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热”冷思考
不管是欣喜还是质疑,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家了。10月11日,瑞典传来的讯息沸腾了整个中国。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直期盼着国际大奖来证明自己,诺贝尔奖、奥斯卡奖等各种奖项在中国年年热。
曾经的落后让部分国人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诺贝尔奖的空白也常被拿来说事,而当代文学一度被人讥为垃圾。
“土得掉渣”的莫言实现了中国人对诺贝尔奖数十年的心愿。“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瑞典文学院在新闻公报中如是评价。虽然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噱头,但莫言作品的价值正在于其“土”。正如文学评论家张柠所说,莫言并不魔幻,他非常真实。
山东高密是莫言的故乡,也是他文学世界的原乡。起伏的高粱地、乡民的生活在他笔下交织成一个独特的中国乡村世界。他关注人最基本的感觉与欲望,书写人心灵深处的痛苦,他说,“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直面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并且真实而巧妙地表达,是莫言打动世界读者的原因。
莫言的“土”还在于他对民间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的执着,这些元素与他的故事融为一体。他作品中“我奶奶”的剪纸、高密茂腔等都是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有很多这样的民间艺术,没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前,很难进入公众的视野。而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由地方普通民众演绎,承载着民族记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逐步边缘化。诺贝尔文学奖让莫言的作品从纯文学书架挪到了畅销书展台,而眼下最热的还是“莫言经济”。出版商、影视公司甚至莫言故乡都在策划着怎么利用这个新偶像。而这次诺贝尔文学奖是否会给中国文化界带来振奋的力量?能否给中国人带来直面历史的勇气和冷静认识民族文化的信心?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从获奖的喧闹氛围中走出来。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是世界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一次肯定,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成功案例。除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外,据统计,中国作家中莫言的作品是被翻译到国外最多的。循着莫言冷峻的目光,我们应该了解到,只有立足于本土,才有可能真正融入世界。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沟通无疑会越来越多,但在沟通中不能为了“输出”而放弃自己的特色,去迎合他人。
当中国的作家们都能根植于脚底下这片“土”,关注这里的“人”,守护属于我们的历史,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时,相信中国的文学不仅仅是拥有多少次诺贝尔奖,而是真正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全世界的读者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