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正 良,钱 存 林
(1.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2.扬州市委党校,江苏扬州 225002)
江都是江苏扬州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民营经济是江都经济增长的主体,在全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江都民营经济实现GDP425亿元,占全区总量的近74%。认真研究江都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找出制约发展症结所在,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促进江都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都民营经济诞生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原江都县张纲镇陈玉堂注册的“永春照相馆”成为改革开放后江都第一个个体户,党的十四大以后,江都个私经济进入大发展时期[1],全区个体工商户呈稳定发展、私营企业加速发展,截止2011年,民营工业占全区工业经济的92%,GDP的贡献率 50.5%,财政贡献率70%,利税贡献率75%,就业贡献率52.3%[2]。江都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服务与支持,长期以来,江都区委区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独特的成功经验。
江都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初期,对个私经济还存在偏见,1979至1986年江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1987年至1991年四年期间,全区私营企业只发展了7家。一度时期,集体企业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个私企业享受不到,一些领域只许集体企业投资经营,不许个人进入,比如说幼儿园、学校、医院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党的十四大以后,江都政府采取放宽政策、放手扶持、放胆经营,从实际出发,推行了“四放”举措,即:企业名称放大、经营范围放宽、经营方式放活、注册资金放松,强势推进了个私经济的迅猛发展。从1998年开始企业全面改制,1999年8月,江都改制企业已达到550户,其中改成股份合作制的74户,改成有限公司的91户,改成私营企业的234户,改成个体户的151户。思想的不断解放,拓展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江都从2004年起全面展开全民创业热潮,通过电视台、江都快报、电台等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宣传报道,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创业理念,弘扬创业精神,全面引导百姓创业,一是在全社会营造了“想创业、谈创业、忙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动员一批镇村干部带头创业、一批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一批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一批特殊群体勇于创业、一批骨干企业二次创业,在全社会出现了“千家万户忙创业,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生动局面;三是不断拓展自主创业的领域,不断提升二次创业的能力,使回乡创业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区域创业的特色不断显现,适应创业的环境不断优化。
一是抓联谊招商,江都每年都精心举办在外能人、重点企业及已在江都投资兴业的企业负责人新春联谊会,叙乡情,话发展;二是抓节庆招商,围绕“花卉节”和“烟花三月”节,利用节庆平台集中签约;三是实施“凤还巢”计划,鼓励江都在外能人回乡创业,从2001年开始,大批江都籍在外老板回乡创业,随着江都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江都又实施从“三凤”起舞战略转向“三才”齐聚战略,从吸引本地凤、回巢凤、外来凤转向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实用技能人才转化,适应产业升级需要。
江都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四大经济板块、五大重点园区、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和13个镇级工业集中区。2007年江都开始构建城区、沿江、沿运、里下河等四大经济板块,建设沿江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城北工业园、城东产业园、小纪工业园等五大园区,打造花木、蔬菜、无缝钢管、汽车及零部件、船舶、港口物流等六大特色基地,并大力加强载体建设,优化投资环境,2011年,江都13个镇级工业集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1亿元,增长55.9%,建设标准化厂房181.5万平方米,入园企业1981个;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大桥、小纪、真武规划建设了科技创业孵化中心,沿江开发区拉开四横四纵开发框架,水电路港房等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位列全省省级开发区第14位。
一是周密安排计划,对民资招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为实现目标奠定基础,并认真考评;二是强化服务意识,重点做好全区20家列入扬州市“三服务”工作的民营企业的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完善督查职能,为充分调动各镇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区委、区政府认真研究确定、分解落实全年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修订完善考核评比办法,将企业创牌、上市、争创“两站三中心”、领军人才引进纳入考核内容,推动民营经济创新转型。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江都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民营企业融资难,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品档次低,技术开发能力差等正成为江都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3]。
江都民营企业也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企业过于谨慎,缺少对企业发展潜力的预测,江都区的银行50%的贷存比依然排在全省后位;另一方面是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金融部门难以对其经营状况做出正确评价。企业诚信度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严重,大多数民营企业资金的来源只能依靠民间借贷,虽然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但影响了金融秩序,产生了债务纠纷,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增加了社会不安全因素。
长期以来,江都一些民营企业只重视经营能力的扩张,不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再加上许多民营企业待遇低,难留人;规则混乱,难管人;机制无序,难用人。尤其是许多民营小企业存在严重的用人唯亲现象,使得优秀人才无法施展才能直至被排挤走人,企业的发展缺少有力的支撑和发展活力,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江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江都天雨公司是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才比例也很低,500名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7人,高级技术人员仅5人,分别只占员工总数的5.4%、1%,核心企业尚如此,中小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就更为突出。
由于观念原因,江都民营企业也大多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偏低,再加上创新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有材料显示,即使是中国的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只占销售收入的0.71%,达到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只有0.5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的平均水平。从全国角度看,虽然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呈上升趋势,特别是863计划、973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系列重大项目、计划的实施,都表明了国家发展科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强烈愿望,但在投入比例分配中却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等,国家90%的科技投入都给了国有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只有10%投给了民营企业。
一方面由于不少行业对民企有法律上的障碍[4],另一方面民营资本偏小不足以投入到资本密集型的高新产业,因此,江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鞋帽、化工原料及制品、通用及专用设备、金属冶炼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而在电子、医药、仪器仪表等高新技术行业涉足相对较少。产业层次普遍不高,缺少核心技术支撑,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发展空间狭窄,缺少能够主导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领军型、旗舰型的核心企业。
江都民营企业素质欠缺,第一,技术含量低,大部分民营企业从事的是低附加值的行业,一般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没有核心技术;第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不高,很多民营企业家的管理理念、风格和方式过于粗放,业主中不少人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员工素质不高,低素质的生产人员多;第三,制度建设与管理模式滞后,大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分离,家长式管理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人治色彩浓厚。部分民营企业不重视企业治理结构,监督力度不大,企业业主说了算,听不进他人和员工的意见,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执行不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重要时期,民营经济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进一步推进江都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势在必行。
一是加强政银企合作,为企业争取信贷支持创造宽松环境;二是建设区域民营经济信用担保公司,通过信用担保为企业融通发展资金[5];三是设立民营企业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辖区内民营企业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四是建立“过桥还贷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当企业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时,帮助其按时还贷续贷;五是拓宽融资渠道,摆脱单一依靠银行获取发展资金的弊端,积极培植上市企业,鼓励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六是积极落实“三五二”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江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一是要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能带领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能人;二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聘请高素质人才担任企业管理者,切实改变家庭式企业管理模式;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应当在建立科学的薪酬与激励机制上下功夫,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联系、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统一的方式,切实发挥激励机制的功能。
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硬环境,大力加强城区、城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合村推进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建设和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加快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工业、特性社区的建设步伐,提高聚集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服务,优化软环境,制定和完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企业评部门活动,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强“三乱”行为整治。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激励与保护,使之“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充分调动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浓厚氛围。
倾力培植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群。一是开展产业研究,积极开展特色产业调研分析,摸清行业发展现状,及时发现行业运行中的新状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二是膨胀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分工;三是壮大产业龙头,加大产业龙头培植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四是完善产业管理,完善行业协会制度,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实现行业自律;五是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产业,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结构。
面对激励的市场竞争,江都民营企业,一要解放思想观念,摒弃小农意识,树立做大做强企业的雄心壮志;二是增加知识储备,加强民企培训,通过请进来培训授课,走出去深造学习等途径,加强理论和技能学习,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负责人的学识素养和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化管理体制建立步伐,着力建设产权明晰、制度完善、机制灵活的企业管理体系;四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引导和支持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加快建设研发中心,走研、产、销一体化的路子;五是加快名牌争创步伐,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出名产业。
[1]扬州市江都区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30)[2012-06-21].http://www.jiangdu.gov.cn.
[2]胡丽华.扬州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08(3):11-13.
[3]李敏.民营经济在新经济新形势下的探索与创新[J].经济导刊,2011(12):22 -23.
[4]洪银兴.以改革支持实体经济领域民营经济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2):5-7.
[5]佟铃.我国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2(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