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泯的童心:丰子恺散文品读

2012-08-15 00:45何芙蓉
大家 2012年6期

何芙蓉

(何芙蓉: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文与教育。)

受中国古典散文、传统艺术、佛家思想的熏染和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 先后有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对童心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儿童受到尊重,童心受到赞美, 作家本身也天真烂漫、充满赤子之心, 这构成了现代中国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丰子恺是这些作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他不计功利,不奢浮华,清净淡薄的心性使他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散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描写儿童的生活, 赞美儿童的纯真,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他独有的儿童文化思想表达着对儿童世界的赞美,用笔真诚地倾诉他对儿童的艳羡,在众多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与品性。

在丰子恺的心里,儿童世界自由、纯洁、充满想象力,远胜过被种种节律和拘束桎梏得没有活力的成人世界。秉持着一颗赤诚的童心, 他对儿童世界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创作了一批童趣盎然、情真意切的儿童散文,如《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儿女》、《送阿宝出黄金时代》等。

一、呵护童心的率性纯真

身为七个孩子的父亲,丰子恺与孩子有着亲密至深的感情。在与小儿的朝夕接触、游戏中,丰子恺看到了孩子质朴本真的内心世界。《给我的孩子们》是丰子恺对童心世界极尽赞美的作品之一。文中描述了自己一群“小燕子般的儿女” 瞻瞻、阿宝、软软们种种天真可爱的情态:他们要皮球停在墙壁上不掉下来;要唤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正是因为成人世界缺乏这样的真诚,所以丰子恺一再表现出他对于儿童的推崇,如果不是真正地理解了孩子的所思所想,是绝不会如此真实地表现出他们的“真率、自然与热情”的。在文中作者热烈称赞儿童“身为全部公开的真人”,认为自己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充满着对“真人”的真情赞美。

文中作者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把孩子纯真的、简单的与对一切充满好奇心的内心世界写了出来。浓郁的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禁,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态,真令人感叹丰子恺的“童心未泯”。

再看看阿宝,文中描写她给凳子穿鞋,还得意的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句话!孩子通过最简单的话却表达出最有意思的话。对儿童的赞美,不仅因为孩子们的天真浪漫,更是作为画家散文家的丰子恺发自内心的对童年对生活的热爱,那样的炽热来自他那颗从未泯灭的童心。

《儿女》一文中,丰子恺又一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 就捣乱我的秩序, 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 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 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 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 手背撞翻了茶壶, 壶盖打碎在地板上------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 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 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 终于变批为抚。”儿童的顽皮,纯真,父亲的慈祥仁爱跃然纸上,纵容和理解之间也许只差一步之遥,而真正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才有一颗理解孩子们的心。

二、抒写童真的妙趣横生

丰子恺倾慕儿童,经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把自己变为儿童而观察儿童,因此笔下“童趣”洋溢。

如《华瞻的日记》丰子恺是从瞻瞻的视角写出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迷惑:与郑德菱玩的兴味正浓却要被强拉回去吃饭;商店里的玩具分明是给小孩用的,爸爸却不肯拿回家;宝姐姐整天夹了书包去上学却不愿跟他玩;大人们端坐在椅子里说一些无聊的话不怕厌气而忘却了孩子的寂寞与少有知己;更可怕的是爸爸被一个穿长衫的麻脸陌生入又割又打,众人却无动于衷,任“我”一个人又恐惧又疑惑。在他笔下, 孩子们天真美好的意愿是那么有趣可爱,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欲, 他们的情感是那样的真率, 一切均是自然的流露, 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回味无穷。丰子恺完全用一种儿童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推理,站在孩子的角度,写出了一个完全是儿童眼睛里的荒谬的成人世界,他本人也在叙述中变成了天真烂漫的孩子,真正设身处地做了一回儿童。

丰子恺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俯下身来,代之以儿童的双眼来观看万象世界,他发现着孩子们的美好心地, 赞美着孩子们的纯洁善良, 讴歌着孩子们的美好世界,守护着童心。他爱儿童爱得很深,设身处地的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把自己完全变回“小孩子”来思考、感悟、真切地理解并真切地加以描绘。在《儿女》中,作者饱含深情的赞美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心灵和无拘无束的举动,并时时将他们的行为与自己作对照,从而引发了无穷的感慨。如开篇,作者先叙述自己独居上海的心情。偌大的十里洋场使他觉得格外的空虚、寂寞,只有四双破旧的小孩子的小鞋子使他“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作者接着为我们绘制了活泼有趣的儿童世界的图画: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树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分别发表了他们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并归纳起来:“四个人吃四块西瓜。”作者不由得慨叹:“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

在丰子恺的心中、笔下,四个孩子不同的言行是那么天真稚拙,读之,让人深深体会到作者诚挚的父爱。在丰子恺心中,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他因缘最深的儿童,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他眼里, 儿童绝对真纯,没有虚伪的残冷的腐蚀, 没有名利缰索的羁绊。也正是家里这一群燕子似的儿女给他提供了鲜活的写作素材,让他以仁慈宽容的父亲的眼光和作为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欣赏儿女的稚态意趣,刻画出了一幅幅可爱的儿童相,勾勒出这一场场妙趣横生的生活情趣。

三、留念童心世界的真率

然而,孩子注定要告别童年, 走向成熟, 去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当孩子们一个个逐渐成长,走出童年时代时,丰子恺的心情是复杂的,孩子们中的老大阿宝长成懂事的少女,丰子恺在《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他自述自己的心情是“悲喜交集”:“所喜者,近年来你的态度行为的变化,都是你将由孩子变成成人的表示。我的辛苦和你母亲的劬劳似乎有了成绩,私心庆慰。所悲者,你的黄金时代快要度尽,现实渐渐暴露,你将停止你的美丽的梦,而开始生活的奋斗了,我们仿佛丧失了一个从小依傍在身边的孩子,而另得了一个新交的知友。”有对童心世界逝去的“悲”,更有对玷污童心的世俗社会的“愤懑”。

儿童的世界,是丰子恺所追求的理想的世界,而现实社会却又并不尽如人意。在这童真的描写中,作者的笔底也时时带着缕缕的哀愁。因为他懂得,孩子们长大以后, 也将受到世智尘劳的拘束,受到社会制度和道德习俗的限制,失却了原有的真率与趣味。

丰子恺倾心于儿童的真性情,饱含真情地描写儿童的姿态、天真、兴趣、感情,是想让每个人的心性都能如儿童般自在绽放、不受拘束;让每个人的生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也让世界多一些真诚、快乐和爱心,做一个真实的人,这就是他最深切的呼唤。

[1]程春艳.简析丰子恺“童心”审美观的内涵[J].新乡学院学报,2009.

[2]丰子恺.静观人生[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3]丰子恺.丰子恺文集(文学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

[4]万国庆.返璞归真的天籁之音——论丰子恺早期散文的童心、童真与童趣[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

[5]黄济华.浅论夏丐尊和丰子恺的散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5.

[6]祁敏.未泯的童真——丰子恺散文里的童真[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7]朱良.儿童崇拜与丰子恺的儿童教育观[J].宁波大学学报,2005.

[8]罗成琰.论丰子恺散文的佛教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