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外交战略与文化外交之我见

2012-08-15 00:55菲利普赛博
公共外交季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外交国家文化

菲利普·赛博

虽然中国做出了不少公共外交努力,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全面和完整的公共外交战略。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升文化外交的政治成熟度是公共外交工作者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公共外交家必须承认公共外交信息和政策之间的关联的重要性。

自苏联解体后的20年来,美国成为单极霸权国,而中国也开始作为一个新的超级强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事实上,此前的所有帝国,甚至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都是通过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但是,中国却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强调软实力,即试图通过扩大影响力而不是通过强迫来吸引他国。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公共外交行为者:在国际广播工作上花费了80亿美元,在孔子学院的全球网络上花费了数百万,并在诸如教育交流此类重大项目和纽约时代广场上的电子广告牌上的广告上花费了大量的经费(本文所用数据无确切来源,不宜再轻易转引——编者注)。另外,一些中国最好的大学正在把公共外交作为一门学科建设,培训这一领域的下一代专家。

那么,中国可以从所花费的这些金钱和努力上得到什么呢?来自全球的民意调查明确地表明了结论的混合性:在中国援建了道路和体育场馆的非洲部分地区,其受欢迎程度上升;然而,在其他地方,在它试图扩展存在的国家,中国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并无多形象。

寻找公共外交战略

2012年5月,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我与北京和上海的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者和学者讨论后发现,在关于什么是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和中国可以从公共外交活动中获得什么的问题上并不存在共识。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热情是存在的,但是却缺乏一个全面的战略计划。

缺乏连贯和全面公共外交战略的原因部分归咎于中国在接受自身正在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现实上的缓慢。我从许多方面听到了抱怨,抱怨中国受到国际新闻媒体不公平的对待,并认为中国没有得到其认为应该得到的尊重。当我说到超级大国必须学会适应苛责(不管是想象还是真实,应得还是不应得)时,我的中国同行们似乎无法理解政治现实中的这一面。他们需要认识到世界新闻媒体往往聚焦于超级大国,那些发生在小国或者中等国家可能会被忽略的事件,如果发生在那些全世界都瞩目的大国中,则会被显微镜放大。

中国已经获得了很多有利的报道,例如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但是新闻的议程变化迅速,“好消息”往往会被更戏剧性的故事所迅速淹没,比如政治腐败或者抗议运动等报道。一个国家变得越强大,世界媒体和公众就会寻求更多的批判性故事来平衡其力量。这是必须牢记的一项基本原则。一个国家越强大,它所受到的审议则会越严格。对于中国来说这就意味着,当它经济发展上的勇猛被其他追求同样财富的国家认可的同时,它也就会被那些认为他们自身的经济安全被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所损害的消费者毁谤。

这种审议由于新媒体的出现又被放大了不少,从卫星电视到社交媒体都得到覆盖。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建立自己的不受外界干涉的社交媒体系统(如新浪微博等替代了推特),但是外部世界却日渐被不受政治界限并有全球影响力的卫星新闻频道、网络和社交媒体等所吸引。

智力和政治集团赋予这些媒体工具制造和扩大了人们对国际舞台上这些行为体国家的好奇心。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无法将其自身隔绝在不受世界影响的围墙内。即便没有刺激出钦佩之意,中国也引发了好奇心,而这种兴趣很有可能转变为中国的优势。

但是,中国的政策似乎常常与其国家利益相悖。至今为止,中国政府还没有找到能够在既保持其国内政治控制,又在信息社会中扮演角色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的合适的方法。后者明显地落在了公共外交领域,而成功的公共外交是建立在平顺和快速的信息流动上的。这就带来了另一个中国必须认可的国际关系新原则:或者参与全球信息流通,或者被孤立在全球权力之外。此外,中国领导人需要制定一个更加精密和恰当的相互交流的超级大国外交政策。第一步,他们必须了解到互惠在多边关系上的重要性。如果中国想要发展孔子学院,它就必须允许美国和其他国家在中国建立相当的文化中心(数量上相当)。如果中国想要延伸其国际广播的范围,它就必须允许其他国家能够对中国公众进行广播和提供网络服务。和其他国际事务一样,公共外交也需要在相互关系上达到平衡。

鉴于中国不愿意允许对信息传播的边界做出实质性的讨论,这种“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很难实现,更不用说让外界对此类讨论出力了。但是不管如何,中国是一个全球成员,它在公共外交上的努力,并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一种鼓励。

应当指出的是,其他国家仍然很担忧中国的长期军事计划。特别是对于中国的邻国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面临与一个强大但又不清楚其扩张走势的国家为邻的挑战。如果这些邻国,以及美国和其他国家坚持在公共外交领域与中国接触,中国可能会被推向更多的开放,这也就能够使这个新的超级大国继续依靠其软实力。

文化外交的角色

中国公共外交的倡导者赵启正写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一个在背后驱动中国实践其软实力的动力,而其他和这个超级大国交往的国家需要理解这个蕴含在中国语言、传统和其他民族生活中的文化因素中的价值观。这并不是什么新观念,孔子就曾讨论过这种各国关系中的所谓吸引力的权力。

虽然中国的软实力战略立足于推动其他国家的国民认同和效仿中国,但是现代中国社会的情况却可能会使这种努力出现问题。最近在一个北京举行的公共外交会议上,中国外交学的学者王义桅观察到,一个世俗社会的中国并不认为自身拥有“上帝赋予的例外主义”,就像美国例外主义那样,将自身形象视为是“山巅之城”(来自基督教和圣经教义)。这种不自以为是(Self-righteousness)对国际政治来说是受欢迎的,但是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文化宣传很多时候可能是相当平淡的。为了补偿这种有限的激情,中国对文化外交注入了不少资金。现今,中国在全球资助了超过300所孔子学院(其中80所位于美国),提供对中国文化、表演艺术、传统中医和其他文化元素的介绍。中国也在国际广播服务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来放大其在全球的发声。教育交流是中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有超过20万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此外还有超过2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

这些是文化外交的传统要素,但是“文化”并不仅仅是语言和艺术。文化影响人们对人权、环境问题以及其他许多问题的态度,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所有公共外交战略设计者都应该明智地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考量文化战略。如果考虑周到地出口了文化并且也精确地反映了其价值,那么将会通过影响其接受者而对出口国产生益处。应该承认的是,和其他公共外交要素一样,文化外交这个过程的核心并不是为了建立一种感觉良好的关系,而应旨在推动国家利益。

中国人自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我最近在北京和上海参加的研讨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对于文化外交的各个方面都秉持商业化的态度。中国在文化遗产上的确是值得自豪的,但是这并不能取代用文化来提升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决断。

其他国家在塑造与中国关系过程中的一个合理目标则是形成没有冲突的竞争。各自国家的文化会影响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因此,提升文化外交的政治成熟度是公共外交工作者的责任。

设置公共外交的优先事项

在我与中国官员和学者的交谈中,从来没有得到下面这个问题的确切答案:“你希望公共外交能够实现什么?”显然,加强全球影响力是总体目标,但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达成这个目标呢?

例如,回到中国国际广播这个问题,已经花费了不少,也获得了技术上令人钦佩的产品,但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是否存在听众呢?中国的经验反映了其他国家相似的广播冒险,如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法国24小时(France )、自由电视台(Al Hurra,美国政府的阿拉伯语新闻频道)以及其他众多的新闻机构也是资金丰富,拥有富有竞争力的新闻产品,也都是各自国家公共外交战略的一部分。但是,这些冒险主要是出自虚荣的行为,好像拥有一个英语或阿拉伯语新闻频道成为了顶级或中等国家体现其国际属性必须具备的要素,即使政策制定者不确定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者期望如何吸引听众。

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来说,作为一种替代或者至少是一种补充,拥有自己的全球广播项目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概念:公共外交代理机构。比起通过自己的媒体传播信息(通常来说其可信度往往值得质疑),不如换个方式,通过利用目标国自己的媒体来增加发言人及其内容的可信度。英国在1940年影响美国公共意见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英国在对德战争中急切需要美国援助的情况下,英国并不是完全依靠BBC来传递信息,而是更多地将努力放在影响美国记者对其国内公众的报道内容上。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这项实践的领导者,它也成功地将美国从孤立主义脱离出来,转而倾向于支持英国。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公共外交家必须承认公共外交信息和政策之间的关联的重要性。如果在全球公众面前出现信息和政策之间的矛盾,公共外交就将失败。在社会媒体不断发出的声音至少部分抵消了政府的沟通努力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例如,如果有很多社会媒体讨论某个国家的人权纪录,那么这种讨论可能会淹没该国的公共外交信息。

换句话说,在一个高度竞争的沟通环境中,公共外交的努力总是面临着受到不断增加的公众参与反推的情况下,今天的公共外交必须根据这种现实进行设计。随着社会媒体作用的扩大,公共外交信息发起人和接收人之间的智力竞争强度也同样会增加。

中国参与公共外交的意愿必须导向一种创新的意愿。例如,孔子学院的理念是很出色的(尽管它们的经济模式尚未得到充分验证),而观察其他公共外交项目的发展也会非常有意思。中国学术界中增加的关于公共外交的教学和研究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这也会为中国公共外交推进到新层次提供智力能量。

猜你喜欢
外交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