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明
(刘惠明: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中国钢琴作品多取材于民间音乐的标题小品或主题变奏曲,旋律流畅清楚,和声简明清晰,民族色彩鲜明并更多地考虑到了钢琴演奏的适用性。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让人感觉到并非是单纯的改编,而是重新进行了整理、组织,运用钢琴语言表现了深藏在传统音乐遗产中的民族精神和气韵。作曲家所选的民歌小调或传统音乐曲调改编的钢琴音乐,小仅具有广泛流传和容易演奏等特点,在创作技法上将民间音调与特定的和声语言相结合,织体处理精致,具有较鲜明而强烈的民族风格,同时也有总体追求现代音乐潮流的部分。在钢琴作品中较多地采用了改编曲的方式,将支声写作手法和模仿、对比、复调结合起来,采用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吸取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通过对原乐器演奏方法的模仿,获得细腻的韵味,使中国钢琴音乐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多层次、多文化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国钢琴作品,由借鉴西方作曲技术原来的浪漫乐派(前期与中期)、民族乐派为参照点,转向了后浪漫平义音乐、印象派、表现平义、新古典主义以及20世纪的民族乐派等,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过渡性的缩影。这些钢琴音乐虽然追求新的节奏空间和使用新的和声或多声部手法,但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基础仍是浪漫主义的,作品的标题性明确,曲式多以二部性结构原则为基础。它们以优美的民间旋律为基础,融合传统音乐的演奏法、装饰法、音型法等,用特有的美感,让众多的听众感受到优美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
唢呐原是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一带的民间乐器,约800多年前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作为独奏、合奏乐器,唢呐具有较丰富的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曲演奏中,唢呐特别适合渲染气氛和表现热闹情景。是民间吹打乐和民间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百鸟朝凤》音调是由山东鼓乐《百鸟音》和《百鸟语》演变而来,原为唢呐独奏曲,其他乐器伴奏,具有北方吹打乐紧凑明快的特点,采用循环往复的多段体结构形式,乐曲并不仅仅只是表现百鸟朝拜凤凰的神话故事,而是以奔放热情的旋律和用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欢腾情景来表现自然之美、和谐之乐。经加工并演奏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由舒展的慢板乐、稍快的快板乐、鸟叫(四段)、华彩乐句和快速尾声组成,乐曲的最大特点在于模仿各种禽鸟鸣声,并把它音乐化、艺术化。
王建中将唢呐曲《百鸟朝凤》改编成钢琴曲《百鸟朝凤》通过钢琴织体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进行等等,借鉴唢呐曲《百鸟朝凤》的音调、意境,将自己的感受和灵感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钢琴音乐表现力紧密结合,采用复杂的钢琴技巧以及写作手法,通过对旋律民族性与和声丰富性的巧妙、准确的运用,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追求。给民族音乐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改编后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保持了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的旋律特征和文化内涵,综合运用了唢呐独奏曲所特有的技术性和即兴性,在钢琴上演奏出乐队演奏的音响效果。他将钢琴织体与乐曲的纵横逻辑结构结合得天衣无缝,通过对百鸟和鸣以及对唢呐的模仿,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栩栩如生地模仿出各种各样的鸟鸣声,惟妙惟肖地再现出唢呐演奏的趣味,给人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绪感染和无尽的审美愉悦。
节奏是音乐历史中最早出现的表现形式,它直接源于生活,是音乐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只有节奏才能将音乐中的各种材料有序地、按照逻辑组织起来,形成性格鲜明的主题。音乐作品中,无论是旋律、和声,还是调式,最终都需还原到音乐的时间流程里,以节奏的形式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因此,节奏的运用直接决定着音乐的基本性格。中国传统音乐的记谱对指法、演奏法和音高都有明确的标记,但对节奏的记录却很含糊。古人认为乐曲的节奏是需要演奏者自己决定的,它给演奏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余地,也给欣赏者营造了自由的想象空间。钢琴曲《百鸟朝凤》的节奏十分自由随意,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特点。所以在钢琴演奏中,定要抓住节奏上rebuto的特点,尤其是那些鸟啼蝉鸣的乐句。
大量有效果的装饰音的巧妙运用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创作手法,更是民族风格、民族韵味得以形成的基本因素之。钢琴曲《百鸟朝凤》中最精彩的是大量装饰音的运用,通过创造性的装饰音、小协和音、半音进行等钢琴织体在传统钢琴演奏技法上结合新的音色技法,生动地描绘出各式的鸟鸣声,惟妙惟肖地再现出唢呐演奏法的趣味。如短装饰音的弹奏,要快速、短促有力,模仿鸟鸣的声音;长颤音的弹奏,表现鸟儿婉转的歌唱,触键要柔和,声音要均匀。
钢琴音色丰富,通过不同的触键方法,可变换出不同的音乐色彩,表达丰富的音乐内容。但钢琴是外来乐器,采用十二平均律制,音高固定,因此不能像中国传统乐器那样做出细微的音高变化。因此,在演奏此曲时,寻求合适的触键力式和演奏技巧,在钢琴上模仿唢呐的音色,其目的是为了把作曲家蕴涵在作品中的中国音乐的音色风格表现出来,使听众能从钢琴音乐中体会到民族音乐的神韵。
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基本保留了此曲的原旋律特色和中国特有的AB循环体曲式结构。并对原旋律和段落结构作了必要的再精简和压缩,归并,又加入了富于民族色彩的和声、吸收唢呐吹奏技法的特色,创用新的钢琴织体,运用了钢琴的倚音、震音、泛音、颤音和琶音等多种装饰技巧,栩栩如生地模仿了鸟鸣和自然界的音响色彩,再现了百鸟争鸣的欢跃场景。使全曲成为结构更为精炼的八个段落—前奏+四段歌唱旋律+三个华丽技巧插部。
1.前奏:整个前奏十分富于歌唱性,优美的主旋律,全段都在高音声部。演奏者首先应分析出句子,分清哪些句子是全体合奏的?哪些句子是唢呐独奏的?哪些句子又是代表乐队伴奏的?并了解每一乐句的音区特点和力度要求。只有知道这些后,才能把音乐效果弹活。
2.歌唱旋律之一:此段是欢快活泼的跳跃性快板,句韵间豫剧(河南梆子)的腔味很浓,作曲家在琴谱中所用的重音记号和切分音,就是梆子腔语言中的声调重音,直接表现了北方人率直、豪爽的性格特征,演奏时要特别用心去处理好。
3.插部1:是全曲第一个鸟鸣段落,右手重要承担了模拟唢呐技巧的表演任务。
4.歌唱旋律之二:滚滚流动的左手十六分音符将热烈的欢乐气氛带到了第二个歌唱段落,右手旋律立即在134小节开始了凯旋式的欢乐歌唱。旋律在148-160小节转人左手,音乐始终豪壮、雄健、一往无前。须知将双手的十六分音符弹得十分平均顺畅,是演奏这段音乐的技术难点。
5.插部2:这是一段既欢快有编织得异常细腻精美的百鸟和鸣之声。
6.歌唱旋律之三:这样一气呵成的变速演奏处理与活跃的触键相结合,给全段歌唱性音乐带来了无比的生气和活力,这旋风般的音乐,是对美好大自然最积极的赞美,往往使演奏者和欣赏者都感到“很过瘾”。
7.插部3蝉鸣:音乐虽只有一个散板小节,但它相当于外国钢琴名曲中重要的自由华彩插句,弹好了,对全曲有画龙点睛的艺术功效。为了把这两小句蝉鸣声弹得既艺术又逼真,要求演奏者一方面应对自然界的蝉鸣声有真实的音响体验、另一方面还应细心去钻研乐谱和具体的弹奏法。
8.歌唱旋律之四:这是一段钢琴用prestissimo速度模拟唢呐主奏,全体乐队助奏的终乐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百鸟和鸣、阳光明媚的热烈景象。
中国自古以来,拥有最丰富、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音乐的底蕴,又因其典型地理风貌而形成了56个民族。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从客观上激发了中国钢琴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他们用音乐表现出民族的音乐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创作思维逻辑。
本曲体现了严密的民族音乐复合逻辑思维。作曲家早进行音乐创作中,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构思,它是作者的音乐逻辑的集中表现。以传统民族器乐进行改编,表现原曲风貌的同时,又对新材料进行民族内涵的挖掘,形成“整体与局部”“对比与统一”“理性与感性”的复合思维,成功再现了作品的强烈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采用移植的手法,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曲风格特点,再融合中西创作技法,用“钢琴化”的演奏技巧,展现出民族性的音乐元素。本曲旋律写作方面采用民间音乐旋律,吸取民间音乐元素,运用民间特有的手法,把中国民族旋律的气质与浓烈的本土气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和声写作方面,既有欧洲古典和声的严谨简洁的手法,又透露出明晰独特的民族和声的色彩特点。模拟民间器乐音乐方面,结合力度、踏板、速度等方面使其更接近民族乐器演奏的效果,将“古典的古风”与“钢琴的色调”融为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品。
1.“虚、无、远、淡、静”的艺术审美观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沿袭变革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西方音乐艺术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国自古以母系社会的“阴柔”美学和儒家、道家“中和”“虚静”的美学观的遗传注入钢琴音乐作品中,深受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的艺术审美、民族的思维模式所影响。在本曲中,艺术审美讲求:实与虚之间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即“虚”的飘忽变幻,“无”的朦胧迷离,“远”的意境耐寻,“淡”的清幽细腻,“静”的阴柔含蓄,这些都鲜明地表达出中国钢琴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民族音乐的韵味。
2.“形、神、气、韵”相统一的艺术审美观
作品如同中国写意的水墨画一样,注重山水之间的协调和渲染。在音乐作品中,“形”指音乐表达的音乐形象,“神”代表所蕴含象征性的深层意义,“气”指作品内部串联的气息,“韵”是音乐风格的外在特征。本曲将四者统一在一起,在表现内容的背后隐喻着更深层的意义,借描写动物来表达人们乐观自信、热爱生活的情绪。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构成了具有中国风味的艺术审美观。
[1]武增文.《百鸟朝凤》,从唢呐独奏曲到钢琴改编曲[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卞萌.让钢琴演奏艺术与广大听众更亲——兼释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 [J].乐器刊授.
[3]于倩.钢琴改编曲《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分析[J].艺术教育,2008.
[4]郝菲菲.谈中国古曲改编钢琴曲的艺术价值及文化意义[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