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立华
(佘立华: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189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幼年时期受到了法国文化的熏陶。毛姆推崇法国文化,特别崇拜莫泊桑,他的写作风格受到此人的影响很大,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莫泊桑的痕迹,因而被人称作“英国的莫泊桑”。毛姆一生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多个剧本,还写了不少游记及文学评论等。他是二十世纪上半期英国作家中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由于他的创作倾向主要与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相联系,因而其作品表现出自然主义的倾向。自然主义摒弃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因素,同时对资本阶级维护、赞美的文学的虚伪性大加批驳。他们不遗余力地描绘生活中的阴险黑暗,撕破了资产阶级文人笔下所歌颂的太平景象,粉碎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能够幸福共存的神话。
毛姆一生游历广泛,他到过印度、缅旬、马来西亚以及南太平洋的众多岛屿,他还到过俄国及南北美洲,众多的区域给他提供了小说和剧本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充满了绮丽的热带风光和浓郁的异域文化。
毛姆在《总结》一书中认为作家在小说中不应体现自己的思想,艺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娱乐,如果文学不能为人提供娱乐,便不是真正的艺术。所以毛姆注重的是作品情节的曲折多样性。他的作品布局巧妙,构思独特,悬念极强,结局常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此,毛姆的短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一部小说中,有悬念、有高潮、有余波。读者的思绪随着小说情节的迭荡起伏而起伏,犹如海面上的一叶孤舟。
自毛姆的作品被译进中国后,我国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开始关注起这位作家。尽管毛姆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是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像其它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的性格以及主题都靠语言的表现而存在。小说的语言也是决定它的共鸣度、感染力,甚至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毛姆善用简洁凝重、准确恰当地语言塑造人物,刻画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自然景物和人的心灵变化发展的过程。毛姆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因此《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七课节选了毛姆写的短篇小说《午餐》。首先让我们以他的短篇小说《午餐》为例,来解读毛姆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小说描写了一位青年作家因受到一个所谓的忠实女读者的奉承,在她的建议下去一家豪华的餐馆用餐。吃饭时这位女士一遍又一遍地说她只吃一道菜,但却装作很随意的样子点了一道又一道昂贵稀有的菜。可怜的青年作家从最初的热情好客到内心不安以至反唇相讥,一顿饭的工夫就领教了这位女士的虚伪与贪婪。这顿午餐花光了他一个月的薪水,作为对自己爱听奉承话的教训。作者使用了许多重复的词来描写一些琐碎的事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夸张效果。故事层层递进,从My heart sank a little 到My heart sank 到I was past caring 到Then a terrible thing happened, 脉络清晰。文章由现在开始,进入倒叙,最后再回到现在,结构严谨,语言简捷明了,富于风趣和暗示,使平淡的故事情节,具有了引人入胜的效果。辛辣的讽刺,诙谐的对话,妙趣横生的叙述,令读者如临其境。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充分展示了作者流畅精妙的文笔,他冷嘲热讽,却不露声色。无需更多比墨,一个虚伪贪婪的女人,一个经验不足的青年作家,一个惟利是图的侍者,三个人物跃然纸上,令人久久难忘。
毛姆善长运用幽默的手法来描写生活,刻画人物。通读整篇小说后,将主人公的言行经过比较后,才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午餐》不管是叙述还是对话,都幽默生动。声称只吃一道菜的女客人,实际上却点了一道又一道的菜。而作者本人却只吃了一道菜。当女客人与作者分手时,还告诫午饭一定只要吃一道菜。令人忍俊不禁。
在女客人说完“I never drink anything for luncheon ”之后,青年作家马上(promptly)接口说他也从不喝什么,promptly这个词形象地刻画了女客人点完鱼子酱后,青年作家害怕她再点一些昂贵的饮料。可惜即便如此,女客人仍全然不加理会,用了她惯用的手法—I never…except…(我从不……除了……)这种虚伪的方式暗示她要喝白葡萄酒。听到这儿,青年作家也学精了,他没有直接为她点葡萄酒,而是以客气的但却不算友好的态度,正式问她“想喝点什么?”这里表达了青年作家已经由原先的慷慨,变得“怕”了。然而接下来的交锋则展现出青年作家与女客人相比,还是“嫩”了点:她的“亲切地嫣然一笑”说明其何等老练、奸诈,“露出一口白牙”则暗示了其何等贪婪、好吃。听到女客人点了葡萄酒后,青年作家的心理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脸色都有点发白了,紧接着,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自己的医生禁止他喝香槟。最后,当女客人反客为主地问道:“那么你想喝点什么?”时,青年作家回了一个“水”字。简简单单地一个“水”字,对比的是青年作家的干脆,坦荡和女客人的罗嗦、虚伪;同时这个“水”字也道尽了青年作家的满腹苦水和女客人的自私无情。
毛姆在塑造人物时,从不直接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客观的艺术描写,让读者去体会他的言外之意。即使是叙述小说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他也决不加进他个人的看法。而是运用语言对人物进行描写,对人物进行精工细雕的刻画,对人生做入骨三分的透析。在文章里,他不是一味的大段地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根据需要,该简则简,该繁则繁。
毛姆在《总结》(1938)中,把自己的文章标准概括成三个词:lucidity, simplicity, euphony(明晰、简洁、悦耳)。他的小说语言明白畅达,无刻意雕琢之痕迹。句式简短,读来琅琅上口,又不流于复杂堆砌,用笔简洁。不论是叙述还是对话,都很有口语化的味道。毛姆的小说能够吸引大批读者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小说都采有口语化的语言,词汇简单易懂,句子不复杂堆砌。他写出的文字,质朴自然,简明精练,因而他的小说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浓厚,因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同时也是他的小说艺术魅力长存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来看看《不屈服的女人》中的一段。
安妮特把母亲推开,正视着汉斯。
“你来得正好,你!”
“孩子在哪里?”皮利爱大婶叫道。
“我必须马上干了这事。我真怕要是再等一等,我就没有勇气干了。”
“安妮特,你干了什么?”
“我干了我该干的事,我把孩子抱到小溪,放到水里淹死了!”
汉斯大叫一声,活像一头受了伤的动物死前的惨叫。
短短的几句对话就勾勒出一位坚贞不屈的女性。为了向法西斯复仇(他们侵占了她的国家,杀害了她的同胞,而且还杀害了她的未婚夫),安妮特决心杀死德国士兵强奸她时留下的亲生儿子。但同时身为人母,她又必须忍受巨大的内心痛苦。毛姆采用了大量的简练对话形式来描写安妮特的强烈的痛苦,将安妮特作为母亲又作为受害者的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描写出来。
毛姆的作品基本上全都采用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有的作品叙事人就是讲故事的讲述人,有的作品叙事人是故事的听众。这样,在无形中,增强了故事形式上的真实度。此外,毛姆坚信任何一名明智的作家都应该写自己的经历,毛姆从不写他陌生的人或事物。作为一名世界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散文作家,毛姆的一生经历都曾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忠实反映。在毛姆一生当中,法国文化、海外旅行和学医经历这三件事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人生的枷锁》是毛姆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毛姆早年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力普从童年时起开始的三十年生活经历,包括着毛姆本人在旧教育制度下凄凉与孤独的学生生活。少年时期的毛姆,在父母死后,生活凄苦,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口吃的毛病使他在人前低人一等都得以在小说中展现。读者可以从主人公菲力蒲身上看到少年时期毛姆生活的影子。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小说所处时代的语言特点。
综述毛姆小说的语言特色后,我们得出毛姆是位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不仅仅以技巧的高超而为人称道,而且还以语言简洁、清新朴实而闻名。同时,他对现实社会的无情揭露,人性的鞭挞以及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从而提示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黑暗功不可没,这也是毛姆小说对世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