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虹寰
今年是八一南昌起义85周年。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壮举,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彩,显示出重大的历史意义。对于八一南昌起义,萧克将军曾经作出过这样的评价:“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不能由此而低估它的伟大政治意义。巴黎公社革命、辛亥革命都失败了,不是在历史上永放光辉吗?”毋庸置疑,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八一南昌起义都以其伟大的历史功绩和它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而被深深铭记。
首先,南昌起义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顽强奋斗,不屈不挠,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
在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大革命后期,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大局,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据党的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6月,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2.6万多人,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全部转入地下秘密状态,党内不坚定分子的脱党、叛党行为时有发生,党内思想极度混乱,而人数众多的中间派人士也开始在政治上摇摆不定。面对着被瓦解和被消灭的危险,“要不要坚持革命”和“怎样坚持革命”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痛定思痛,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只有举行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才是唯一出路”的历史选择。
南昌起义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崭新姿态和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艰苦努力,为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一条独立领导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血与火的考验和磨砺中,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寻到的新出路。
这种在绝境中求生、在迷途中寻路的伟大实践,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作支撑,没有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作保证,没有坚持并善于思想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智慧作基础,是不可能完成革命在挫折和失败后的浴火重生的。
正是在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经过85年血与火的磨练和考验,这支诞生于南昌城头的新型人民军队已经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在新的历史时期,这支人民军队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熔铸在每一个军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第二,南昌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新时期,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大革命时期,由于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党对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毛泽东在 《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指出:对于武装斗争,“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直至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里,是认识不足的。那时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在北伐过程中,忽视了军队的争取,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其结果,国民党一旦反动,一切民众运动都塌台了”。毛泽东的认识和分析,建立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南昌起义组织和发动初期,我党曾一度准备依靠国民革命军中的一部分力量,联合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重回广东,以实现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后来发现张发奎已经投靠汪精卫,起义领导人毅然决定“抛弃依张之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这一重大决策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无奈之举,实际上是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从南昌起义出发,又经历了秋收起义、广州暴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经过艰苦斗争和不屈不挠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正如陈毅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由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的来领导,并以革命的武装斗争为主要的革命方式始自南昌。中国共产党当时倘使没有独立领导革命斗争的勇气,倘使不能坚决的回答人民所提出的革命问题,中国就要走弯路,中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推迟。但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坚决勇敢的回答了人民所提出来的问题,新生命就开始了。”
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发端。此前,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领导人不重视利用有利条件尽力发展党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装,主张凡从事工运、农运的同志“绝对不可令之抛弃工作前去”军校,并要求在军队中从事政治工作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政”。忽视对武装斗争的独立领导,势必在革命形势发生逆转的时候无所凭依,手足无措,从而导致革命的失败。南昌起义,为我党独立地领导和创建人民军队提供了历史契机。从此,党所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并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贺龙曾经指出:“我党独立地建立军队和指挥军队作战,是从南昌起义才开始的。”
南昌起义,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南昌起义胜利当天,革命委员会就宣布,南昌起义的“第一个使命就是要实行土地革命”,“在最近期内努力的纲领,是继续为解决土地问题,解放农民,打倒农村之封建地主的反动势力而奋斗”。起义部队在南下途中,虽然没有立即进行土地分配,但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打土豪,没收地主土地的尝试,对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做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各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昌起义开始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南昌起义所开创的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和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并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相结合的伟大实践,极大地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使党在牢牢把握革命领导权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不断壮大革命的武装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正如朱德在南昌起义30周年时所指出的:南昌起义“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它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从此民主革命的大旗就由共产党独立肩负起来”。
第三,南昌起义开始了创建一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探索。
什么是新型的人民军队,怎样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一直是有识之士苦苦思考的重要问题。从黄埔军校时期开始,周恩来等人就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认识到:真正的革命军是“为人民所用的军队”,必须坚持革命政党对军队的领导,“要使官佐士兵及一切群众晓得党的理论主义政策,因为革命军是党的军队,革命军的行动要依着党的政策”,成为实现党的理论的先锋,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南昌起义时,我们党掌握和影响了一批政治上进步的国民党军队,并在军队中建立了党的组织。但是由于党组织设在团一级,党的工作不能深入到基层和士兵中去,起义部队官兵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起义失败后军心涣散,战斗力下降。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参加南昌起义余部中,也存在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中。“要不要坚持革命”和“怎样坚持革命”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面对新的困境,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依然在第一线指挥军队的朱德和毛泽东,开始了人民军队马克思主义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1927年10月至11月,朱德在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向赣南进军途中,先后进行了军史上著名的“赣南三整”,主要是围绕着革命信念教育、整顿党团组织、整编部队、整顿纪律和军事训练等方面逐步开展的。这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军政训练,统一了大家的认识,振奋了革命精神,扭转了部队中思想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加强了党对部队的全面领导和部队的组织纪律性,增强了战斗力,为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开辟罗霄山脉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正如朱德后来所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分析革命形势,指出革命是有前途,有出路的,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大家的革命意志。部队要巩固,就要经常在部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工作,最基本的是要依靠党的组织。”
比朱德进行“赣南三整”稍早,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三湾也进行了整顿和改编,在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共产党没有掌握自己的军队的基础上,作出了整编部队,“支部建在连上”和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雇佣关系等重大决定,从而进一步在组织制度上确立了“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
朱德的“赣南三整”和毛泽东的“三湾改编”,都是党在直接领导武装斗争的起点上,根据实践的需要,努力探索,大胆创新,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他们几乎同时找到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人民军队的新发展,奠定了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这说明,事非经过不知难,客观实践的需求和压力是一切伟大创造的起点,时刻把握客观发展的新要求,新动向,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实践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第四,南昌起义锻造了数支革命队伍,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发展和壮大奠定了人才基础。
南昌起义,由于敌我兵力悬殊,起义部队缺乏斗争经验,没有树立起“就地深入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的明确观念而最终失败,起义官兵大部牺牲或失散了。但经过战争的锻炼和考验,起义军余部没有被打垮、拖散,最终在浴血奋战中成为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军余部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为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董朗、颜昌颐率领的余部与海陆丰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改编为红二师,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贺龙、周逸群回到湘西,坚持武装斗争,在桑植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工农政权。同时,经过南昌起义和南征战斗洗礼的起义军官兵,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后来我军的将帅人才。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被誉为“伟大的军事家”,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直接参加南昌起义的朱德、刘伯承、贺龙、陈毅、聂荣臻、林彪和积极策应过南昌起义的叶剑英于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粟裕、陈赓、许光达等被授予大将军衔。他们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动于85年前的八一南昌起义,作为伟大的人民军队的历史起点,早已彪炳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光辉的历史丰碑上。而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历史转折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信念、智慧、勇气和伟大精神,以及从南昌起义开始缔造并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军魂,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