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 言
编者按:
自2008年启动“关注森林”活动以来,创建森林城市,已成为浙江省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期“特别策划”特邀嘉兴市、江山市、北仑区、长兴县、常山县等主要负责人畅谈创建森林城市的经验和体会。
森林城市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体系;二是植被生长环境为城市范围内及其周边地区;三是它不以生产木材等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而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们健康、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为目的。广义地说,森林城市核心是围绕城市建设规划区、建成区,达到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并通过“创森”这个平台,采取一系列的绿化行动,有一系列的显著变化,达到一系列核查指标,才称得上森林城市。
目前,全世界对森林城市的定义并不统一,可以泛指城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也可专指城市内较大的林区或市郊森林,但对森林城市的功能已达成共识,它作为城市的“天然氧吧”,通过直接吸收城市释放的碳和间接减少碳的排放,为城市营造一个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国为积极倡导森林城市建设,激励和肯定森林城市建设中成就显著的城市,树立生态建设典范,从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并制定了评价指标和申报办法,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森林城市论坛。浙江省自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森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浙江省森林城市(城镇)《申报命名办法》和《评价量化指标》已经过两次修改和完善。
2009年8月,省委召开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森林浙江”建设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森林浙江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把“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平原绿化面积稳步提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省委书记赵洪祝多次批示,要求更好地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在2012年的平原绿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种树就是种发展、种环境、种健康、种文化”,低碳、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让老百姓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城市森林,享受到“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优越人居环境,关键还是要“认真种树,种树成林,种树成景”。
自2008年浙江省启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各方面工作进展迅速,“创森”地位日益突出、工作体系逐渐完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社会氛围日趋浓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市和余杭、鄞州、海宁、北仑、平阳、瑞安、长兴、德清、安吉、南浔、玉环等一大批县(市、区)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推进森林建设的强大动力,取得了可喜成果。
从浙江省现状看,“森林浙江”建设任重道远。大力发展林业,增加森林碳汇,对于全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家已下达我省“十二五”造林任务260万亩、森林抚育1550万亩。我省“十二五”规划也已明确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我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60.58%,山上增加森林面积空间很小,平原地区缺林少绿,虽有增加空间,但由于用地矛盾突出,平原造林的难度和成本加大,森林扩面提质的任务十分艰巨。
城市森林具有生态、休闲、保健、疗养、审美等多功能性和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特征,是改善和提升城市环境生活品质的主要载体。森林城市是涵盖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和水质量等重要内容的一个综合指标体系,是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状况的综合反映。创建森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森林城市创建共涉及40项指标,其中有硬性指标、软性指标,还有原则性要求指标。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不仅要逐项对照评价指标,而且还要遵循森林城市创建的初衷和宗旨。要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森林城市创建,传承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态文化品位,增强人们“爱绿、养绿、建绿、护绿”的意识。森林和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森林和绿色多了,城市才会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生态才会更加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