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妮
(刘燕妮:山东轻工业学院,讲师。)
实效,从词义来看,简单明了,即指实际的效果。教学实效性,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手段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受教育者在知识、道德、情感、思维意识等方面取得一定收获或有所提高。从价值角度讲,它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肯定和评价。
“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乐于学习,能够主动、自觉地学习这门课程,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这是衡量“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直接、显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外化为道德行为,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这是“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核心、本质所在。在“基础课”中,特别是思修部分,理论知识并不深奥,大学生在低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或是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对这部分知识已形成了较为明晰、准确的认知。因此,我们评判“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点体现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建立,以及知识是否转化为内在素质。可以说,“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应体现为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如何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许多“基础课”教师深入思考、努力探索、积极践行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以人为本”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哲学理论,它首先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重大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贯彻和实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客体。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思维开阔,看待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知识的接纳、吸收并不是被动地、盲从地,而是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关注学生的主体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是增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与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感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探求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情感上的迷茫,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做到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使“基础课”教学真正贴近学生内心,贴近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础课”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大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这门课程。
“基础课”与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集政治、思想、道德、情感于一体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指导和培养。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生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择业、创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爱情、婚姻,以及和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综上这些内容,不仅对大学生短暂的四年生活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历程也有深刻的影响和长远的意义。
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不是教师将书本知识简单地、无系统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教师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选择、加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理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合理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深入地把握重点、难点,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如绪论部分,笔者认为在“基础课”整体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教学内容看,绪论自成体系,有相对独立的知识框架、结构。其中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积极适应大学新阶段,尽快实现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化,是绪论部分的重点、难点。“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迈入大学标志着人生历程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大学新生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憧憬,但是面对陌生的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异常复杂,既充满新奇与兴奋,也有困惑和迷茫,甚至会有几分惆怅和感慨。此时,大学生迫切需要一个能为他们指引人生航向,解纾情感困惑,消除心理压力的经验丰富、品德高尚的导向人。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绪论部分的重要性,尽快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认清四年大学生活的主要价值目标,制定未来的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
从课程整体来看,绪论对整个课程体系又承担着导入、引领的作用和角色。绪论作为“基础课”的导论环节,教学内容至关重要,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给整个的课程教学定下了基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基础课”的整体认知和信任度。因此,在绪论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其产生强烈地求知欲和期待心理。
教师僵化、沉闷的“满堂灌”、“一家言”的教学方法,是造成“基础课”教学低效、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精彩、优秀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全员参与的、互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教师们必须打破、超越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求全新的、诱导式的、带有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教学案例源自现实生活,具有示范性、警示性、激励性等诸多作用。教师在论证理论观点时,适时地插入案例,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遵循“近、新、实”的原则。“近”,指教学案例要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感知学生的内在诉求,从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触动、激发,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人公的教学案例,讲述大学生自己的故事,更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从中获得感悟和收获。“新”,目前,在校大一新生均是“90”后,他们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年轻向上的一代,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有着独特、张扬的个性,热衷于新事物、新思想、新观点。所以,在案例教学时,教师要经常对案例进行更新、扩充。“实”,教学案例要准确、典型和真实,不要杜撰和虚构。案例只有源于活生生的现实,反映真实的生活写照,才具有说服力。
讨论式教学方法。“基础课”是实践性、现实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在一种强制性的教学环境中,去注入固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将具有自主意识、批判精神的大学生完全排斥在教学之外,将无法使学生践行生活,进行生命的自主体验。最终,也不可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为”意识和“自主”行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应是生动活泼、平等交流、主体参与式的,无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创建此种情境的最佳途径。
如绪论部分,笔者在导入课程之后,设两个讨论题目:1、你心目中的大学;2、大学四年的目标规划。在学生们认真思考、积极准备之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己、张扬个性的舞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题目去思考,根据其他同学的发言去讨论、去争辩,并适时地进行评论、总结。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在碰撞中,会激起智慧的火花,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会使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观点更加完善、更加成熟,会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社会和人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在交流中,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融合,树立教师和蔼可亲的形象,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讨论过程中,还可增强学生的应变、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大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懂得尊重他人的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