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0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人民对于健康和健身的需求与渴望与日俱增。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方式、一种生产方式和一种艺术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越来越显著。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对于改善和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体育场馆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既是优秀体育健儿展现运动才华的舞台,也是社会各界强身健体、共享欢乐的活动中心,还是大型群众集会、文化交流与经贸展示的最佳场所。它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的窗口、文化交流的中心、体育产业的支柱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同时又是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战略”的必要物质保障 。在2002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建设好群众健身场馆,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在2003年颁布的《2001年一2010年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纲要》以及国务院第382号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均进一步对体育场馆的分布、建设规模等事项做出了详尽的指示。
体育场馆同样承载着促进社会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供应水平是城市文明和发展的标志与体现,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开发和经营体育场馆具有促进社会资本的良性循环,提供就业机会等多种功效。
目前体育正在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走进千千万万的百姓生活之中,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若将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2000年我国在7岁至70岁的体育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为33.93%。而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也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对省内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质量及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目前河南省体育场馆建设情况如何?在全国体育场馆建设中处于何种发展水平?能否满足全省人民的健身需求?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能够有力地推动河南省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文调查过程中从河南省体育局反馈的信息来看:虽然河南省体育局每年都要求各地市将该地区体育场馆的新建、改、扩建和占用等情况进行汇总上报,但该要求在河南省大多数地市都没有被严格执行,各地市目前较为完整的体育场馆统计数据大多为2003年全国进行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时的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现阶段体育场馆的实际情况。
基于此,有必要对河南省体育场馆建设情况进行完整统计和客观分析,并立足于河南省省情,紧密结合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促进河南省体育场馆设施发展的对策措施,为今后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在调整和优化体育场馆建设、实施宏观管理以及制定体育场馆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体育场馆是人们进行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参加及观看体育竞赛的主要场所,是发展体育事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
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有相应的运动场馆设施作支撑,否则难以进行。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健身及培养意志品质的目的。同时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还可避免参与者在运动中发生不必要的损伤,消除一部分群体既想参与体育运动又担心受到伤害的心理顾虑。如果没有一定的运动空间和运动设施,即使有良好的参与动机和有效的组织指导,体育活动也不能提高和活跃起来。因此,体育场馆设施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它的供给状况直接决定着体育运动的发展水平,在推动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日益增强,体育场馆状况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活动参与者日益关切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和开发有限的体育场馆资源,使之发挥最大效益?在我国现阶段体育场馆建设仍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对体育场馆资源需求的状况下具有较强的紧迫性。河南省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多、密度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历来突出。因此,对河南省体育场馆的建设情况、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等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促进河南省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为了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国务院于1995年6月批准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和实施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参与体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和促进了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其中。但是,怎样才能使更多的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使体育活动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举国上下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这就要求在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还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一个与体育活动直接相关的问题——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全民健身,一方面是重在参与,另一方面是重在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搞好全民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建设,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
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体育设施”在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2位。“有场馆器材”便准备参加体育活动的选项已由1996年的排位第2上升到2000年的排位第1。“场馆拥挤,得不到保证”在群众体育活动点面临主要困难的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 。其他相关资料也显示,在我国城乡居民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这表明必要的体育场馆设施是全民健身活动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构建体育场馆也是各国政府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普遍措施,它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辅相成,其功能远远超过了体育自身的范畴,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大型体育场馆因投资规模大,具有其他建筑不可替代的特殊性,精心设计和建造的体育场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大型体育场馆及其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在拉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对该地区的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大型体育场馆周边公益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了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周边土地的商业价值,对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具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
大型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兴建也是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物质基础,国内许多城市通过申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如1997年上海市承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时,建设了38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馆,为申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提高了上海市的城市品位,城市品位的提高,促进了上海市的进一步开放和对外交流,使上海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商的实际投资增长又推进了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使上海市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社会各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随着体育基建投资的逐年增加,为加强管理,政府发布了许多相关法规和文件,对体育场馆各项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199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体育法》中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2003年8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明确指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这些法律法规为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繁荣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河南省体育场馆的特征大体如下:(1)河南省体育场馆规模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偏低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等原因制约着河南省体育场馆规模的快速发展。(2)在河南省所有体育场馆中,传统体育场馆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篮球场是标准体育场馆的主体,占场馆总量的39.21%;在非标准体育场馆中,乒乓球场馆数量最多,占场馆总量的17.45%。(3)河南省体育场馆建设资金投入主体单一,投资仍以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为主,民间资本投入严重不足。(4)河南省的体育场馆83.42%是由县级行政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的,表明河南省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主体己经由国家、省、地市级高级行政部门向县级行政部门整体下移。(5)河南省的体育场馆绝大多数属于公益性,占全省体育场馆总数的98.69%,仅有占总数1.31%的体育场馆带有经营性质。(6)河南省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水平总体较低,部分体育场馆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不仅加重了国家的负担,而且难以实现体育场馆的再发展。(7)河南省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偏低,体育场馆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日常不对外开放的比率高达72.52%,为全国不对外开放比率37.55%的二倍。(8)河南省每周接纳500人次以下参与活动的体育场馆数量最多,占场馆总量的49.02%,说明河南省体育场馆以小型化为主。(9)河南省国有体育场馆仍占四分之三以上的比例,但与第四次体育场馆普查相比其他经济类型的体育场馆已呈现出发展的态势。(10)河南省76.45%的体育场馆属于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内部,中小学校的体育场馆数量又占有绝对优势。(11)在河南省内部,由于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区域之间的体育场馆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12)河南省标准体育场馆在总量、人均量、种类以及质量上,均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两者建设数量之比约为1:3,投资金额之比约为1:55。占全省70%的农村人口只拥有全省30.27%的社会体育场馆资源。(13)在河南肆意侵占或破坏公共体育场馆的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地方政府受利益驱使,以发展当地经济为由,无视法律法规的尊严,肆意侵占或破坏公共体育场馆。
针对我省体育场馆存量不足的状况,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要绝对地增加数量——兴建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二要相对地增加数量——充分挖掘现有场馆设施资源的潜力。
除加强对现有学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之外,在设计和建造新的体育场馆时,应充分考虑到场馆的多功能开发,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
深化体育场馆内部改革,注意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使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化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把农村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建立资金专项管理,办好每个场馆建设项目,改善河南省农村体育场馆建设落后的面貌。
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建立由政府、社会、个人、外资等多方投入的多元化投资和开放型运作的新格局。
严格贯彻、执行《体育法》,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地方立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督促各类体育场馆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向社会开放。
[1]朱永强.湖北省体育场馆经营现状的综合分析 [J].体育世界2006,4:62-64.
[2]张志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人口发展状况述评[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20.
[3]肖林鹏,袁玉涛,唐立慧.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8-20.
[4]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226.
[5]徐卫华.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对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18-19.
[6]罗明亚.力与美在体育场馆绿化设计中的体现[J].广东园林,2000,(4):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