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如果用两个字概括李克强在座谈会上讲话的核心,那就是“改革”;而用四个字概括,无疑是“改革、改革”;若用六个字概括,便是“改革、改革、改革”。
这次“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也是刚刚在5天前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会议。此次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会后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十八大后中南海向外界释放的改革信息”。
在听取国家发改委及部分省市负责人的情况汇报后,李克强突出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我们已经进入决定性阶段,靠什么?改革开放就是强大的力量。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两个目标并列相提。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前面,又增加了一个“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发展方式转变与开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李克强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这个甜头我们已经尝到。我们必须也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要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我们不片面追求G D P,将来的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中速增长期,很难长久保持两位数,但是只要保持住7%的增长,到2020年实现小康就完全有可能。而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还是要靠改革。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十分巨大。
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李克强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中国太大了,13亿人口,区域广阔,国情非常复杂,仅有顶层设计远远不够。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今天这种精神仍要继续发扬。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碰到的问题千头万绪,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可能事倍功半,但如果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不仅可能事半功倍,甚至可能是十倍、二十倍。
中国当前的问题首先是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收入分配体制也与之密切相关。这里既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又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眼下中国又碰到各种瓶颈制约,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抓住什么才能破解这种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而这种突破口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像十八大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为了最大程度减轻改革阻力,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改革当中既要先行先试,还得依法办事。中国这么大,改革不搞先行先试吃不透,这也是我们30多年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先行先试当然要探索,探索过程中,要扫雷,要排除荆棘,也可能被荆棘挂住,要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华民族这一百多年来历经磨难,现在离民族复兴只有几步之遥,我们身上责任重大,必须往前走,必须勇于试,这是我们的责任所系。不干可能不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我们身上肩负着两副担子:发展和改革。30多年的改革,经济建设是中心,但这个巨大的成就我们是靠改革来实现的。发展就要靠改革,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完全可以推动发展。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