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发科 马银行
(1.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2.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丽江 674100)
明代豫南风俗流变初探
马发科1马银行2
(1.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2.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云南 丽江 674100)
明代中后期由于受到了国初实施的人口政策、移民迁徙、流民的冲击等的影响,豫南的风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风俗本身的稳定性以及地理环境对风俗的制约与优化作用使得其中一些传统风俗仍保留至今。
明代;豫南;风俗
所谓风俗,据《周礼注疏》记载:“风谓政教所施,故曰上以风化下,又云风以动之是也;俗谓民所承袭,故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是也。”[1]目前从风俗学、历史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学角度对豫南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就已有的研究来看,专门从历史风俗地理角度对此研究还尚为薄弱,笔者拟对明代豫南风俗流变的过程、原因及其教化作以简要论述,不当和错误之处,望方家批评指正。
明代豫南地区设置南阳府、汝宁府2个府级政区,约25个州县级政区。从地形上看南阳盆地坐落于豫西山地和豫南山地之间,盆地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桐柏山、大别山横贯豫南全境。大别山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北部广泛分布着低缓丘陵,有大量的河流谷地和小盆地散布其间。从气候上看,大致以伏牛山和淮河干流为界,界以南属于北亚热带,界以北属暖温带,冷暖变化和干湿状况主要受季风影响,南北地区间的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地理环境状况不仅对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是影响风俗的重要因素。
明王朝结束了元末以来的战乱,国家一统,社会稳定,民乐其业,社会风尚良好。
明初汝宁府下辖政区风俗的主要特征是重农、淳朴、崇礼、重信、重义、质朴。《光山县志》载“郡城南则文雅而多文学,盖亦风气使然也。”“士习诗书,农耕多不以粪墜者,不知自力,轻于卖产,远近失业。”[2]据《固始县志》记载“国朝农乐耕桑,士上诗礼,文臣武职后先相望,孝子节妇,前后接踵,婚姻丧葬怜保相助。”[3]“中州俗淳厚质直,有古风,虽一时好刚,而可以义感。语言少有诡诈,一斥破之,则愧汗而不敢强辩。”[4]
明初南阳府风俗的主要特征是重农、勤耕、尚书、崇礼。据《邓州志》载“国初民惟椎质,尽力田亩,故家给人足士得竟其业……”[5]南阳府风俗:“务穑重礼。”[6]P578“明初,农安椎鲁尽力田野,士大夫以勤俭娴睦相风尚,小民急公好义,狱讼衰止,诚为美俗。”[7]
在民间吿助风俗由来已久,所谓的“吿助”是在婚丧嫁娶所需费用过多,小民一时难以承受,大家帮其渡过难关,他日别人有难,给予互助。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详细记载中州淳朴的互助民风:“其俗又有吿助、有喫会。吿助者,亲朋或徵逋追负而贫不能办,则为草具,召诸友善者各助以数十百而脱之。喫会者,每会约同志十数人,朔望饮于社庙,各以余钱百十交于会长蓄之,以为会中人父母棺衾缓急之备,免借贷也,父死子继,愈旧愈蓄。”[4]卷3P37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信阳、南阳一带互助之风依然广为传承。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原材料需求有所增加。在利益的驱使下民众涌徙豫南开采、运输或加工原料;北方旱涝自然灾害交替频发,流民背井离乡,栖居于豫南山地。
汝宁府处于淮河上游,淮河南北两侧支流大多呈平行状,诸河水量丰富,可通舟楫,水路交通极为便利。但本地手工业发展的程度尚低于江南,原材料多运往江南作进一步加工。便利的水路为其运输提供了方便,也利于移民向汝宁府地区迁徙。弘治以后移民蜂拥进入,大量垦田,种植木棉、葛等纺织材料及其他经济作物。原材料不断丰富,一些不法地方官吏利用物价出现的反差,从中渔利,出现了“稍贵而精细者难成上,有征取价即腾踴,反为里甲之害,加以协济重役,征科蠹政。”[2]卷1新移民垄断了大半精细加工,少数商贾控制市场,贩运江右、湖湘、金陵牟取暴利,甚至在此豪商置产起家、婚娶生子,与当地居民并无两样。土著居民与新徙之民的利益争端和矛盾是不可避免,以致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记载“光、罗山难治,以健讼故。 ”[4]卷3P36
南阳风俗至弘治以来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明朝中叶以后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徭役繁重,民离故土,豫南山地成为栖居之地。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二年三月,邓州流民马贵等言:“臣等350余户,原居山西、山东,因地狭民众,徭役繁重,逃移至此。 ”卷154正统十二年五月壬子同年五月,于谦又奏山西、山东、直隶、淮安等处百姓逃往河南趁食。由于流民人数众多,再加上“山林阻深,将吏鲜至。”[8]对于流民的安置管理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正统三年,南阳诸府多流户,众议驱逐,人情惶急,翬与巡抚安之。”[8]卷159P4344为了进一步解决流民问题,决定增加府县的设置,“祭酒周洪谟尝着流民图说,谓当増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戸口,俾数百年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8]卷159P4344。 委派原杰前往邓襄之地处理,“道路四达,去襄阳五百余里,山林阻深,将吏鲜至,猝有盗贼,府难遥制,乃拓其城,置郧阳府,以县附之……南阳増南召、桐柏,汝州増伊阳,各其旧府”[8]卷159P4344。 同时原杰采取安抚政策“其初至,无产及平时顽梗者,驱还其乡,而附籍者用轻则定田赋。民大恱。”[8]卷159P4344由于政策的恰当制定、实施取得“流人得所四境乂安”的效果[8]卷159P4344。流民的广为聚集,带来了五方杂俗,教化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一些志士官员开始了教化管理,稳定社会秩序,孙原贞曾言“臣昔官河南,稽诸逃民籍凡二十余万户,悉转徙南阳、唐、邓、襄、樊间。羣聚谋生,安保其不为盗。宜及今年丰,遣近臣循行,督有司籍为编户,给田业,课农桑,立社学,乡约,义仓,使敦本务业。生计既定,徐议赋役,庶无他日患。 ”[8]卷172P4586
流民数量较大,使原有人均耕地减少,再加上土地贫瘠,出现“阡陌之民当岁少穰,即营治产业不如储积,遇稍歉便窘迫或妻子不相顾”的现象[8]卷8。社会治安也有所变化,“迨暨隆、万四方之人附籍者众,渐有好游惰习奢侈者矣……”[7]邓州出现“闾巷之民事淫末习奢侈,茂少长之节,以势利相凌,轹始大异矣。”[5]卷8然而婚丧嫁娶与近古同辙“六义亦备,士民皆亲迎,不论财丧礼,士夫家多遵朱文公仪节,用佛事者……”[5]卷8但忠义气节尚存,“李自成陷城时,有顾名节蹈忠义不屈而死者,则忠信气节之风犹存也。”[7]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采矿业的崛起,南阳开采业发展迅速,“南召、卢氏之间多有矿徒,长枪大矢,裹足缠头,专以凿山为业……其开采在深山大谷之中,人迹不到”。[4]卷3P41以致官府认为是“卢氏、南召难治,以好逋故”。[4]卷3P36
豫南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民风变化受明初移民迁徙、明朝总体社会风俗变化、利益之民和流民等因素,使明朝中后期豫南社会风俗发生了重大变化。
(1)国初移民迁徙:元明交替之时,中原大地成为戎马之场,百姓杀戮殆尽,间野萧条,田地荒芜,据《明太祖实录》载“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为了加快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朝采取迁徙人口政策,洪武26年,淮河上游的汝州、郏县、鲁山县、固始县、光州等二州三县,洪武24年户口总数24998,口193290,而到永乐10年,则分别增长到33198户和235529口[9]。这固然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移民迁徙的结果。迁徙移民使风俗出现了“郡邑无二百年耆旧之家,除縉绅巨室外,民间俱不立祠堂,不置宗谱,争嗣续者,止以敛……”现象。地理学家王士性认为“此皆国初徙民实中州时各带其五方土俗而来故也。”[4]卷3P43
(2)明朝中后期社会总体风气变化。《明史》记载余珊上奏曰:“正徳间士大夫寡亷鲜耻,趋附权门……[8]卷208P5496这种风气对豫南社会影响深远,固始县出现“竞以奢靡之俗而视昔为下矣”的现象。[3]卷2P519邓州也出现“闾巷之民,事淫末,习奢侈,茂少长之节,以势利相凌,轹始大异矣”的社会风气。
(3)豫南处在南方经济发达与北方自然灾害严重的交界地带,利用便利的水运和陆路通道,南方利益之民、北方流民迁徙开发于此。豫南手工业发展水平与江南相比稍显逊色,“工技疏拙,大半假手于外方之人。”[2]原料运往江南,“商贾虽少,不能贸易以济有无,江右、湖湘、金陵一带客商反皆牟大利,以至置产起家,婚娶生子如土著焉。”[2]再加上官商勾结,“富势者易渔众,吏皂之凭籍者易渔弱。”豫南风俗出现了“居市井者夸侈,居山野者多粗鄙”[2]的现象。
民俗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和地缘关系的制约,在不同程度上染上了地方色彩。豫南地区以农耕为主,在明朝初年,沈贵鼓励勤耕,提倡社会风俗教化,“修学校,礼师儒,课生徒延者,贤以访政治得失,礼让兴行,民物安阜。”[10]明朝中后期,豫南风俗发生了重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达到明初社会风俗状况,实际上风俗产生与地理特征联系紧密,但主观倡导也是极为重要。
[1][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 33//文渊阁四库全书[G].
[2][明]沈紹.光山县志:卷 1//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
[3][明]张梯.固始县志:卷 2//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519.
[4]王士性.广志绎:卷 3[M].北京:中华书局,1981:35.
[5][明]潘庭楠.邓州志:卷 8//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
[6][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M]//四库焚毁书丛刊.
[7][清]朱璘,纂修.南阳府志[M].台湾学生书局印行,中华民国 57年7月印初版.
[8][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卷 159[M].北京:中华书局,1974:4336.
[9]卞利.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1995(2):72.
[10]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 31:472//文渊阁四库全书[G].
马发科,男,汉族,河南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专业为历史地理学。
马银行(1980—),男,汉族,河南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专业为历史地理学。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