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潘宇倩
(广西科技大学〈筹〉鹿山学院 广西 柳州 545616)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可资利用的人、财、物、信息等自然、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思想文化资源等”[1]。世界上一些政党盛衰成败的经验教训表明,谁拥有相对丰厚的执政资源,谁能够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执政资源,谁能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传统执政资源,科学借鉴和采用其他政党积累的先进执政资源,自主研发和创造新型执政资源,谁就能够巩固执政地位,牢牢掌握国家权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执政党执政的经济资源已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由党和政府统一控制逐渐向社会转移,形成了多元利益格局,尤其是非公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一统天下,党执政的经济资源呈现弱化的趋势。除此以外,经济的发展也使我们付出了环境高污染、资源高消耗的沉重代价,最终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监督,腐败现象仍然严重。权力资源是执政党特有的政治资源,权力能否正确有效运用,决定着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执政使命能否完成。现实中,由于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取不合理的、非法的私利,结果是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使党执政的权力资源面临削弱的危险。其次,党的基层组织面临削弱。一方面,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其他组织获得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对党组织的依存度减弱,党的组织资源面临削弱的危险。再次,民生问题突出,党的群众基础遭到侵蚀。在当前的社会改革中,由于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公共服务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尽完善,一些弱势群体的合理利益未能保障。如若党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这部分人的基本利益,势必造成党的群众资源的流失,危及党的群众基础。
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发展,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能力有所减弱。在计划经济时代,党和国家严格控制新闻部门和出版发行行业,在宣传领域,党的意识形态和党的方针政策占据了所有的阵地。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各种思潮都在抢占宣传阵地。尤其是随着我国出版行业的改革以及网络的出现,其他非主流思想的宣传空间也在不断扩大,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现代国家和社会中,任何居于统治地位的执政者,它的执政资源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认同’两个方面。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才能使执政者拥有日益增长的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进而奠定治理国家和整合社会的现实基础”。[2]因此必须加强党的执政经济资源建设。而且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解决好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具体地说,首先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继续推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创造既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体制和机制。其次要充分调动新的经济活力。党要敏锐地把握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坚决冲破妨碍经济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只有做好这些工作,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才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执政的经济资源才能更加丰富,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首先,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十七大报告作出“一条主线、五大建设”融为一体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明确了反腐倡廉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着力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其次,加强组织建设,巩固党的组织资源。一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因为市场经济的分散性而影响党的整体战斗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二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基础稳固才能保证党的整体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再次,加强社会建设,巩固党的社会群众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3]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资源的必然选择。只有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社会秩序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新特点,才能把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新兴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和凝聚在自己的周围,使党的群众资源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理论资源,是一个政党必需的精神信念支柱。”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和扩展党执政的思想文化资源。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此外,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既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打下牢固的民族文化根基,又要以开放的眼光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增强党在理论上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最后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处理好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深入贯彻“双百”方针,让文化多样化发展。在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时,要正确处理好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通过发挥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把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化因素,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精神文化因素,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精神文化因素,高度凝聚在社会主义的旗帜。
[1]周多刚.党的执政资源:问题与对策[J].理论探索,2008(4).
[2]阮晓莺,陈湘舸.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整合及路径选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125.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