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君
(李智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类基础课程与版画。)
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对我国设计教育的价值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何薇(2009)指出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可以使学生理解传统构成的真正含义,将构成教育中被割裂开的有关因素重新整合起来,并加以融会贯通应用于设计;基于实践的造型设计练习将能使学生更加广泛熟悉各种现实形态,从中提取形态规律,增加他们观察敏锐度,提高审美能力。然而,目前教改实践反应教学成果依然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造型设计基础学生对设计观、艺术观,形式意识,以及问题的求解观存在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重要衔接课程, 两者的关系理应十分密切。不顾两者的联系强行地将其分割开来, 彼此孤立地进行授课, 设计基础课程对专业设计课程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种情况目前是十分普遍的,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方式,促进造型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发和转变。
我国造型设计基础教育经历了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跳跃的阶段,早期传统的造型设计教育主要特征是,坚持以传统的图案作为造型设计的基础,这种传统图案教学模式对当时我国造型设计基础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很大学生从专业绘画转向造型设计学习,其思维能力培养得到很大提高。然而,传统的图案教学也存在无法自我克服的缺憾。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造型设计基础中,培养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存在很大的弊端,例如,在造型中必然遇到的空间处理,其制造工业和材料是缺乏解释的,手工生产方式的艺人传统工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造型设计的需要。现代制造条件下的基础造型教育沿袭了包豪斯和乌尔姆的教学体系,造型设计教育的新纪元,推动了新的教学计划的发展。此时的教学计划包含基本课程,其中有分析绘图、自然物体联系、空间、运动透视研究等等,还包含其他基础课程,如色彩基础、绘画、雕刻、图案和摄影等。另外还有工艺基础课程:木工、家具、陶瓷、钣金工等。以及展览、舞台、建筑和印刷设计等其他专门课程。造型设计训练,从根本上弥补了以前传统图案和三大构成教学的不足,它紧紧围绕“形态”这一中心。综合研究材料、架构、工业、色彩和机理等因素与形态的有机联系,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力求扬长避短,各尽所能。
加强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就是要明确造型设计基础教学目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具体做到:
造型设计基础教学目的必须是明确的,才能正确引导教学发展方向,造型设计基础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更新设计观点,树立科学的设计思维模式;其次,在造型设计过程中提高对“形态”的审美能力培养;最后,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学习造型设计。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不能脱离另外两个目的。这样才能根本提高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和实践水平。
鉴于教育模式差异性和文化背景差异性,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在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和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坚持“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学习模式,这种强调老师“教、授”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不加怀疑的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一切造型设计知识,阻碍了造型设计思维方式的开发;而西方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与我国存在差异,他们注重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事物,形成自我独立意识,动手去实践当前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认证,目前在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西方式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有利的。
被动的造型设计基础教育教学和实践方式,必然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造型设计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创造性思维的培育为中心,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创造性思维是反映设计事物本质和外在有机联系的思维活动,是有创见的思维过程。他的实质性表现为选择,突破重新构建的辩证统一。选择是有意识的选择。
造型设计基础教学与实践自成立以来,逐步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在对学生造型设计能力培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的图案设计到现代造型设计材料、架构、工业、色彩和机理等因素与形态的有机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展对学生课程教学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造型设计类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始造型设计,即使已经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设计,也难以在造型设计中取得一定成绩。这其中很大原因来源于,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和实践的失误,因此本文通过对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和实践的特征,以及其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目的进行梳理,对造型设计基础教学和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