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丽君
长春日报,吉林长春 130021
在当下信息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读者的眼光越来越挑剔,报纸上的标题不够引人入胜,报道采写枯燥乏味,或程式化特点突出,读者不会阅读,或只看三两眼便弃读。媒体越来难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如何让读者不仅仅是阅读(报纸),还要“悦”读。报道要吸引人,给人信息,给人收获,给人启发,给人教育,给人带来精神享受,这是“与时俱进”时代下,新闻人所要思考的大问题。要提高报纸质量,首当其冲是要提高新闻采编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整体培训不现实,因地制宜,就地、灵活“培训”是良策,方法是在报社内部开展“新闻作品评析”,其效果立竿见影,作用不容忽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㈠。”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网络化浪潮不可阻挡的今天,传统纸媒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增强报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传统纸媒走向现代化,这是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俗话说,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更容易。改变世界风云和客观存在不现实,而从自身入手,提升纸媒竞争力才是根本。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纸媒来说,加速提高新闻业务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才是上策。办法总比困难多,从搞好媒体自身的新闻作品评析做起,加速纸媒发展进程。在同一座城市,由原来的三五家纸媒,平分天下,或成“三足鼎立”之势,如今是十几家纸媒同台较量,硝烟四起,而都市类纸媒因体制和机制的独特性,竞争力更强。“战火纷飞”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尤其是一些媒体新老新闻人链接“断层”,呈现“青黄不接”局面,迅速提高采编人员业务素质迫在眉捷。“新闻作品评析”似乎是个“新名词”,翻阅新闻学方面书刊难见踪影,但它就如同医者在行医过程中的“临床经验”般重要,它是在实践中出现的新概念。看上去有些陌生,实则离我们并不远。很多纸媒都在办公区里设置一个“评报栏”,在那里可以随时看到当天报纸中被拿出来示范的典型报道、版面,还有制作精彩的新闻标题、拍摄精美的新闻图片,也有一些同城媒体同类报道的相对比较,等等。采编人员在“评报栏”前议论着、评说者,从中会受益匪浅。这是信息市场化以后,竞争的需要。而采取这种“日常评报”,即对当日新闻作品进行及时评析,有的放矢地指出一些典型报道的优缺点,为采编人员指明方向,举一反三,采编人员会写出更精彩的报道,制作出更有视觉冲击力的版面。从几年前开始,《长春晚报》就率先作了这种尝试。在“评报栏”处开辟了“新闻氧吧”,即通过对质量上乘报道的点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年轻记者在短时间内,学会如何将“消息”写得言简意赅,如何将通讯写得情景交融,如何用独特视角采写新闻,避免报纸“同质”化问题。同时还开设了“新闻PK台”将本报与同城媒体的同类报道做比较,以提高本报记者的写作水平,以它山之石,补已之不足。近年来,《长春日报》强化了对“新闻作品评析”力度,对其形成制作化,每周出一期《新闻周评》,每月出一期《报纸质量阅评报告》,效果不同反响。
作为党报,一定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2]。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多如过江之鲫,同时,也是“泥沙”俱下,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党报记者因缺乏必要的培训,不讲“政治”,不讲报道的规范,将一位身着警察制服的退休人员的照片刊登在重要版面上,引来很多争议。这些都是因为培训不够,使得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犯了很多新闻常识性错误,给媒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时下很多媒体的采编人员多是新人,缺乏新闻实践经验,将“导语”写成“新闻背景”,本来是2012年的事,报道导语上来就是2006年……,影响了报道的新闻时效性和新闻性。加快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势在必行,每年新闻主管部门都会组织培训,使新闻采编人员在政治上,更加熟悉党政宣传政策方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业务上,夯实基础,开拓眼界[3]。但对于新闻单位来说,无法拿出大块时间做业务培训,即便是一年当中有几次业务培训,邀请资深新闻人或传媒业精英业务指导,但效果不理想。而要出好稿好版,增强报道竞争力又是当务之急。那么,采取“新闻作品评析”是最直接,最有针对性,效果最明显的好办法。由报社资深新闻人对当天见报的典型报道和版面进行客观评价,指出其精彩在哪里?不足在哪里,需要如何改进?哪个版面有视觉冲击力,在版面设计和包装方面有怎样的独到之处?如此一来,不仅采写报道和制作版面的记者编辑会有所收获,相关采编人员也会从中受到启发,促进报纸质量的提高。实行“新闻作品评析”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报纸质量问题,还可以让采编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对日后报纸质量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报工作,机制的创新十分重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实行系统化质量考核评析制度,协调好“考核”和“评析”的关系,使其起到相辅相成作用,可以极大地调动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党报优势,使其产生巨大的生产力,真正提高采编工作效率,提高报纸质量。实践证明,在媒体开展“新闻作品评析”作用不容忽视,好的新闻作品得到及时肯定和褒扬,自然给采编者以极大的精神鼓励和行动指南。同时,也给他人指明努力方向,可以以点带面,以一当十。虽然“新闻作品评析”不是报社必须开展的,但它对提高新闻采编人员业务素质和报纸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共享、纸媒竞争激烈的今天,同样的新闻事实,如果采用不同的新闻视角,运用不同的新闻写作手法,报道的宣传效果会大相径庭。而通过“新闻作品评析”对新闻作品中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加以指出、肯定,无疑是给作者及其他从业人员以方向性的提示,然后举一反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长春日报社成立了“新闻考评中心”,每天由资深新闻人对当日的报纸质量做客观评定、评比和评析,及时总结报纸质量,激发了采编人员出好作品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增强了采编人员注重新闻业务学习的积极性,在采编队伍中形成一股学习业务、比拼报道质量、力争受褒奖的良好氛围,报纸质量大大提高。
为了使“新闻作品评析”更有效地指导采编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开展“新闻作品评析”过程中,所选择的新闻作品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如其新闻价值重大,或新闻题材新颖,或新闻视角独特,或采写手法别具一格。例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重大展会的报道以及重大赛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等。《长春日报2012年8月质量阅评报告》的“综述”中是这样评析的:本月报道和版面都有不俗表现,缘于伦敦奥运会和新届农博会、民博会、电影节的盛大开幕,本报浓墨重彩,专刊打头阵,搞得风生水起,来自奥运“现场”、农博会菜园、电影节舞台的精彩报道纷纷在各个特色十足的专版上亮相,搏得广大读者好评。从消息到通讯,从“短平快”到深度报道,本报尽吹奥运风、田园风、民族风和荧屏风,报道采写深入细致,表现手法生动活泼,现场感、可读性强。例如,新一届民博会报道内容十分丰富……大量精彩报道、激情瞬间都展露报端,给读者带来丰富的信息和视觉享受,美不胜收,数十个版面难分高下,个个精彩,个个夺目。
……无论是农博会报道,还是电影节报道,采编人员都使出浑身解数,挖掘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新闻主题,深入细致采访,精编细润,匠心独运,打造出信息丰富、采写手法生动灵活的版面和报道,以飨读者。其中的“热点”报道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如《“影”翱“长”空20载 “影”姿万千寓华年——中国长春电影节辉煌20年》、《农博会舞台农业科技大放异彩》等有代表性……
再有,在开展“新闻评析”过程中,应侧重其新闻视角的独特性和新闻手法的灵活性。如有的工作性较强的报道不再套话连篇、八股味甚浓,取而代之的是新闻点具体鲜明,报道手法灵活生动,语言活泼,可读性很强。
从事“新闻作品评析”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要强,既要有较深的新闻理论素养,也要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同时,还有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旺盛的热情、热度,要有对纸媒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开展新闻作品评析过程中,更要独具慧眼,力求避免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开展“新闻作品评析”应当形式多样化。《长春日报》采用两种方式,即 “新闻周评”和“报纸质量阅评报告”。有的媒体在工作区设置“评报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洁明了,直观醒目,时效性强。
总之,“新闻作品评析”在新闻实践和纸媒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提高报纸质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信它会越走越好。
[1]欧阳辉.运用新兴媒体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几点思考.人民网,2012-07-19.
[2]胡锦涛: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艾瑞网.
[3]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业务能力.南充日报,201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