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建
(吉首大学图书馆 湖南 吉首 416000)
任弼时作为党中央代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和红二军团政委,在创建、巩固和发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丰富和发展毛泽东的建党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既是党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更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任弼时曾留学苏俄,专门研究了几年马列主义理论,并系统学习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他在创建根据地问题上,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与湘鄂川黔边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和解决革命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在建党、建政、建军、群众工作、土地革命等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指导创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根据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任弼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1934年10月24日,红二、六军团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后面临如何行动的方针问题。为此,第二天,任弼时给中革军委的电报提出:“以目前敌情及二、六军团力量,两个军团应集中行动”,这个意见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下的中央及中革军委却不同意这个建议,并多次电示要红二、六军团分开活动,并强令红六军团向敌人力量强大的湘西南凤凰、乾城地区进军,而任弼时则顶住巨大的压力,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红二、六军团集中行动,并发动湘西攻势,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湘西北永顺等地进攻,建立了根据地。大庸后坪战斗我军失利后,任弼时请示中央和中革军委准备北渡长江,当中央书记处回电表示同意后,又出现了敌军第五十八师一部孤军深入桑植陈家河的新情况,于是任弼时又从实际出发,领导红二、六军团采用运动战术,灵活机动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决定歼灭桑植陈家河的守敌;当陈家河、桃子溪两战皆捷后,又决定放弃北渡长江计划,巩固根据地,开展反“围剿”斗争。随后又取得忠堡、板栗园、芭蕉坨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两次重兵“围剿”的阴谋,在全国其他各路红军离开原有根据地后,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展成为长江南岸唯一较大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敌我形势发生变化,红二、六军团退出根据地,在战略转移方针的确定、突围方向的选择等重大问题上,任弼时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任弼时十分注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认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谋利益,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他要求根据地各级党组织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必须“了解群众中一些实际问题而给以适当的及时的处置,满足群众的要求。”他提出反对官僚主义,认为“党和政府要经常检查下面的工作,如果只管发决议,下命令,不去检查,这种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对于我们是最有害的”[1]。因此,特别强调要经常检查下面的工作,总结各地的经验,以指导并推动今后的工作。
他强调“党必须反对以少数工作人员代替广大群众斗争的包办主义,反对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与委派制度。”要求广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做“艰苦的深入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与组织工作,彻底的解决群众切身问题,使群必须倾听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征求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到群众中去学习一切新的伟大的革命事业。”在工作作风上要求“少说空话,多做实际工作,少空谈,多做些改善群众生活的日常事业,应当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2]
在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任弼时一方面主持制定有关文件,一方面身体力行,参与实践,认真贯彻实施,并在实践中加强领导。他在实际工作中,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为了搞好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革命,任弼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认真总结和吸取了过去在湘赣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入根据地基层,在群众中广泛调查研究,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掌握各阶层的情况,特别是了解地主的剥削程度及土地的占有情况后,研究没收土地的范围、分配土地的办法及其领导方式,然后制定土地革命的有关文件,进行工作部署。任弼时亲自进行试点,推扩试点经验。1934年12月,他在领导土地革命中,经常下到永顺县的塔卧、龙家寨等区、乡检查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总结基层工作经验,以指导土地革命全面开展。在既是雷厉风行又是严格注意政策的分田突击运动中,湘鄂川黔根据地迅速完成了分田工作,广大贫雇农获得土地,中农和工商户情绪稳定。[3]据永保、郭亮、龙山、桑植、大庸5县13区37乡108保统计,分田34万多亩,27.5万多人分得了土地,平均每人1亩多。不少贫苦农民当年收到了谷子。
他在领导土地革命中,本着对群众负责的精神,注意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中农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强调“特别要防止把富裕中农判作富农,弄错了的要立刻纠正,并赔偿他的损失。把富农当地主打,消灭富农的个别错误也必须纠正和防止。因为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引起中农动摇的”[4]。这些政策和他在湘赣苏区时期相比较,更加稳妥,特别是给富农以经济出路的政策,和一年后中央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决定基本精神是一致的。[5]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作风。当时根据地的条件非常艰苦,任弼时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生活一样,与普通群众同吃一锅饭,同穿一种衣。他的穿着朴素,总是上身穿制服,下身穿短裤,脚穿草鞋,与普通战士一样;他十分注意节俭,一个信封翻来覆去,要用四次。
任弼时加强对新干部进行艰苦朴素生活作风的教育与引导。1935年1月,铁匠出身的田玉祥担任永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来到塔卧参加省委第二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田玉祥刚参加革命工作不久,对革命道理懂得不多,他把打土豪得来的皮大衣、皮靴、金戒指穿戴在身上。开会期间他专程看望任弼时,任弼时见他这副模样,与他谈心,指出这样豪华的穿着与苏维埃干部身份不符,与苏维埃干部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相称。他从田玉祥的苦出身谈到穷人为什么要革命,为谁掌权等,使田玉祥深受启发。临走时,任弼时还送给田玉祥两本革命书籍,鼓励他克服困难,认真学习,希望他多读书,多懂点革命道理,希望他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经过这次教育,田玉祥又穿上湘西农村的土布衣,恢复了铁匠面目,成为根据地有名的“铁匠主席”[6]。
由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能克勤克俭,经受住了艰苦岁月的考验。虽然蒋介石对红军及其根据地的剿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即便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正如任弼时总结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与红军指战员不怕艰苦、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分不开,有时“因为遇到粮食的绝大困难,在作战中每天只能得到一二餐稀饭,个别的部队甚至两天只吃一餐饭,还是不疲倦地同敌人顽强作战。”[7]
任弼时在维护党的纪律,提高党的战斗力的问题上,注意加强党纪教育,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他要求各级党组织,“主要的是依靠于党的教育工作的加强,使每个党团员从政治上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强调,“对于革命纪律和苏维埃的法律,‘党员比非党的工农更要严格的负责’”。所以对于违犯党纪的同志,首先予以批评教育,促其改正错误,但是,“对于经过党的斗争教育批评还不改正的错误的分子,必须执行党的纪律。”[8]问题严重的则绳之以法,毫不留情。
任弼时主张在党内开展反贪污腐败斗争,通过惩治贪污腐败分子,教育广大党员。1935年1月,在根据地全面布署反贪污腐败斗争,并亲自派专人查处了郭亮县龙家寨区的重大贪污案。龙家寨区委书记肖恢先利用职权,贪污胜利果实价值450银元,并和土豪劣绅王卜山的女儿姘居,造成极坏影响。湘鄂川黔省委在塔卧召开各县、区、乡代表参加的公审公判大会,肖恢先被判处死刑,极大地震慑了贪污腐败分子。此后,在各县、区、乡广泛开展了反贪污腐败斗争,一些罪恶严重的贪污腐败分子纷纷伏法。通过反贪污腐败斗争,清除了党内的一些贪污腐败分子,严肃了党纪和苏维埃法律,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的热烈拥护。
综上所述,任弼时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从严治党,用铁的纪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我们目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4]任弼时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7,9:90,88.
[2][7][8]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9:191,299,190.
[3][5]章学新.任弼时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369.
[6]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M]·第 1 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07,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