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
(浙江省科技馆 浙江 杭州 310014)
循环经济是人类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模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的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而且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理论的本质是生态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整个地球就如同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依靠其自身的资源维持,一旦资源消耗殆尽,宇宙飞船也就无法生存了;同理,如果我们还是如以前那般线性地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也将像宇宙飞船那般因为资源的耗竭而走向灭亡。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
在技术层次上,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主要有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即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
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即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循环经济可以有效消除外部不经济现象。从运行机理看,循环经济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连的方式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那些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它是一种功能型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循环经济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以及产品消费后的资源再生回收。
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清洁生产在组织层次上,是将环境保护延伸到生产的这个过程,渗透到生产、营销、财务和环保等各个领域。
环境无害化或环境优化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该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减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可导致物质资源在经济过程中的有效循环,对循环经济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取得了成功的实践。
从企业层次看,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制造法。杜邦公司1994年由此而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物比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和70%。从区域层次来看,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区;从国家层次看,德国推行清洁生产的结果,使GDP增长两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近75%,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总值已达到一年250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目前,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有的国家甚至以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1996年就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日本已经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法》、《家用电器再利用法》等法律。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只能造成经济的不可持续性。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实施循环经济上具有超前意识,在世界上也是走在前列的几个国家之一。首先是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例如齐鲁石化公司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清洁生产体系,实行三级环保管理网络,大量回收废水、废气、废热,实现经济效益6亿多元。其次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目前已建和拟建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六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糖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各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此外,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也正在开展不同规模和类型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概念源于生态学,1980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既要考虑到当前又要考虑到未来,既要考虑到当代又要考虑到后代,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的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不断加剧;第二种是在工业化后期实行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因“先污染,后治理”,治理难度大且成本高,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第三种是20世纪末出现的循环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改造,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扩展和延伸,它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并经济地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生态环境突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并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的20年的发展中集中出现而大大增加了解决的难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关键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
通过立法促进循环经济。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已进入宏观经济的立法阶段,例如日本在2001年开始实行《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等8项循环经济法律。我国应加快立法步伐,早日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框架体系,以立法的手段杜绝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弊病。
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与选择投资项目时,要优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循环经济。例如,投资天然气工程建设可以改变能源供应结构,减少燃煤的排污;投资地铁、轻轨等公交设施,可以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
通过经济手段推动循环经济。丹麦凯隆堡是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电厂是该园区产业链的核心。工业园中的制药厂选择了用电厂的蒸汽这个最经济的供热方法;同理,石膏板厂取消从西班牙进口石膏原矿,改用电厂脱硫产生的石膏,节省了运输费用而明显降低产品的成本。这就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可供借鉴的范例。
(2)开发形成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要靠技术进步。研究开发那些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诸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输送技术等。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并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扩展成生态区域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华民族所作出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和谐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银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建立循环经济,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涉及的问题很多,需要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在当前起步阶段,尤其要强调调查研究和理论指导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科学也只有科学,才有能力推动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技术也还是技术,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金泽虎.以循环经济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3]吴易明.循环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2(10).
[4]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R].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特邀报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