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质量研究体系初探

2012-08-15 00:51朱可嘉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2年1期
关键词:宏观评价质量

朱可嘉 陈 明

(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28)

我国现代对于宏观质量可考证的研究最早始于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首次提出了宏观质量的概念,并阐述了宏观质量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经过国内外学者对宏观质量近20年的研究,形成了以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为核心,宏观质量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研究为拓展,宏观质量环境体系研究为延伸的理论研究脉络。

1 宏观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宏观质量被现代人熟知不过百年,但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则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Maynes认为,宏观质量是一个固有的可以度量的概念,可以用一种合适的方法进行数量的、非货币的量测。而Triplett认为我们所需要的是对宏观质量的一种价值度量,无须一种标量质量指数。1990年,《全国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总体方案》的提出开启了宏观质量评价研究的新时代。其后,以程虹为代表的院校学者,提出了“区域、总体质量指数”的概念,而以蒋家东为代表的机构研究者则提出了“区域、企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评价体系。程红在对指标体系设计时,将观测变量的量纲集中在投诉率、合格率、事故率上。而蒋家东则将宏观质量定义为一种区域和企业层面的综合竞争力。

分析产生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认知和方法选取的不同。

1.1 “宏观质量”概念

不论是“总体质量指数”还是“质量竞争力”,其提出初衷都是为了对宏观质量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但由于研究者对宏观质量认识的视角不同,造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即以程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宏观质量是从微观质量衍生而来,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宏观经济”的概念范畴。他从政府宏观质量监管角度入手,对宏观质量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形成了具有很强政府监管色彩的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以蒋家东为代表的“竞争力学派”,则从宏观质量形成和发展的视角出发,将宏观质量定位在“竞争力”的概念范畴上,一个地区宏观质量状况好则表现为该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水平较高,反之,则相反。这种对于竞争力的研究受启发于20世纪50年代Mac Dougal对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并发现非价格因素形成的竞争力是理解贸易不平衡和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世纪70年代,Kravis和Lipsey、Stout研究发现了质量因素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作用。20世纪80年代,Stout和Rothwell等人继续开展了类似问题研究,进一步形成了质量维度的竞争力的研究思路。

马小平将宏观质量定义为由“产品实物质量”、“产品技术水平”、“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环境保证能力”组成的体系框架。他们的研究借鉴了顾客满意度的构建思路,是基于微观质量概念的加总,并未对宏观质量形成系统性的概念认识。

1.2 宏观质量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以“区域总体质量指数”和“质量竞争力指数”为代表的构建方法主要是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其中,程虹在构建TQI(Total Quality Index)指数体系中,公共服务二级指标体系下,包括教育和人口质量在内的6个3级指标权重,均使用了专家意见法和层次分析法。蒋家东也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先由一组专家按照德尔菲法(Delphi Methood)对各个评价指标及其观测变量对上一层次评价指标的影响大小进行评价,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最终确定各个子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其与更高层次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构建方法。

在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宏观质量指数MQI(Macro Quality Index)时,马小平将初选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因子确定为宏观质量指数指标,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因子得分确定相应指标的最终权重。在其研究过程中,并未考虑专家组的德尔菲法,而仅将其作为构建的参考。

金升龙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构建了上海地区不同行业质量指数,在指数构建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他通过对若干样本的自学习,建立网络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之间的全局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通过一定数量样本的网络训练(自学习)过程,确定最适宜的权系数。徐晓敏又将BP网络的方法运用到了出入境货物宏观质量指数构建研究上。她在考虑了实际运用的环境,选取了3层感知器网络及其相应的学习算法作为数据分类的方法。其中,第一层为logsig函数层,第2层为purelin线性函数层,第3层为硬限函数层。

在构建方法的研究方面,基本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索模式。即在实际运用中基本是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最为实用和简便,并被很多质量工作者所认可。在理论探索方面,如BP神经网路、因子分析等方法则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原有的研究思想。

2 宏观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相对于企业微观的质量管理,我国宏观质量管理体制的改革更为迫切。对于宏观质量监管体系研究和完善也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包括宏观质量规划编制研究、宏观质量政策研究、宏观质量预警机制的研究、以及质量信誉建设的研究等方面。

监管机制研究方面。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思考模式交错存在,使得我国的质量监管体系在很多方面陷入矛盾与冲突的状态之中。约瑟夫 • M • 朱兰博士也认为制度因素造成了质量提升所带来的边际效益不及数量、规模的扩张。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质量管理体制中,存在严重的“消费者缺位”与“政府越位”的问题。

宏观质量政策方面。很多学者论述了宏观质量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对保证宏观质量水平、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提出规划的研究与编制,必须以当前我国的宏观质量水平为基础,要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符合宏观质量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具备一定国际视野。特别强调规划的编制要运用系统动态学观点考虑问题,将产品质量规划与宏观质量规划紧密结合。

宏观质量预警方面。质量安全预警的研究随着质量安全事件的频发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以徐晓丽为代表的学者根据不同用途,将宏观质量预警模型分为预警指数模型和预警监控模型,并使用不合格率的SPC方法(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对货物的批次质量指数进行动态监控和预警分析。唐晓芬则将质量风险与经济风险相结合,提出了构建宏观质量预警系统以便更好地应对危机给带来的宏观质量风险的研究思路。

质量信誉建设方面。宏观质量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和督促企业构建起良好的质量信誉。为此,柴为民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质量信誉定量描述的指标,包括质量信誉成本、标准质量信誉、质量信誉价值的概念,并给出了各指标的定量计算公式,为质量信誉的定性研究提供了极其有效的途径和思路启发。但在建立质量信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

3 宏观质量的环境影响研究

对于宏观质量影响研究,主要是指宏观质量对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宏观质量对经济的影响又是研究的重点。国外,Jones Philip和John Hudosn深入研究了标准化和经济成本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机制。Lecraw Donald • J用标准数作为宏观质量状况的表征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其后,德国学者Dresden、Karlsruhe从经济因素的视角,研究了标准化对经济收益的影响。Knut、Blind提出了标准化的经济学理论,他从方法论、实证研究以及政策制定方面研究了标准这一宏观质量的表征量对于经济的作用机制及影响程度。在宏观经济调控层面,美国劳工统计局从2007年开始对消费者物价指数进行Hedonic调整,关注质量对价格的影响。

在国内,张长元运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研究了宏观质量与国民经济、社会福利间的费用效益关系。而更多的学者,则沿袭了国外对于宏观质量对经济影响的研究思路,将标准数或标准化状况,作为衡量宏观质量的标尺,进而对其与经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如阮金元、王喜年、阮军标准化经济效益分析,涌泉对DIN标准化效益的调研。宋敏、于欣丽、卢丽丽基于企业标准,刘唯真、方卫国基于行业标准,以及张利飞、曾德明、张运生对国家技术标准的经济效益的分析与评价研究。

现阶段,宏观质量对于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研究面较窄,没能形成较为清晰的研究思路,主要原因是对宏观质量概念界定和宏观质量表征量的选取上存在一定困难。很多情况下,国内的研究学者考虑到对宏观质量定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选择“标准”这一指标作为宏观质量状况的表征量,进而通过标准化对经济的影响间接说明宏观质量对经济的影响情况。

4 宏观质量研究体系展望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宏观质量的研究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具备,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宏观质量的探索性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4方面。

4.1 进一步统一宏观质量性概念

作为宏观质量研究的基础,宏观质量的概念必须有一个明确而清晰且被广大学者和宏观质量管理人员所认可的定义。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研究的思路,特别是对宏观经济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将宏观质量定义为:在较宽广的领域内,合理调配有限资源,促进社会总体质量、效益及社会福利最大化。当然,在借鉴的过程中还要明确宏观质量的特点,将这种特点充分融入到概念体系构建当中去,形成对宏观质量新的、具有创新性的定义,该定义要界定清楚概念范畴,并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规范,以期对今后的宏观质量研究工作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4.2 更好完善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先进的方法进行创造性研究,如结构方程方法、灰色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等指标构建与评价方法的运用。一种方法的引入,会给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思路,会使研究者有机会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原有的研究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

4.3 在宏观质量监管机制研究方面,从政府对质量的调控手段和施政政策的目标入手

深入研究国外的产品召回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等多种质量监管机制;研究政府是如何划定强制监管的产业与产品的范围,是否只是凭感觉和认识来对某些产业实行强制监管,其背后是否有规律性机制或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强质量预警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构建,特别是在已有的“总体质量指数”和“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基础上,分析和筛选出具有预警功能的先验指标,并将其作为构建宏观质量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要完善信誉评价体系建设,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企业、行业质量信誉评价体系,并完善政府的激励机制和服务机制,帮助企业更好地树立企业质量信誉,推进宏观质量信誉水平的不断提升。4.4 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

在宏观质量的影响环境研究中,现阶段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宏观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未来随着宏观质量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对经济、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的影响研究也将逐步纳入到影响环境研究当中。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宏观质量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我国的宏观质量战略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3.

[2]Jack E Triplett.The Concept of Quality in Input and Output Price Measures: A Resolution of The User-Value Resource-Cost Debate[J].Studies in Income and Wealth, 1983, Volume 47, pages 283-483.

[3]Mark Bils.Quantifying Quality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pages 1006-1101.

[4]程虹.宏观质量管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蒋家东.质量竞争力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6]马小平.宏观质量指数研究[J].数量统计与管理.2009.

[7]金升龙.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方法——质量指数的研究.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2005.

[8]杨颖,汤万金,高晓红.浅析宏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标准科学,2009.

[9]徐晓敏.基于神经网络的出入境货物宏观质量指数研究[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0.

[10]程虹.宏观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种基于质量安全的分析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

猜你喜欢
宏观评价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宏观与政策
质量投诉超六成
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及发达国家相关政策研究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