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四川 成都 610064
简单地说,“报纸杂志化”是指报纸把信息先进行整合,再集中归类。把关人把认为对读者相似的信息尽量分类处理,同时加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强化受众的感知。零散的文章成体系化地逐渐趋向于杂志的排版模式,无论是在内容设置上,还是在选材处理归类上,报纸俨然已成了空有报纸纸质的“杂志”。名目繁多的专刊取代了单个的新闻,改变了过去头版以文字信息为主的理念。
报纸的及时性强,信息量大,以及时的信息发布为主,以深度和分析性报道区别于电视、广播,新闻性强。近年来对报纸杂志化的操作模式将所提供的内容模块化,分类处理后以相同的属性归类,通过设立多个栏目而实现,其优势在于分门别类、便于阅读。标题的处理上文章中的小标题逐渐增多,如《信息日报》一些消息甚至四五百字的短消息中也加了小标题,《解放日报》文章的标题全部是一行长题,很多报纸以栏目化的方式对新闻进行处理,主题突出。这些编辑手法很像杂志。其目的只有一个,方便受众,以受众的需求为主。提供简单、现代的方式让读者感觉更加地贴近阅读。
从报纸的发展来看,报纸最终成为新闻纸,是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早期的报纸只是宗教的附庸。被加以政治的目的。1815年传教士在中国发行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近代中国第一份中文杂志,“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内容上知天文、下知商情,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它的新闻大部分转译自外文报刊。辛亥革命前后,人们了解周边大事的欲望随之增强,报刊的新闻性内容也相应增多,1833年所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稿件末尾的“编者按语”是中文近代报刊首次出现的内容。总之,《东西洋考》已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了。
我国近代报刊之所以会在辛亥革命前后脱离杂志的内容和形式,是因为这种杂志化的报纸出版周期慢,信息量很少,满足不了读者对日益增多的新闻信息的需求。这同我们现在很多杂志化的报纸处理方式是很相似的。那个时候的人们由于信息渠道闭塞,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很强。报纸可以不用关注其他层面的发展,只要在信息上注重快捷性,就会有好的关注度。发展到后来,报纸与杂志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的信息渠道也不止报纸一种,互联网、手机各种承载体的出现,也冲击着报纸原有的功能。所以,报纸在某个时期的形态变化,基本上是以是否满足公众的需求为指向的。
都市报形态的蜕变比较典型。本文选取引领业界潮流的《华西都市报》作为解剖样本。
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日报。2012年4月25日,《华西都市报》再次改版,新版如精美画报,视觉切入热点,报纸更加灵动,融汇碰撞。栏目设有第一眼,观天下;都市汇,财富潮;星娱乐,运动会……《华西都市报》经历了四次改版以后,对报纸的风格不断得进行尝试。
都市报的报纸形态杂志化。报纸的杂志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越来越厚。如今的报纸“一家更比一家厚”。重大节日的时候有些报纸甚至扩展了100多版,报纸越来越像杂志。去年,《河北日报》的深度报道栏目《新闻纵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时间的深度,事实背后的事实”。是《新闻纵深》的宗旨。它道出了对报纸深度报道的快速化要求。深度报道并不是说要去花好长时间精打细磨,等到别家的新闻都已登出,报纸才刊登了上一条新闻的深度报道。不仅新闻性不再有,震撼性也减弱了。报纸可以先发现事物发展的趋势、先对可能会成为新闻的报道对象提前关注。并辅之以各种相关的咨询,做到报道的全面和立体化。编辑记者要提前介入,在新闻一触即发之前掌握所有的相关资料,从而为发稿取得先机。2007年,联想公司成功收购石药集团,《新闻纵深》记者提前得知这一消息并开始研究策划。待到正式签约,记者当天写成了《石药出嫁联想迎新》、《为石药插上翅膀——独家专访柳传志》等稿件,抢占了新闻的制高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头版演变成了目录、封面。以往报纸的头版都是用来发表社论,表达报纸的主题和重要观点的。而今很多报纸的头版,已被冠以各种明星的照片,头版被处理成“图片+导读+广告”。《华西都市报》的头版更像是目录。如在第6251期中,依次从“每个保安大叔都是哲学家”、“大学毕业落户四川可入集体户口”、“成都5小时飞孟买一周四班”、“融资峰会报名企业超千家”等题目进行了报纸内容的介绍,以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一遍主要内容;
三是深度解析。现代读者的阅读不再仅仅是浅阅读,他们更希望从报纸上获得更多的深度解析,这就是报纸区别与电视、广播的原因。《华西都市报》秉承了这个优质传统,“观天下”栏目里,第6251期华西都市报记者揭秘了南海渔民海上生活,从采访平民角色入手,配以醒目的图片,真实再现了渔民们的生活。
尽管杂志化会给报纸与杂志带来诸多优点,但不可否认,在杂志化的影响下,报纸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发布即时信息的报纸,它的功能与杂志趋同,在市场的消磨下逐渐销蚀着自己的内在属性。但就报纸的传播方式而言,它与其他媒体相比不具备立体化优势。读者注意力的移动,决定了对报纸各个版面的关注度。于是编辑的各种编排、处理,都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心理。报纸的竞争其实质是争夺受众的“眼球”。
报纸天生就是深度解读的绝佳场所,通过详细的叙述,让读者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它在分析事件上的优势远远大于任何媒体。同时,报纸更有必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独家的分析,全方位地还原新闻,展示新闻。报纸肯定得有着清醒的封面意识,以图片带动内容。用图片、图标来解析新闻,发挥海报的作用。《南方周末》每一期头版的大图片占整个版面的1/3,让读者从第一眼的视觉上被吸引,进而有继续阅读的冲动。图片的加入使得读者更加有好奇心去了解图片背后的新闻。如第1463期对三亚高价旅游业报道,用了一整张大图,让人感觉到图中人的无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报纸首先是新闻纸,以传播新闻、提供信息为天职,但是杂志化的报纸却忽视了报纸的首要功用,而专注于专题的梳理和各种专刊策划的呈现。报纸的一大功用是让受众获得各种新鲜的资讯。受众购买报纸是为了获得新闻和咨询,而不是以杂志化的分析内容来取代本想要了解的新闻。事实上,杂志化大大地减小了新闻的新鲜性,并且分众化地属性只允许刊登一种事物或者一类人。读者购买专刊比例较大的报纸时,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用,反倒更多地被编辑所引导而失去了信息选择的主动性。
报纸并非只能刊载新闻,也并不是一定要杂志化才能存活,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平衡。而不能去完全地复制杂志的操作方式。由于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明显,导致定位不清晰,受众群模糊。可见,明白自身职责和定位,才是报纸的立身之本。对于非新闻性稿件要适可而止。克服“报纸杂志化”的倾向,也不意味着报纸不能向杂志学习,向杂志借鉴。只是借鉴,而不是完全的复制,失去了自身的特色。纵使报纸与杂志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仍然应当加以区别。同时不忘借鉴杂志值得学习的东西。尤其是杂志在深度性与趣味性上的把握。可以将趣味化的杂志编辑方式植入报纸的编辑当中,而不是硬生生地只报道新闻。杂志的整体化概念,以及整合优势也是报纸值得去探究的。
[1]华西都市报,2012(6251).
[2]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D].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3]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