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林 刘诚香
(四川理工学院体育部 四川 自贡 643000)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局限和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就业难问题更加明显。本文从学生自身就业准备和学校就业指导两个角度出发,对位于川南地区的4所高校的体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倾向调查研究,旨在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以川南4所高校体育专业2012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91%,其中男生219人,女生54人。
2.1.1 对专业课程及课程改革的认知
调查发现,有69.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应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改革;65.4%的学生认为应注重课程的社会需求性和实用性。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认为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很强,但未能与社会所需很好地接轨;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且方向单一,社会实践和工作参与机会太少;53.7%的学生认为自身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
2.1.2 对专业前景和就业前景的态度
体育被喻为21世界的朝阳产业,随着人们对正确健康观的不断了解和认识,对科学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专业前景调查中,56.7%的学生认为体育专业前景持乐观态度,33.4%的学生持一般态度,仅有9.9%的学生持消极态度;但对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却大相径庭,有45.5%的学生对就业持消极态度,仅有20.1%的学生持乐观态度;另外,从男女生比较来看,女生对就业前景更加忧虑,这与行业人才特点和用人单位性别需求有关系[1]。
2.2.1 职业生涯规划
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毕业生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不足。57.1%的学生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17.8%的学生没有规划过,感觉很茫然;仅有25.1%的学生有过较为明确的规划或设计。
2.2.2 就业意向选择
教师行业依然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优先考虑的职业,排在第一,但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教师的人数也仅占36.6%。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就业意向选择呈现多元化。男女生在就业选择上有很大不同,选择体育教师和继续学习深造(考研)的女生比例多于男生,而选择警察和健身指导的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另外,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或自主创业,但比例较小。
2.2.3 择业考虑因素
从整体来看,自我实现是毕业生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占 70.8%,其次是经济收入(68.5%)、社会地位(60.9%)和兴趣爱好(58.7%)等。但是男女生在首要因素的选择有所不同,男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女生则更注重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专业对口的选择中,仅有35.3%的学生考虑是否对口,传统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另外,仅有6.2%的学生择业时会考虑国家的需要,说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与奉献的冲突以及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减弱已经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中凸显出来[2]。
2.2.4 求职途径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学生的就业主动性得以提高。在求职途径选择中,学生们大多通过招聘会(72.1%)、网络(67.4%)和亲友介绍(47.4%)等方式求职。分析其原因,各种规模的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普遍的途径和平台;网络求职具有成本低、学业影响小、信息效率高等特点受到学生欢迎;亲友推荐的求职因成功率较高、发展预期较好也成为主要求职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不自信,仅有38.6%的学生选择自我推荐求职。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半(48.7%)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不满意,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仅有16.2%;对当前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非常了解的学生仅有39.5%,其他学生表示一般了解或是不太了解。说明学校就业指导的宣传方式、信息传播、指导帮助满意度较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强化、学校推荐、就业心理调适。说明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是认可和接受的,学生希望能较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了解社会需求,为将来择业就业做准备[3]。
体育专业毕业生对体育专业的前景较为乐观,但对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表示不满,对自身能否顺利就业表示忧虑;学生的就业意向选择和求职途径已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并且择业时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经济收入水平;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管是方式还是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3.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供需平衡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有关高校课程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还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所需,没有实现供需平衡。高校必须改革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开拓实践平台和提供实践机会,在提升学生体育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计算机、外语、文化素养等,变“毕业即失业”为“毕业即上岗”。
3.2.2 提前职业规划,加强培训指导
职业规划能帮助学生解决“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允许我干什么”、“我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等问题,促使学生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4]。从新生入学起,就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在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展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健全就业信息机制,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开设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技能培训课程,让学生了解自身能力与特点的同时了解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基础。
3.2.3 抓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使学生容易产生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学校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念的再认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新兴体育产业的发展等给体育专业学生带来的有利形势,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避免和纠正择业上的短期行为,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
[1]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12(2):28-30.
[2]范向前.论高校毕业生选择性待业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5,27(3):248-251.
[3]吴春丽,等.浅析大学生不正确择业观对就业的影响[J].教书育人,2005,10(1):27-28.
[4]夏科家.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1,8(4):2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