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经营管理站 675000 范 林
楚雄州自2008年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以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新变化。
楚雄州境内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5%,村间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行难一直是制约广大农村发展的瓶颈。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州14 293个自然村中,已实现道路硬化的有1 569个,仅占自然村总数的10.98%;尚未实现道路硬化的自然村有12 72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89.02%,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尽快改变村间道路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州委、州政府把村内户外道路硬化确定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项目建设的重点来抓,通过实施以村内户外道路硬化为主要内容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着重以村内户外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组内绿化和净化、篮球场、文化室、卫生室、体育活动场地等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建设内容。2008年以来,全州共投入资金54 795万元,有2 444个自然村的村内户外道路实施了硬化,建设项目是建国60年以来的1.5倍,共完成硬化主干道6 057条1 728 km、支干道11 237条1 237 km。万条平坦路,幸福百万人,广大农民群众普遍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清洁水。项目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农村以往脏、乱、差的状况,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逐步美化、明显改观,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出现了一批如禄丰县岔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示范村。农民群众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民心工程”,称之为“贴心路、致富路”。
1)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在试点工作中,通过创新模式、资源整合、示范带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综合效益,把发展我州特色产业、培植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通过项目的实施,道路通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信息通了,与外界交流的多了,一些当地和外地的老板也愿意进农村发展,有力地扶持了农村大棚蔬菜种植、规模养殖、经济林果、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带动了仓储、运输、餐饮、农副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村风民风有了新气象。通过新农村政策的宣传和新型农民的培训,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村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明显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农村娱乐健身的多了、参加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现在多数试点村都已建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或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3)农村有了和谐局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仅为农村带来了一个个项目,而且还通过“一事一议”的方法,有效地化解了各种矛盾和纠纷,增强了邻里团结,美化了家园,使农民从中共享了改革成果,呈现出了良好干群关系、形成了农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由此看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虽小,作用很大,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农村稳定、发展与和谐。
4)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有了新机制。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宣传、引导,农村出现了踊跃申报项目,并将村民的筹(捐)资款存入银行排队等候立项的现象。有效破解了农村“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调动了村民筹资筹劳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建立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形成了“财政奖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群众筹集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现了从过去的“要我干”到“我要干”,从分散投入到整村推进,从个别试点到全面推开,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到以群众投入为主的转变,呈现出了“人人议建设、户户参建设、村村比建设”的良好局面。
5)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生了新变化。“一事一议”提倡群众广泛参与,就是通过“摆在眼前说一说,放在中间议一议,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定的大家干”,实现“所有政策有问有答、所有资金有始有终、所有项目有花有果”。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管理权得到全面保证,既改变了过去群众不关心、组织不上心、大家都灰心的涣散现象,提升了广大干部群众兴办公益事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一事一议”不但改变了村容村貌,还为基层政府找到了一条联结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民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管、自己建,把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服务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激发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了我州乡风文明迈上新台阶。
6)财政资金使用产生了新效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讲的是以群众为基础,群众认为是在用自已的钱来干自已的事,钱再少也要节约。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财政资金仅占项目总投资的30%,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地贯彻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开辟了新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农村,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