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莹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81)
1558年11月7号,伊丽莎白一世正式登上了英国皇位,这位看起来不谙世事的年轻女子,在英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进而成功把英国推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英国民众因此称其为“狄波拉”女王。在对待英国宗教态度方面,女王采取的宗教宽容政策是在同时代其他国家不多见的。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女王实施宗教宽容政策的原因,借此侧面的了解宗教宽容政策的作用及意义。
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恢复了被玛丽废除的《至尊法案》和《信仰统一法令》,《信仰统一法令》废除了禁止使用爱德华六世时代第二部公共祈祷书的法令,这一法令恢复了1552年规定的礼拜仪式。伊丽莎白一世传承了其父其兄的宗教改革成果,从而为自己的改革奠定了基础,1571年议会借助于《改革教士任职法令》批准颁布了《三十九信条》,在《三十九信条》中并未采用《四十二条信条》中的关于在圣餐礼上领受基督的圣体认定为“邪恶”这个容易触犯坚定天主教徒的条款。[1]摒弃了较为激进的改革条款。从爱德华六世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宗教改革明显朝着折中温和的方向发展,宽容的宗教政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英格兰。温斯顿·丘吉尔在其《英语国家史略》中叙述到:“英国历代国王即位时的局面很少像伊丽莎白即位时那样危急。”[2]爱德华六世时期,货币贬值,财政混乱,玛丽女王去世时,英国的国库空虚,债台高筑,仅国家债务就高达266,000英镑,其中大部分是国外欠款,年利息高达14%。[3]面对这样的情况,实施极端的宗教改革政策会使国家内部更加动荡,只有使宗教这块“万物之基”稳固,才能保证其它有利于国计民生政策的实施。在宗教生活领域,在英国各级教区中,僧侣纳妾、宿娼、通奸、酗酒、勒索、欺诈教民的现象层出不穷,民众对于教会的行为极为愤慨,作为统治者玛丽女王又因自己的宗教倾不顾民怨复辟天主教权威,迫害新教徒,并且一味的追随西班牙对法兰西作战,损失英国的国家利益,这些政策严重破坏了天主教的形象,使英国民众对天主教几经失望。对于伊丽莎白一世来说,想摆脱困境,使国家迈向复兴,继续实施宗教改革的政策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大陆依然强大的天主教的势力又是其制定政策不得不考虑的巨大因素。欧洲天主教国家都置于罗马教廷的统治之下,教皇保罗四世可以联合欧陆天主教国家组成联军入侵英国,推翻其统治。在欧陆阵营中,法兰西是英国的宿敌,而强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与英德关系也极其微妙。综合国内和国际环境两方面考虑,伊丽莎白一世是不能贸然的实行完全倾向于新教的宗教政策的,温和的宗教政策无疑是其最佳的选择。
从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解释来看,民族意识是认知结果或心理经验在一定条件下的部分实现,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代表一个民族共同性的显著特征。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以及民族崇拜都是民族意识的重要内容。[4]英国国土主体位于欧洲大陆西边的大不列颠上,被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隔开,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催生了英吉利民族。自亨利八世始,英吉利民族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步占据上风。从民族意识发展的角度上看,亨利八世为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控制而实行的宗教改革是英国民族国家确立的第一步。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民族意识发展达到了高潮,特别是民族优越感和对外扩张的情绪空前高涨,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英国有机会向世人展示了英国作为独立海上强国的强大生命力。另外,英国人是以务实、开放著称的,对德意志对宗教的虔诚精神缺乏理解。当亨利八世因为宗教问题把托马斯莫尔处死的时候,英国人民只是表达惋惜之情,[5]英吉利民族的温和民族特质使他们不能把宗教问题看成是激烈战争的理由,对于路德派、加尔文派的激烈的宗教争执英国人只是微笑面对。宽容的宗教政策制定以及能得以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吉利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发展和独特的民族特质,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英吉利民族特性对君主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出生于格林威治皇宫。她自出生就与英国的宗教改革联系在一起。女王的降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斗争的成果。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即玛丽女王的生母多年未能给亨利八世生下儿子,1526年,亨利借此为由向罗马教皇提出了与凯瑟琳离婚的请求,罗马教皇收到西班牙皇室的牵制,所以迟迟不批准其离婚的请求,但亨利八世却坚决离婚,并在1533年宣布英国为新教国家,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英王成为政教的唯一领袖。公主的生活并未自此平静的度过,1536年亨利八世以“通奸”罪处死了自己的生母安妮傅林,自此开始她就背负着私生子的恶名。这对幼小的伊丽莎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伊丽莎白一世却不消沉,她主动地学习,掌握多种语言,能写善辩,通晓天文和神学,独特的成长经历赋予了她坚强冷静的独特人格。对于政治,伊丽莎白比玛丽更了解政治残酷的一面,也明白不能单纯的依据君主的个人感情和喜好来制定政策。所以对于宗教改革这个重大的问题,她自然不会像其姐姐玛丽女王一样,试图把宗教和政治分开,单凭自己的宗教喜好决定国家的宗教政策,为了在纷乱的政治生活中生存下来,她不得不一度答应玛丽信奉天主教,即使自己本身是倾向于新教的。不同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伊丽莎白一世与玛丽女王不同的性格,她的成熟稳重,着眼大局是其成功处理英国宗教改革不得不具备的必要条件。
伊丽莎白一世曾经对于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做过明确的表示:“有一件事是如此紧密地牵系着我,以至于我不能忽略,这便是宗教,这是一块所有其他事务都扎根其上的土壤,如果这块土壤被侵蚀,便会毁坏所有的树木。”[6]女王采用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首先恢复其父其兄的原有的改革成果,摒弃激进的革命式的改革方式,既满足了英国民族日渐强大的民族意识,也保证了外围的政局稳定,历史很好证明了女王的选择是正确的,她很好的保护了“土壤”,所以在这片土壤上成长起了日后的“日不落“帝国。
[1]刘城.英国爱德华六世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神学教义革命[J].历史研究,2010(2).
[2]暨爱民.伊丽莎白一世的政治与宗教改革[J].吉首大学学报,1994(3).
[3]弗里德里克.英国公共财政,1558~1603[M].伦敦:1932:7.
[4]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北京,2009:207.
[5]朱孝远.国家稳定的一个步骤:论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宽容政策[J].学海,2008.
[6]G·P·赖斯.伊丽莎白女王演讲集[M].纽约:19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