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义芳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2.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 河南 郑州 451464)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省也多次推出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些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2010年间,全省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7.1%、17.1%、15.5%、15.1%、15.9%,高出同期全省 GDP增长3.0、2.5、3.4、4.4、3.7个百分点,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196个,比2008年增加951家。全省文化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从业人员46.03万人,比2008年增加4.22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增长4.97%,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3%的增长速度。
从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情况看,2010年与2008年相比,两年间全省音像制品出版业增长了186.2%;电子出版物出版业增长了49.8%;新闻业增长了37.8%;图书出版业增长了15.8%;报纸出版业增长了77.9%;期刊出版业增长了81.8%;其他出版业增长了279.9%。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对调结构转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业中,两年间全省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长了81.6%;玩具制造业增长178.6%;乐器制造业增长70.9%;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增长31.1%;手工纸制造业增长65.4%;包装装潢及其他业增长69.5%;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2.1%;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增长50.8%;复印和胶印设备业增长373.3%。在文化服务行业中,两年间全省互联网信息服务增长了198.2%;无线广播、电视增长392.1%;会议及展览服务增长150.3%;社会人文科学研究增长192.2%;其他专业技术服务增长271.3%;文艺创作与表演增长61.7%;群众文化活动增长62.9%。数据显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作为促进传统产业创新的先导产业之一,形成了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和发展的新亮点,较快地引起整个产业结构转型,而且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的特点。
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个省份中排名还比较靠前,但是河南省财政收入并不高,因而用于文化产业的投入也就比较有限。可是,对于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来说,却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事情,尤其像数字化出版、网游、动漫等产业,如果不投入就不可能有很好的产出。而且这些产业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新产品开发以及新技术的研发,这就又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目前我省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还比较有限,财政资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财政资金投入的有限、投融资平台的缺位,都会制约到我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而目前我省文化类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全国知名的大型文化类企业少之又少,多数企业大而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河南是一个旅游业比较优势的省份,但是对于这些景区的开发利用缺乏创新、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导致问题百出,一些负面报道频频见于网络、报刊。这些都是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这也说明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可宣扬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目前河南省在整个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上缺乏统一意识、深度不够,还处在低级的开发阶段,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首先,各类文化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水平也层次不齐,大大小小的企业不少,可知名的企业甚少。其次,各地区间、各企业间缺乏密切的联系与统一规范的管理。这些都造成了文化资源利用上的分散化、无序化,不利于培育大型知名企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需要创意,需要创新的产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产品才能创造效益,得到市场的认可。可是我省的文化产业,缺乏产品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经营与管理体制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也就难说经济效益了。整个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的机制,产品在推出时市场调研不足、可行性论证不够,难以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在新兴的文化业态如数字出版、网上书店、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跟不上新时代的需要,缺乏创新与超前意识。
由于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不像工业产业那样容易显现,所以导致有些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在思想上缺乏积极主动性。部分管理者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形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消极模式,政策紧的时候就推一推,查的严的时候就动一动,当然也就别指望有什么管理的创新了。我们国家多次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相关部门还是思想认识不足,也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缺乏。
文化产业的特性是注重内容、思想和创意,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很好的策划和行销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河南省多数文化企业都缺乏懂管理有创意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步。首先,我们缺乏在全国知名、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家,在人才的引入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机制,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愿意花大价钱去引进这些高端人才。其次,我省自己培养出来的文化类人才,象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优秀大学毕业生这些优秀的人才都向省外流动。我们的企业留不住人才,企业就发展缓慢,发展越滞后,有才华的人就越不愿意留下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目前我省在文化产业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额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向文化产业贷款,根据放款金额设定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由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或项目补贴。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对民间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另外,还可以设立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仿效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做法,由财政注入一部分资金,其他主体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出资文化产业,但政府不负责运营管理的事情。
在大家的思维模式中可能认为文化是政府的事情,应该由政府操办,一手管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文化类有些产业是公益性的,有些产业是市场性的,在不同的类别中,政府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要定位好政府在不同产业的职能。首先,在纯公益类的文化产业,就应该有财政全资投入,全面管理和运营,这样才能为全民提供满意的文化产品,因为这类产业,没有利润,私人资本不愿进入,即使政府给予补贴有私人经营,也会经营走样,所以这类产业不能放开。其次,对于非公益性产业,应该交由市场管理,政府只起引导和监管作用,政府部门要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社会”转变。
我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只不过是还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展现其经济价值。因此要对现有的资源组合模式进行思考、进行完善。可以考虑重点将资源打包,重点培育几个龙头企业,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筛选中一批较大的项目,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然后让大企业对小企业进行兼并、整合,将不良资产剥离,形成优质的大企业、大集团,再将这些大企业推向市场、推向省外、推向国外,从而带动我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省文化产业还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培育缓慢,要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要继续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力争通过整合,打造几个知名的河南旅游品牌,把旅游业打造成河南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二是,要积极发展和培育新型文化产业,要逐步提高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兴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将其打造成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单纯的财政资金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寻找新的融资途径。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也越来越活跃,可以鼓励和培育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首先,可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政府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上市强的准备辅导和培育服务,并鼓励企业利用债券市场,通过发行公司债券或项目债券的方式融集所需资金。其次,是风险投资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吸引海内外各种创投机构对河南文化产业投资,由于创投机构比较专业,他们的进入一方面带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破解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要在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上多下功夫。一是,要形成一个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惜才、爱才。二是,重视人才的引进,可以花重金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外向型、高技能、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三是,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可以设立培训班,对在职员工定期进行培训;依托河南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企业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1:39(4).
[2]熊小芳.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29-37.
[3]相关数据见于河南省统计局网站[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