资料约占76.7%,因此,增加了误吸和加重窒息的危险;用吸痰管低负压吸引时,虽然负压可以控制,但负压吸引器不能随身携带,需将新生儿抱至治疗室处理,容易耽搁时间;且吸痰管插入过深还会刺激咽部迷走神经,引起新生儿心率减慢;如呕吐物较黏时,容易堵塞吸痰管,导致吸引不畅。用洗耳球吸取新生儿呕吐物,可立即彻底清除新生儿口鼻内呕吐物,快速恢复气道通畅。洗耳球携带及操作方便、简单,能为窒息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本组结果显示,使用洗耳球吸引口鼻,气道恢复通畅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再次呕吐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使用洗耳球清除新生儿呕吐物时,宜选用容量为30 mL的小号规格的洗耳球。使用前应检查灭菌有效期和包装的密封性。平时可将3~4个灭菌后的洗耳球置于新生儿沐浴室内固定位置,1~2个置于和护士站相通的治疗室消毒物品柜内备用。巡视病房时尤其是夜间值班护士可将1个塑封包装的洗耳球放于工作服口袋内以备急用。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反应,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