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词“冷”分析*

2012-08-15 00:44姚志秀
关键词:热词方言网民

姚志秀

(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中文系,山西朔州036002)

网络“热”词“冷”分析*

姚志秀

(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中文系,山西朔州036002)

网络热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他具有方言化、简洁化和模板化的特点,呈现出由关注个体向关注社会、由特定人群使用到融入全民词汇、从单一的网络语言到被传统主流媒体吸纳、从释放压力的娱乐调侃向现实生活关注的社会问题的方向演变和发展的变迁规律。网络热词具有上升为民族共同语和留在特定区域两个发展走向。研究网络热词对把握网络语言现状、丰富汉语词汇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热词;社会现象;文化;文明

伴随着互联网登陆中国,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兼收并蓄,推陈出新,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尤其是其中的网络热词,充分见证和记录了十多年时间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现实社会的深刻变革,成为探究中国社会和谐发展进程的历史见证。

1 网络热词的特点

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短语和句子,他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既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快捷性的潮流,又恰当地表达了信息传播者的心理诉求。网络热词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同于传统媒介语言。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另类词语,网络热词有如下特点。

1.1 方言化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从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1]6。方言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本文提到的方言词语专指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所致。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广大网民还来不及细究方言与民族共同语语音之间的具体差异时,各方言区的网民便有意无意地将各种方言带入了网络。例如:一些方言区对前后鼻音不作区分,于是产生了“小盆友”(小朋友)的网络语言;类似的情况还有:在舌根清擦音“h”与唇齿清擦音“f”不作区分的方言区产生的“灰常”(非常);在舌尖后清塞擦音“zh”与舌尖前清塞擦音“z”不作区分的方言区产生的“小胖纸”(小胖子);在舌尖浊鼻音“n”和舌尖浊边音“l”不作区分的方言区产生的“姑凉”(姑娘)等网络语言。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网络语言一经发出,立即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和共鸣,网民的反复引用和传播,一时成为网络热词。

1.2 简洁化

网络语言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快速口语,因而快速的键盘输入是其首要技能。大多数网民打字时使用的是拼音输入法,而在汉语中,除去声调因素,声母和韵母相同的汉字较多,因此网民会因频繁选词而延误时间,无形之中降低了交流速度。为了在网络交流中省时省力,网民或用谐音错字或用音节首字母或用数字直接表情达意[2]。其他网民看到这些“雷人”词语后立即会明白其中的真实含义并报以会心一笑,甚至竞相仿效,从而成为网络上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如:鸭梨(压力)、围脖(微博)、楼猪(楼主)、XDJM S(兄弟姐妹们)、CU(see you)、IC(I see)、88(拜拜)、9494(就是就是)等。这些简洁化的表达方法是应网络社会信息交流的快捷性而产生的,也是网络语境下对汉语传统表达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大胆探索。

1.3 模板化

当网民把某一事件发布到网上后,敏锐的网友会立即洞察到该事件蕴涵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于是将该事件高度概括、浓缩提炼、用最精炼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凭借着网络强大的传播力,这些新词迅速发热成名,甚至走出网络进入传统主流媒体语言。无独有偶,与之近似的事件发生后,智慧的网民会模仿该词仿造出一类新词,例如:从“郭美美”到“卢美美”。“郭美美”事件起源于郭本人在2011年6月的微博炫富,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进而引发慈善界的大地震,并使红十字会陷入前所未有的公众信任危机。该事件结束后不久,一个名为卢星宇的女孩成为风云人物,因同样涉及善款流向和管理问题,故而网友以“郭美美”为模板仿造出“卢美美”一词。这种创造一个新词,类推仿造一批新词的语言现象实质是对某一类社会焦点问题的集中概括,是对属于同一社会现象的反复追问,例如:从“被自杀”到“被自愿”再到“被就业”,“被××”是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呵护反被强势方强迫的无奈声音的集中反映[3]。这些网络热词往往与一些社会事件和民生热点密不可分,词语本身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都具有贬义色彩。

2 网络热词的变迁规律

十多年来,网络语言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被理性接受的变化过程,已深深地烙上时代发展的印记。纵观其发展,网络热词呈现出如下变迁规律。

2.1 由关注个体向关注社会发展,由无厘头的情感宣泄向理性的利益诉求过渡

网络语言产生之初,民众之所以对其嗤之以鼻和不屑一顾,就是因为网络语言大多是网民的无病呻吟或无关痛痒的纯个人情感的自我表达,网络热词也多是其当时心境的即时宣泄,似乎没有什么语言逻辑可言,也没有明确的交际目的[4]。例如:郁闷、酷、偶、汗。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关注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并自觉地对社会环境和自身权利进行理性思考。网络热词顺势实现了华丽转身,得到了社会的理性认可。例如:“郭美美”作为被关注时间最长的网络热词,触发了网民对一系列社会现象的探究和拷问,如善款的监管、无底线炒作和大众审丑情绪。虚拟世界折射出的真实社会生态,网络热词背后真正的民意,有对事实真相的探寻、有对民生热点的关注、有对传统美德的褒扬和对不良现象的批评。网络热词代表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网民的集体智慧,这些言论或褒扬或贬斥,或肯定或质疑,有客观理性之处,也不乏主观偏激之词,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类的公平与正义,推动了社会民主与法治的进程。

2.2 由活跃于网络到渗透进现实社会,由特定人群使用到融入全民词汇

网络热词产生之初,有其特定的使用人群和特定的使用场合,离开网络语境则影响人们的正常交流,表意不再完整。各种数字和字母以及中英文夹杂的词语不但不适合在现实语境中使用,甚至传统的汉语词汇因被网络新解也会造成人们理解的偏差,例如:恐龙、青蛙等。随着其对社会热点关注的深入,网络热词迅速走出网络,融入现实生活,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的交际用语,例如:山寨、雷人、官二代、富二代、蚁族等。这些热词并没有因其背后的社会事件离开公众视线而退出日常交际用语,反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现实社会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在网络语境下的作用。

2.3 网络热词有逐渐上升为“雅言”的趋势

网络热词发端于网络,最初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网络环境,是网民在虚拟社区里的自我陶醉和自娱自乐。随着网络热词语言内涵的丰富和涵盖范围的拓展,其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现实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刻,直至引起传统媒体的的关注,逐步上升为传统主流媒体语言。例如: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霎时,“给力”一词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经其他媒体反复引用,该词博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与之类似的还有热词“”字出现在主流电影《人在途》中。可见,发端于草根的网络热词并非全部荒诞不经,更多内涵丰富的热词将登上大雅之堂,上升为全民语言。

2.4 网络热词的主体词语正沿着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方向演变

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使网民回避现实,释放压力,因此,娱乐大众是其重要功能,尤其是网络热词诞生之初,娱乐身心甚至是其唯一功能。在网络逐渐普及的十多年时间里,娱乐恶搞的网络热词层出不穷,从“恐龙”、“青蛙”到“蛋白质”、“白骨精”, 再到“神马都是浮云”、“闹太套”、“伤不起”、“hold 住”,……,“你尚未唱罢我早已登场”式的快速更新成为这类型网络热词变化的显著特征。随着现实社会的深刻变革,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进入凸显期,各种现实问题接踵而至,民众陷入前所未有的心理焦虑。这一时期,网络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平台,还是公众意见的集散地,一系列与社会背景和民生热点密不可分的网络热词迅速增加,涵义日益丰富,正发展成为网络热词的核心词汇。这类热词多与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关,多是针砭时弊之词,多是对有损社会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批评和贬斥。例如:“拼爹时代”、“霸社会”、“洗脸死”等。这些犀利的热词具有了网络监管的功能,甚至出现了网络民意倒逼现实,实现成功问责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3 网络热词的走向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5]9,网络热词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作为一种社会方言,网络热词与其他方言有共同的发展走向,那就是:一部分方言进入普通话词汇,上升为民族共同语;另一部分留在特定区域,要么继续传承中华文化,要么退出交际使用而逐渐消亡。

总之,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热词难免泥沙俱下,语言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因此热词的爆炸式发展不会污染语言环境。“语竟网择,适者生存”[6]是网络语言变迁的不二法则,那些经得起大浪淘沙式的历史选择的词语必是语言之精华,必将承担起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历史使命。那些昙花一现的热词不过是快餐文化的一部分,将由“热”转“冷”,最终被历史淘汰。网络热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语言学研究者,笔者认为应理性看待网络热词之“热”,透过“热”象,冷静分析其后的语言特征,研究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让语言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承服务。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5):35-36.

[3]被时代[EB/OL].2011-07-16[2012-03-06].http://baike.baidu.com/view/26830903.htm.

[4]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5-197,205.

[5]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吴小毛.语竟网择[N].光明日报,2010-12-26(5).

Hot Ne tW ords,“Cold”Ana lysis

YAO Zhixiu
(Chinese Department,Shanxi Shuozhou NormalDatong U niversity Compus,Shuozhou 036002,China)

Hot net words are a linguistic phenomenon,but also are a social phenomenon.They have such features as dialect,simplicity and template,and change from show ing concern from individuals to the community,from being used by a specific group of people to the national vocabulary,and from a single network language to a language absorbed by the traditionalmainstream media,from entertainment ridicule and releasing pressure to the direction of facing real-life social issues.The paper finds out that hot N et W ords develop in two ways—— enter into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and remain in a particular area.Researching hot net words is very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grasp the current state of network language,to enrich Chinese vocabulary and transm it Chinese civilization.

hot net words;social phenomenon;culture;civilization

H136.4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2.03.024

1673-1646(2012)03-0111-03

2012-04-13

姚志秀(1981-),女,讲师,从事专业: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热词方言网民
方严的方言
热词
热词
方言
热词
热词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