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植保植检站 650034 江正红 罗 嵘
□麒麟区植保植检站 655000 王继萍
为做好水稻重大病虫抗药性监测治理工作,提高科学用药水平,2011年我们承担了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及发生为害的基本情况调查,并开展水稻重大病虫害组合用药示范、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示范,以期对2012年植保工作提供指导。
发生面积达50.616万hm2,属偏重发生。受春季连续低温天气影响,2011年南部稻区育秧移栽节令比往年推迟10 d左右,各市、县灯下监测稻飞虱始见期普遍推迟5~34 d,水稻生育前期田间稻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2010年同期,总体发生程度接近2010年同期。
1.1.1 灯下诱集情况。从文山州各监测站(点)灯下诱集情况来看:进入6月,迁入虫峰主要集中在6月9~12日和6月17~19日;6月 1~20日;富宁、西畴、广南、马关县诱集虫量分别比2010年同期多 40 140、21 027、1 024、303 头,西畴、富宁、广南、麻栗坡县单灯分别出现千头以上虫峰 10、5、1、1次,6 月 19 日富宁县出现万头虫峰1次(虫量29 324头)。
江城县到6月25日累计诱虫133 687头,比2010年同期少145 338头。5月4日、5月20日和6月4日出现灯下万头迁入峰,虫量分别为12 585头、56 732头和19 932头。
屏边县到6月14日累计诱虫5 594头,比2010年同期多4 196头。5月24日出现灯下最高峰日虫量为3 096头。2010年同期未出现千头迁入峰。
孟连县到6月13日累计诱虫24 299头,比2010年同期少8 657头。4月26日出现灯下最高峰日虫量分别为11 912头。
元江县到6月5日,灯下累计诱虫46 812头,其中4月底有一个小迁入峰,5月13~21日出现持续迁入高峰,与2010年的5月12~24日持续迁入相似,最高日为5月21日的8 224头;5月底、6月4日仍有2 000头左右的小迁入峰。
1.1.2 田间监测情况。广南县调查虫口密度平均2 352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高2 037头/百丛;马关县调查平均虫量2 100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高1 644头/百丛;文山县调查平均虫量2 017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高1 761头/百丛;沧源县田间虫量1 132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多431头,最高虫量2 251头,发生为害以高海拔地区中晚稻为主;临翔区田间虫量1 615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多815头,最高虫量27 800头;凤庆调查虫量1 744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高1 019头,最高5 612头。
发生面积5.644万hm2,为中等偏轻发生,接近2010年同期。文山、版纳2个州市的景洪市、勐腊县、富宁、西畴、麻栗坡等县出现稻纵卷叶螟迁入以及为害,部分田块查见卷叶危害。
景洪市灯下虫量偏高:从3月1日到6月10日为止,稻纵卷叶螟灯下虫量为1 864头,比2010年同期增1 726头,比前年增1 803头。5月下旬共诱蛾261头,比上一旬减2头,总体程度上虫量偏高。田间稻纵卷叶螟成虫平均亩密度分别为48头,最高达116头,观测点发现稻纵卷叶螟幼虫零星为害。
麻栗坡县灯下始见期为5月18日,蛾量1头。与上年同期比较始见期推迟54 d,到目前为止灯下没有明显蛾量高峰日。虫田率30%,亩平均蛾量2 001头,最高6 670头;平均卷叶率19.8%,最高45.8%;亩平均幼虫1 334头,最高3 335头;与上年同期比较平均卷叶率上升1.7个百分点,最高上升12.5个百分点;亩平均蛾量同比多2 001头,最高多6 670头。
西畴县6月下旬灯下共诱37头,总虫量比2010年的45头少8头。最高峰日为6月25日,虫量7头,比2010年6月22日推迟3 d,虫量少2头。大田内的平均虫量为3.5头/百丛,比2010年同期少4头/百丛,平均卷叶率为3.4%,最高卷叶率为12.9%。
组合用药以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稻腾)、肟菌·戊唑醇 WDG(拿敌稳)、乙虫腈SC(酷毕)、吡虫啉WDG(艾美乐)为基本药剂,结合其他药剂,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促进水稻健康生长的最佳组合模式,达到以最低用药成本实现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危害,同时保证对农田生态和稻米食用安全的目的,为推广应用该模式提供依据。
示范区用药分别设3个处理:组合用药、对照和农民自防;水稻品种为云粳36。
2.3.1 稻飞虱防治效果。调查方法(拍盘法):每处理调查3块自然田,每个自然田调查一个样本,每个样本平行跳跃法调查25点,每点调查2~4丛,将涂有水的白瓷盘伸入稻行间,拍打稻丛,迅速统计白瓷盘上的飞虱数,计算减退率及防治效果。
组合用药处理区防治白背飞虱药后3 d、7 d平均防效分别为 87%、89.3%,农民自主用药防治白背飞虱药后3 d、7 d平均防效分别为68.2%、63.7%,组合用药明显优于农民自主用药。
2.3.2 稻曲病、纹枯病防治效果。
纹枯病:于2011年8月11日药后14 d调查,每处理调查3块自然田,每块自然田5点取样,每点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效。
稻曲病:于2011年9月14日,水稻蜡熟期,每处理调查3块自然田,每块自然田平行跳跃式查10丛,记录每穗总粒数和病粒数,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效。
纹枯病:组合用药、农民自防平均防效分别为87.7%、53.0%,组合用药比农民自防平均防效提高34.7%。
稻曲病:组合用药、农民自防平均防效分别为90.0%、78.3%,组合用药比农民自防平均防效提高11.7%。
2.4.1 测定方法。在各处理区随机取5点,每点5丛,调查有效穗,再随机取3丛,调查每穗实粒数,测定千粒重,最后评估每处理的亩产量。
2.4.2 测定结果。组合用药、农民自防平均亩产分别为752.4 kg、693.6 kg,分别比空白对照增199.1 kg、140.3 kg,组合用药比农民自防平均亩产增58.8 kg。
1)通过试验可以观察到吡虫啉对白背飞虱有较好的防效,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极高,几乎没有什么防效。
2)组合用药处理区防治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农民自主用药。通过测产看出组合用药比农民自防平均亩产增58.8 kg。今后在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时,宣传采用组合用药开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