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周边贫困村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2-08-15 00:51李山岗
支部建设 2012年10期
关键词:洞头生态旅游贫困村

■李山岗

城市周边贫困村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李山岗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晋城市城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城市周边贫困村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环境整治切入、基础设施先行、生态旅游着力、带动连片开发”的新路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视察后给予充分肯定。本文试以晋城市城区南部贫困山区的洞头村为例,对整村推进、连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洞头村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洞头村位于晋城市东南部山区,距市区6公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交通闭塞、自然风光秀美的小山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全村48户、182口人、420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的“三无”村,是晋城510个贫困村之一。2008年春,晋城市城区区委、区政府经过认真调研,决定以洞头村为试点,打造全市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村和旅游区。

(一)大力度整治环境。2008年春,洞头村筹集资金14万元,以整治环境卫生、垃圾分类为切入点,拉开建设生态村大幕。全村上下全部行动,清理畜圈,填埋旱厕,修复残壁,粉刷墙壁,硬化街巷,分类定点倾倒垃圾,大张旗鼓地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全面整治。经过一个月努力,全村环境大变样,一个干净整洁、恬静自然的世外桃源式的小山村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高起点规划定位。为建设好洞头生态旅游村,城区邀请省市旅游局专业人员一起到洞头座谈讨论,专门聘请有关专家实地考察,指导制定了《洞头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决定以太行山自然农业文化示范村为形象定位,以“亲近自然生态、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为旅游主题,倾力打造洞头村生态旅游品牌。

(三)高标准完善设施。为解决交通闭塞难题,城区区委、区政府筹措资金78万元,修建了东武匠到洞头村2.1公里的乡间旅游公路,并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打通了连接洞头与市区的20分钟绿色通道。三年来,洞头村在城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鼎力支持下,先后实施了街道硬化、亮化、绿化和饮水安全化工程,新建了多功能运动场、门球场、水冲式公厕、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并引进煤海宾馆建设会展中心,引进长江实业公司建设旅游接待中心,使洞头的服务功能更加齐全。

(四)分步骤开发景点。洞头村自然景色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历史遗迹众多。三年来,在市、区政府的支持下,该村按照规划,先后开发南山佛洞、琵琶寺、琵琶泓、清风壁、三佛洞、月亮洞等古迹遗址,建设登山步道串联各个景点,恢复清风壁瀑布景观,开发水上娱乐项目,建成晋城首家农业科技博物馆,建成农业采摘园,打造了一批有亮点、有特点、有意义的精品景点,众多游人前往洞头旅游休闲,初步在晋城形成了“北上白马寺平安祈福,南下洞头村探幽访古”的品牌效应。

(五)农家乐促进增收。随着洞头村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城区区委、区政府把扶持村民开办“农家乐”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并组织卫生、防疫、工商、旅游等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培训,引导其规范有序合法经营。村民创业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村民初步尝到了生态旅游的甜头。目前,洞头村已有“农家乐”餐馆8家,方便购物摊点8处。它们不仅解决了村里超半数劳力的就业问题,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2010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洞头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新农村建设显现巨大生机与活力。

二、大洞头带动连片建设大发展

随着“洞头热”的不断升温,城区乘热打铁,提出建设“大洞头”理念,即以洞头村为龙头,带动连南路沿线十村连片开发,打造洞头生态旅游区,实现新农村连片大发展。在洞头的带动下,各村因地制宜,结合生态建设做文章,围绕生态旅游求发展。

打造花园式景区。东武匠村利用林权改革契机,引进沁和能源集团,投资6000万元,先后绿化荒山1150亩,修建占地300平米双层八角亭、登山步道和环山旅游步道,还将规划建设采摘园、培训中心、煤博馆等设施,全力打造生态休闲山庄。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洞头生态旅游区规模最大、环境最优的花园式景区。

建设生态观光园。寺底村引进晋城名人居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村西北建设集垂钓、采摘、观光、旅游、休闲、餐饮、娱乐、办公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开始试运行。该村还与周边林场合作引进种植300亩转基因玫瑰苗木基地,它成为旅游区内独树一帜的生态景观。

与此同时,地处连南路入口的谷堆头村,积极筹建垂钓池、凉亭、长廊和小木屋农家乐,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文峰社区修缮了笔峰寺、文峰塔,改善了旅游环境。其他各村也正通过发展生态采摘、花卉苗圃、休闲垂钓等类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形成相互补充、协作发展的生态旅游新格局。一个多村开发、连片建设生态旅游大景区的宏伟实践,正在城区南部山区纵深铺开、蓬勃发展。

三、对贫困村转型发展的思考

促进贫困村转型发展,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洞头村转型发展和十村连片开发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城市周边的贫困山区农村发展问题,必须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坚持政府引导,实行科学规划,从以下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第一,必须坚持调整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贫困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发展普遍存在低质低效的状况,必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转型发展。所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以本地农业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按照市场原则,遵循价值规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对农业内部重新进行选择、优化,使其由低级向高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其实质是对农业各种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就是使农业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生产经营从家庭型向规模型,农业发展方式从依赖廉价劳动力和消耗土地资源向依靠科技和人力资源转变,从而保护和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人口、资源、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还农村青山绿水、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

第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村为主体相结合。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部分乡镇、村在建设上长期依赖政府投入、国家扶持,一些干部群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等国家政策,看国家给多少资金、多少项目。国家扶持不是万能的,不能包办代替一切。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示范作用,以村为主体,让农民唱主角,让群众看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利益,进而充分调动群众由“要我建”自觉转变到“我要建”上来。

第三,必须坚持规划优先与保持原貌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组织专家指导规划制定,又要坚持实行“先规划后建设,未规划不建设”,坚决杜绝大拆大建、乱拆乱建的发生,突出规划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引领作用。洞头村就是严格按照规划定位和“不破坏生态、不破坏古院村落、不修建高楼大厦”的“三不”开发原则,有步骤地开发出来的。

第四,必须坚持服务城市与以城带乡相结合。城市周边的贫困山区,往往环境优美,古迹众多,在旅游开发上具有后发优势。城市是周边农村的最大资源,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增为以城带乡提供了强大基础,应围绕城市居民“节假日、双休日去哪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形成城乡优势的一种互补,使农村成为城市的服务区和休闲区,这样既服务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生态,感受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的需求,又解决农村的后续发展问题。

第五,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搞“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不能搞不切实际的统一模式和“一刀切”,而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要坚持分类指导,采取不同模式稳步推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带动农民和集体增收。

第六,必须坚持政策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各个部门要按照政府的统一目标和工作重点,把各方面的政策制定到位,各方面的项目集中到一块,通过项目配套整合,捆绑投入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聚集效应;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扩大筹资渠道,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商等各类开发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这样既可减轻国家和政府的压力,又可在市场竞争中切中本地自然、人文、产业结构、特色村镇现状,进而建设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村。

第七,必须坚持典型引路与全面推进相结合。贫困山区农村转型发展,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按照先行示范、典型引路和连片建设、全面推进的理念,点、线、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加快推进。目前,城区正充分利用洞头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加快整体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西上庄南畔村建设了“红叶苗木基地”,北闫庄村建起了全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北石店镇河东村引进了大型保洁企业奥美林保洁服务项目,司徒村正在投资1亿元建设千亩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等。全区农村在区委、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明确发展定位,做强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

总之,实现城市周边贫困村转型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勇于实践和探索,敢于付出百倍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洞头生态旅游贫困村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洞头:三无村变身“桃花源”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温州洞头发出“干部召回令”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意外”的插曲撞击出数学思维“火花”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