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芸
(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广西 百色 533000 E-mail:friendyycn@yahoo.com.cn)
当前,艾滋病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危害人群身心健康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艾滋病在西部地区迅速蔓延,但绝大多数青少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严重不足。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生活行为习惯、性观念和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如果在性知识及如何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生活技能方面又缺少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很容易在社会的不良信息中迷失,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成为艾滋病的受害人群。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群体生活、成长与发展的地方,但随着艾滋病疫情的蔓延,以及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使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西部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的大学生渐渐成为艾滋病威胁的对象,甚至沦为艾滋病传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生中普及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知识对抑制艾滋病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他们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整个桂西地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未来的发展。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当前艾滋病预防的重要策略,普及艾滋病知识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发生、流行的最有效、最重要的预防手段之一。学校是对青少年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最理想的场所,通过在校内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对于防治艾滋病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而有意义的人生观,具备终身追求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2]。医学生不仅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受教者,还将成为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和行为的宣教人员。因此,医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应更有知识性和针对性,建立高效而积极的医学院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使医学院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对学校乃至社会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直接或间接影响着高校健康教育成果[3]。笔者旨在通过探索在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为推动预防艾滋病工作提供经验。
目前,广西是全国艾滋病的红色预警区,据统计广西在全国艾滋病感染人数中位居前列。在广西,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艾滋病在广西已进入加速流行期,而桂西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人口居住以山区为主,散在居住,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各种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和历史因素导致不同山区和民族间的区别性很大,使桂西地区防艾工作难度大,效果难以评估。而民族院校医学生在预防艾滋病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是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年轻一代,对他们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使他们成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队伍中的支柱力量,使他们自己在观念、态度和行为上成为防治艾滋病的榜样,同时也期望他们能在民族地区的艾滋病知识传播与健康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成为遏制艾滋病蔓延的强大力量。
据2011年我校对大学一年级新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新生对艾滋病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况,甚至有15.81%的学生没听说过艾滋病,只有64.84%的人知道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仅占54.16%;有些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态度,有一定的恐“艾”心理;认同婚前性行为的比例为20.62%,有62.13%的人表示如果发生婚前性行为每次都会使用安全套,有12.24%的大学生同意可以有多个性伴侣。可以看出,调查结果不容乐观,针对桂西地区高等院校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及正确态度的健康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3.1 教育策略 建立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体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校医学生进行防艾健康知识培训,建立相关课程体系,与世界宣明会等非政府组织合作,对所有入学新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探索最有效、最具针对性的大学生防艾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3.2 教育过程与形式
3.2.1 艾滋病知、信、行情况现状调查 组织本校预防艾滋病志愿者活动中心的高年级学生对新入学学生进行艾滋病知、信、行情况现状调查,让新生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信念有初步了解,知晓艾滋病的危害,让其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主动加入预防艾滋病的队伍。根据现状调查结果,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3.2.2 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①对全校新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低于10学时的艾滋病知识、信念教育,内容主要有艾滋病基础知识、流行概况、危害及预防、性安全、态度讨论等板块。②将大学生同伴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同伴教育是指将具有相近年龄、背景、生理、经历、体会、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同性别等特征以及具有共同语言的人组织起来,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通过同伴教育者来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4]。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微文化,这种微文化可以消除大学生之间的陌生感,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顺畅。而同伴教育的教学方法,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关心的同伴关系,而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在平时也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分享在生活中有益的信息和经验。在面对艾滋病这一话题时,通过同伴这个平台,能将大家普遍避而不谈的敏感话题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既形象又轻松,打破心理界限。在欢快愉悦的环境下,学生既能学到有用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技能,又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艾滋病宣传教育产生最佳效果。在大学生中实施艾滋病健康的同伴教育,征募一批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感召力、有组织和领导才能的同伴教育者,对他们进行培训,让其了解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目标,掌握教育内容有关的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具有组织游戏、电脑使用等技术,以同伴教育的方式对每个班级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讲授,主要采取开放参与式教学形式,通过组织游戏、虚拟场景模拟、小品扮演、案例分析、图片展播、电影等方式,寓教娱乐,深入浅出地向大学生群体传授艾滋病知识,使学生们摆脱了传统式课堂的严肃与拘束,大学生在不断加强预防艾滋病、遏制艾滋病的知识基础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建立了健康生活的意识模型。③邀请专家进行艾滋病专业知识讲座。邀请校内外从事防艾工作的专家进行讲座,对艾滋病的知识体系进行专业的讲授,以补充同伴教育的不足。④能力培训与教育实践。充分利用课堂实习、展板宣讲、三下乡等形式开展在校内外的艾滋病知识的宣教训练,使学生们掌握防艾知识宣传的方法,并从中发现、培养宣传骨干。开展“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的有奖征文活动,举办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活动。以不同形式巩固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3.3 教育效果评价 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完成后,对完成课程体系的学生再次进行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问卷调查,通过前后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受教育前后大学生们在知识掌握、态度行为上的改变,并收集他们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完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
自从艾滋病出现以来,人类对艾滋病的恐惧一直没有消失过,艾滋病防治过程正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以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有不断探索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模式,通过有趣又有效的方式对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教育,并使他们付诸实践,成为预防艾滋病的模范力量,让人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健康的力量和希望,才能真正地从根本上预防艾滋病,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1] 霍楠,岳日失,宋兴怡,等.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实践模式[J].医学与社会,2011,24(1):59-61.
[2] 张炜,陈小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2010,24(4):138-140.
[3] 张涛.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5, 32(8):1015-1018.
[4] Bond K,Wolf C.Social network and peer promotion programs method logical advances[M].USA: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Conferec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