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和军队干部培养经验及启示

2012-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6期
关键词:延安干部教育

王 珏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整整13个年头,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更成为培育一代开国元勋、建国栋梁的育英园地。这一时期,党和军队总结以往斗争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造就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成熟的无产阶级领袖集团以及培养成千上万具有高素质、能够贯彻落实党的指示、能够带领群众前进的领导干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一、延安时期党和军队干部培养的重要地位

(一)把干部培养看成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的主要条件

毛泽东在总结党和军队前期斗争经验教训时,分析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五条原因。(2)前三条(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属于客观条件,必不可少,但要靠后两条主观条件去运用,即一是“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二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作战方面,要依靠党员干部、革命军官去组织训练有战斗力的部队;要依靠优秀指挥员领导有方、正确指挥才能打胜仗。在执政方面,要依靠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各级领导干部,紧密联系群众,使党组织巩固团结,执行正确的政策,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能力素质的高低,能否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能否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是决定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的主要条件。

(二)把培养干部看成是将革命事业推向全国的决定因素

党中央虽偏居一隅,却能胸怀全国、放眼世界,对中国革命充满了信心。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就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把干部看成将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的最宝贵和最急需的财富。来到延安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党领导革命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高素质的领袖集团制定出正确的执政方略”,全党要根据正确的执政方略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二是“要有坚决贯彻执行正确的执政方略的许多最好的干部”,要通过自己的干部去发动和组织群众,实现对具体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革命事业推向前进,最终实现全国解放。

(三)把培养干部看成党发展兴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为适应革命战争形势变化和边区建设需要,党中央提出把教育和培养干部作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瓦窑堡会议提出:“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3)。党中央专门成立由张闻天任部长的中央干部教育部,统一负责全党的干部教育工作,并强调:“在目前的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大力创办干部学校,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全;深入开展大规模在职干部教育,从中央机关、边区政府到各基层单位,普遍、系统、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进行学习。毛泽东非常关心这些学校,亲临其中指导、任课、讲话,为他们制定培养目标、课程和内容。

二、延安时期党和军队干部培养的基本特点

(一)首次概括出正确的干部路线和标准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4)因此,党中央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党在干部工作中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5)坚持破除旧军队、旧政权“任人唯亲”的旧观念、旧传统,选用干部不以个人喜好、关系亲疏为标准,而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样,一大批思想忠诚、襟怀坦荡、品德正直、英勇顽强的干部脱颖而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初步创立干部培养轮训模式

延安时期党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为加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毛泽东曾多次指出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并三次要求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党充分利用创办的各类学校,克服前线战事紧张、学习环境艰苦、思想困惑较大等各种实际困难,抽调大批干部来延安轮训学习,开创了干部轮训模式。一批又一批的干部从前线抽调到延安学习一段时间,得以提高,再回到前方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轮训学习的方法,陈云指出“革命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要一致起来”(6),既要学习革命的理论又要加强实际锻炼。一是要从实际工作中学经验,从能解决的问题中总结经验、未解决的问题形成“疑惑”以待求解;二是在院校集中学习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未解决的问题,教给学员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这种干部轮训模式,对中国军事教育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三)形成特色的延安干部教育模式

党在延安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广泛地开展学习教育,提高了干部能力素质,并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新型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延安干部教育模式”(7)。延安干部教育兴起于土地革命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尤其在抗战时期,确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内容、制度、原则和方法,形成了中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模式。该模式主要由支撑结构、基本内容、特点和属性等构成。所谓支撑结构由抗大式、延大式、党群式和专门学院式等学校类型组成;所谓基本内容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等;其特点是教育干部第一、教育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以及教育效益显著等;根本属性是干部教育。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了近百万高素质的干部人才,为党适时地制定并有效地贯彻一系列执政方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四)开始将爱护干部与识别和使用干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干部是党和军队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多次强调干部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的三个“必须善于”(8),将“爱护干部”置于同“识别干部”和“使用干部”并重的位置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干部的实际困难,避免干部因为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影响工作,规定对有三年斗争历史的家庭生活困难的连以上干部予以救济;对伤残干部,按病情程度发给药物和食品;为老干部和烈士家属制定详细的优待和优抚政策。二是关心干部的政治生命,注重对干部思想上进行引导,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根据干部的能力素质将其配备到适合的岗位上,在防止干部好高骛远、揠苗助长的同时,又防止干部妄自菲薄、丧失信心;保护干部的政治前途,对犯错误的干部进行区分,对犯原则性错误的干部决不姑息、惩前毖后,对犯非原则性错误的干部说服教育、治病救人。

三、延安时期党和军队干部培养的经验启示

(一)正确处理“四种关系”,培养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

好的执政方略要有好的干部去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出来后,培养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就成为关键的环节。延安时期制定的正确干部路线和政策,为当时培养干部指明了方向,而形成的延安培养教育模式,给出了培养干部的具体方法。结合当前实际,培养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素养与执政能力的关系。毛泽东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9)因此,党培养干部,要使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对情况和政策充分调查了解,具备坚实的理论素养,以更好地掌握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执政的能力。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党的总政策与具体政策的关系。后者相对灵活,是前者的具体化,而前者相对稳定,必须通过后者方能实现,但两者必须具有方向上的统一性。在工作中,经常发生或“左”或“右”的错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干部在实施具体政策时,忘记疏忽、片面理解甚至是故意曲解党的总政策。因此,党培养干部,要使其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都具备处理好这种关系的能力,亦即同时具有“正确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觉悟和“科学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这个关系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政策应当是那样的,而实际情况却又是这样的,中间有个距离。因此,党应注重培养领导干部在制定、掌握和执行政策时,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克服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更好地使政策落到实处,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在效果。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与群众行动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10)党的政策,没有哪一项不是与群众的利益和实践紧密相连的。党培养领导干部,要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学会关心群众利益,学会带领群众自愿去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要有积极宣传、动员群众的能力和身体力行、引导群众的素质,通过激发群众的热情来推动党的政策的落实。

(二)坚持做好“四个表率”,培养干部公道正派的作风

“公道正派”是中华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处事之道和为官哲学,是选贤任能、风清气正的源头保证,更是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的优秀品质。延安时期,党通过大抓干部的学习教育,培养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公道正派的作风,通过弘扬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内风清气正良好氛围的形成。结合当前实际,培养干部公道正派的作风,要从坚持好以下“四个表率”做起:

一是做坚持党性、对己清正的表率。坚持党性是公道正派的前提和基础。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党性观念,自觉贯彻党的方针,落实党的政策,体现党的意志,实现党的主张。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着力改造主观世界,着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婚恋观、利益观,管好自己,管好亲属,坚持职业操守,保持政治本色。

二是做坚守原则、对人公正的表率。坚守原则是公道正派的核心。党的领导干部应公正合理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徇私,遵守纪律不放松。既注重外在的、眼前的、看得见的政绩,更注重内在的、长远的、看不见的政绩。

三是做提高素质、对内严格的表率。提高素质是公道正派的保证。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坚持公道正派的表率,仅有良好的愿望和自觉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因此,要从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角度,树立以学习为本,终身学习和学用结合的理念,养成边学边思、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四是做转变作风、对外平等的表率。转变作风是公道正派的表现。党的领导干部在考虑谋划工作时,要树立大局意识,保持服务心态,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经常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开展调查研究,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批评,总结他们的经验和创造,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积极锻造“四种精神”,培养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延安时期党高度重视培养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将其视为党兴旺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并作为关心爱护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也告诉我们,自身的腐化堕落和外部的和平演变,是威胁党执政地位的两个重要因素。结合当前实际,培养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积极锻造以下“四种精神”:

一是锻造理想远大、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回顾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先辈们有理想有斗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他们无私无畏,懂得奋斗为人民、生死连着人民,甘愿为人民献身。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要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要宣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抵制邪气,弘扬正气,筑牢拒腐防变的铜墙铁壁。

二是锻造英勇战斗、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党领导人民军队,正是凭借大无畏的精神,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英勇战斗”应体现出敢于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勇于面对形形色色的冲击,知难而上,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应体现在坚决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线,虚心学习,大胆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学会驾驭市场经济大潮的本领。

三是锻造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延安时期,党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更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真信、真学、真用马列主义原理,同时结合中国发展建设实际,创新理论的同时避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四是锻造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奋斗精神。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以劣势装备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更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坚决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的铺张浪费和大吃大喝,坚决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贪图私利等卑劣行为,以身作则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精神,杜绝党内腐败现象的发生。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9-61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26页。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26页。

(6)《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7)《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6-182页。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27页。

(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页。

[1]梁兴亮,杨忠虎,宋炜.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栗洪武.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延安干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走进延安
干部任免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