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实现4%后的三个追问

2012-08-15 00:43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鄂璠
小康 2012年12期
关键词:奥数教育经费小康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教育投入实现4%后的三个追问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

今年,中国人对于教育条件的满意度比去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是在所有民生问题中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的。在呼吁了20年的4%得以实现的第一年,中国教育需要用改变来说话

当4 %与2万多亿画上等号,你会兴奋吗?

在2012年的开端,很多人都在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教育“追4”行动已经几乎持续了20年,哪怕是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足以牵动数亿中国人的神经。当时光真的进入到2012年的末梢,4%这个数字似乎已经“板上钉钉”时,欢呼反而被理性的思索与追问所取代。

普通公众猜测这笔钱将会花在哪里;教育专家们几乎都在强调公平与质量的导向,为这个“大蛋糕”的分配出谋划策;媒体在追问它的监管;而时刻有可能被中国教育导向与政策所牵动的家长和学生们,则顾不上关心2万多亿这个巨大的天文数字,在他们眼中,比计算4%究竟等于多少个亿更重要的,除了考试,就是直接与考试相关联的分数,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命根子。

来之不易的4%如何用、怎样管?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这意味着自1993年提出4%的目标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4%开始牵动起社会的神经。《小康》杂志社8月1日发布的“2012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对于4%这个数字,超过半数的受访者给出“合理”评价,其中有39.2%的受访者认为“比较合理,但有些偏低”。中国是否有能力再继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73.6%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然而,如何才能真正在年内确保实现4%这个“高不可攀”的目标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善迈提出,一要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二要扩大教育费附加征收范围;三要拓宽政府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支出。

这样的观点在学界得到了很大的认同,而关键在于落实。9月份,距温总理提出“确保实现4%目标”半年之后,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预计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将达到2.2万亿,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在随后的媒体提问环节中,央视记者问道,“4%这个目标的实现将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教育经费的额度,对于新增的部分将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如何加强它的监管?”

这一提问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众与教育专家们的追问。袁贵仁答道,“按照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两大重点。在促进公平方面,重点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同时,要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在提高质量方面,重点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们新增经费投入的重点。”

在管好教育经费方面,袁贵仁指出,一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强化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二是重大专项从设计、实施到验收,要充分发挥财政检查、项目稽查、审计监督的作用;三是公开财务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四是成立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同时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五是加强查处问责。

这样的声音无疑给了公众更多的信心。刚刚结束的“2012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今年,中国人对于教育条件的满意度比去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是在所有民生问题中满意度提升幅度最大的。

分分分,还是学生的命根吗?

提起4%,有着教育工作者与高中生家长“双重身份”的储先生却感到非常纠结,“也许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可以得到一些缓解,西部与东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差距会开始缩小,但考试与分数的指挥棒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中国的教育。”

今年5月,“吊瓶班”闯入了人们的视野。湖北孝感一中高三年级的一个普通班级,因为该班同学在教室内一边打吊瓶注射氨基酸补充能量,一边学习备战高考的“壮观场面”被发到网上而“走红”,并被调侃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

对于“吊瓶班”的做法,虽然大部分网友表示反对,但仍有不少支持者发出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打吊瓶备战是值得的”观点。

几乎与“吊瓶班”同时受到中国人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们关注的,是“空调班”,深圳市罗湖区滨河中学的一位学生发微博称,高一4个重点班的课室装有空调,而7个普通班一台空调都没有,只能吹风扇,班上有同学向学校申请凑钱买空调,也被学校拒绝。这位学生提出,学校做法属于“歧视”普通班学生。

“虽然滨河中学可能真的像他们回应的那样,‘不存在歧视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考试与分数不断被强化着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于学校和老师的一些做法和行为表现得相对敏感,学生会因为很多外界因素而联想到自己是不是不被学校重视、不受老师喜欢,甚至在小学生中间,都会给自己和周围的同学进行‘分类’,谁是优等生、谁是中等生、谁是差生,等等。”在储先生看来,这些都是中国式的“考试与分数”惹的祸。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在中国的师生之间已经流传了二十多年的诙谐话,现在看来,仍是那么的“有才”。

提起中国式的考试,就一定绕不开奥数,因为开始学习奥数的最佳时段是小学三至五年级,所以小学生背起了沉甸甸的大书包,面对小升初的压力,不给孩子在校外开小灶,家长们也大多是不甘心的。武汉市民陈女士自认为与大多数家长的观念“格格不入”,她从未给孩子报过奥数班,而是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学自己喜欢的乐器,还有就是早睡觉。但她知道,武汉市很多写字楼里的培训机构,每天晚上都很火爆,孩子们在课外被动地吃着小灶,楼外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陪学”身影。陈女士的一位客户,为了让正在读高三的孩子能够参加每小时两百元的“一对一”课外培优,竟然用房子做抵押来贷款。

今年8月底,因为奥数,中国的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在关注北京,北京市教委召开紧急部署会,明确提出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而将信将疑却成了公众的普遍态度,“奥数就像个球,打下去再弹起来,而且弹得更高。”一位家长如此总结这些年间奥数的起起落落。果然,11月6日,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搜狐微博上披露,“北京大张旗鼓地取消奥数培训数日后,有家长和培训负责人告诉我,早就恢复了,现在叫思维训练强化班。”

1/6的财政收入

4%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十八大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平对此做出过诠释,“我们今年用人民币计价的GDP可以超过50万亿。也就是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要超过两万亿。我们今年的财政总收入,虽然还没有到年底,但是,我估计会超过11万亿。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拿1/6的财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

走,真的是上策吗?

中国人哪个不是考着试长大的?从随堂小测验到期中、期末考试,再到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即便走出校门,还是要考。

近几年,国考热度一路猛升,10月24日,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最后截止时,有超过112万名考生提交报名信息并通过审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中国人在考试问题上由被动到主动的态度转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让“下一代”们更从容地应对竞争与压力,新一轮留学狂潮已开始在中国大地涌现,在规模增加的同时,留学人群正在从大学向低龄化发展。

然而,“走”,真的是上策吗?今年8月,《小康》在“中国式留学狂潮”这组封面故事报道中,不仅进行了千人大调查,还请几位教育专家畅谈了留学热潮背后的“冷思考”,几乎没有人敢百分之百地肯定,留学才是最佳的选择。

不管学生和家长如何选择,中国教育却必须要面对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难题。可喜的是,在2012年,一些转变已经值得记载:高教改革开始探索,教育部4月24日批复了广东省的申请,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要求学校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异地高考方案也已进入实质性阶段,8月31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四大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10月31日,黑龙江省率先公布异地高考方案,目前,已有山东、福建、天津、江苏等十余个省市明确表态,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具体方案最迟将于年底前公布……

在呼吁了20年的4%得以实现的第一年,这些转变,或将为中国下一步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奥数教育经费小康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
一年级奥数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