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史小华
七月的仙乡大地,山上、路边、沟渠里,满眼都是青翠欲滴、昂然挺立的竹子。一阵风吹过,竹海上暗浪翻涌,一浪推着一浪,很难知道那一片墨绿色的竹海有多广阔。在仙乡大地上生长着的15.5万亩竹林,不仅增添了人间仙居的美,更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为仙居绿色发展、科学跨越添上了绿意盎然的一笔。
仙居县15.5万亩的竹林面积居台州市之首。可是,为何守着这片“金山银山”的竹农依然富不起来?朱溪镇梅岙村竹农丁兆财感慨地说:“一直以来,我们只知道卖毛竹、挖竹笋,很少去施肥管理,更不用说去掌握毛竹生长规律和高效笋竹两用林的栽培管理技术,因此竹林的经济效益极低。”
的确,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掠夺性的经营理念,造成仙居县毛竹产业低产低效。在一些交通不便、劳力不足的地方,毛竹林更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生长状态。正因为这种落后的管理,仙居县竹林集约经营水平总体不高,严重影响了竹山的整体效益,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
为了让这15.5万亩竹林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2006年,仙居县委、县政府把毛竹产业作为“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作为全县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相继争取到了“省级现代农业——竹产业生产发展”项目、“省级现代林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开始对该县的毛竹基地进行园区化管理,仙居县竹产业的发展因此迎来了新的曙光。
所谓园区化管理,就是加强竹林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效笋竹两用林技术,实施集约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建设示范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效益最大化的竹子现代示范园区。
随后,毛竹林规模大且集中的朱溪镇、上张乡等乡镇陆续开始了毛竹现代示范园区的建设,推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经营、统一密度控制、统一安全检测、统一生产档案管理,在毛竹园区内建设竹林道、水利设施、杀虫灯等现代基础设施。通过规范引导和示范创建,几个乡镇的毛竹产业发展水平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朱溪镇梅岙村农民丁坦汉有100多亩毛竹林,以前他沿袭传统的经营方法,以伐竹为主,兼收春笋,一年忙到头,每亩仅有500元的收入。通过改造,他将自己的毛竹林建成现代示范园区。在林业部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老丁按照笋竹两用林培育方法,注重冬笋为主的竹笋培育,通过深挖垦复、科学施肥和竹林地浇水等措施,今年亩产值达到1200元。他高兴地说:“毛竹山成了我们的聚宝盆。”
“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项目实施前,毛竹山上基本没有什么路,运输非常困难,都是靠人工背下山,每百斤毛竹的人工背运费就要13元。”上张乡东溪村竹农对笔者说,“现在竹园内修起了道路,把毛竹从山上背到竹园内的路上就可以装车运输了,每百斤运费只要3元,比以前节省了10元。”另外,竹园内笋、肥料运送便捷之后也节省了许多工时与成本。
据统计,仙居县毛竹现代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实施后,先后建造了竹林道80公里,蓄水池20个,管道埋设18公里,购进喷灌设备190套,测土施肥3000亩,培训竹农5000人。通过统一的园区化管理,仙居笋竹两用林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毛竹现代示范园区核心区每亩年产值达到1200元,辐射区每亩年产值达到800元。目前,全县毛竹现代示范园区总规模已达到了3.3万亩,整个项目区每年增收2715万元。
仙居县上张乡东溪村村民应万喜每天都在自家的竹山上劳作,结合深挖垦复,对竹林进行深施复合肥。经营着23亩竹山的应万喜喜上眉梢,今年他家的春笋产量高达1万多公斤,仅仅是春笋的收入就达好几万元,让他着实鼓足了钱包。“如果不是学习了县林业局推广的毛竹覆盖技术,这些竹笋产量根本不可能这么高。”
所谓毛竹覆盖技术,就是按照“底层施猪栏粪、羊栏粪、鸡粪等有机肥→上面铺盖稻草→浇水→最上层覆盖砻糠”的工序,给毛竹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通过对毛竹林地实施精细化管理,采用稻草、谷壳、竹叶等材料覆盖保温,毛竹林地可提早出笋,实现“春笋冬出”,从而增加笋竹效益。
应万喜高兴地说:“可别小看这层‘被子’,这一‘盖’,出笋早了,竹笋价格卖得非常好,带来的效益非常可观。”据应万喜介绍,自从实施毛竹覆盖技术后,他家的竹山竹笋产量几乎提高了10倍,竹林年产值达到6万多元。“现在培育竹林再也不能凭老经验了,要靠专业技术才行!”
2009年,仙居县竹产业提升工程又有了新动作——该县成功对接了江西省林科院开发的“BNP毛竹增产剂与竹腔施肥技术”项目,并将其成功应用到毛竹生产上来。几年来,朱溪、上张、淡竹等5个乡镇、8个试点村、50户竹农的竹山中已经陆续开展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面积达4000多亩。仙居县毛竹专家先后深入这些乡镇推广竹腔施肥技术,受到竹农们的欢迎。
“在距地面10厘米的毛竹基部钻个小孔,注入BNP稀释液5毫升,再用黄心底土封口。”在种植大户丁兆财的竹林里,仙居县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彭佳龙正在详细地向竹农传授竹腔施肥的技术要领。
“采用竹腔施肥技术,每亩竹林可增加新竹35—50株,1万亩竹林年可创产值600多万元。”仙居县林业高级工程师项云飞高兴地说。竹腔施肥技术克服了传统竹林施肥用量大、肥效差、工效低的缺点,可比常规施肥提高10—40倍工效,降低施肥成本4/5以上,大大促进了竹农增收。
“传统的施肥方法需要挖坑、放肥、挖沟等,竹腔施肥则不需要这些步骤。”据试点户余宝华介绍,与传统的施肥方式相比,竹腔施肥减少了许多先期工作,节约了人力物力,方便了许多。
毛竹林测土配方施肥、竹林结构调整、水分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近年来,为了实现竹林高产高效,仙居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紧紧围绕竹林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和重点难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一竹三笋”丰产培育、笋材两用林培育、毛竹低产林改造等先进技术,同时积极开展毛竹覆盖新技术示范,探索毛竹竹腔施肥技术的引进实验,仙居县竹林培育水平在不断提高。
高新技术让竹农尝到了甜头,竹农科学培育竹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品牌经营意识逐步增强。目前,全县共成立了竹笋专业合作社4家,注册了上张“苗辽峰”、朱溪“方岩键都”等商标,竹林科学经营水平也逐渐提高。
一块竹菜板价格高达398元!
在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笔者见证了一根翠竹“贵”如金的神话。是什么让一块菜板拥有如此令人咋舌的价值?“这是采用纳米技术加工而成的,不伤刀、抗菌、耐切,是竹制品中的高端产品。”该公司生产负责人李世建解释说,“尤其让消费者青睐的是,我们采用的纳米技术能够让菜板达到自行杀菌的效果,这很符合当下人们追求的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所以这菜板价格虽贵,销量却非常好!”
据了解,仙居县拥有毛竹加工企业10多家,产值达到1.8亿元,其中以竹厨具为主打产品的浙江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竹厨具出口企业。该公司生产的竹工艺产品品种达上千个,年产值可达1亿元,“味老大”也成为台州市竹加工行业唯一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
这几年,“味老大”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从未止步,平均每年要新增200多个产品。该公司不断加大对竹制品的技术投入,先后研发出“纳米”系列和“碳化”系列的竹制品,为仙居竹产品提升了附加值。“你看这款碳化牙签,它跟市面上其他牙签不同,这款牙签没有经过漂白剂漂白,非常安全环保。”李世建说。据李世建介绍,现在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已经取得该产品的专利权,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生产碳化牙签的公司。“虽然一盒碳化牙签比普通牙签贵2—3元,但是因为其安全环保,现在是我们的明星产品。”
该公司研发的“无公害多功能竹制工艺切板技术”、“无公害制板技术”也相继被推荐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与浙江大学合作研制的“健康型纳米竹制板材技术”在美国、德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
目前,味老大工贸有限公司又投入了几百万元的科技资金,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塑料和毛竹粉的合成品,已初步取得成效。“如果研制成功,毛竹的下脚料也能得到二次利用,成为一种真正的循环经济。”该公司总经理龚星星满怀信心地说。
此外,仙居还有以竹浆来制造各种纸质快餐盒、方便面碗、糕点盒、托盘等环保餐具的金晟环保制品有限公司以及一些加工竹筷的小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已成为该县竹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味老大、金晟等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为仙居竹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该县竹产业成功走上一条兴盛辉煌的发展之路。
先进的管理理念,专业的竹林培育技术,高端化的加工生产,且看仙居——满山翠竹铺就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