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2012-08-15 00:50刘定一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武术理论传统

马 蓉 刘定一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和”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在资源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其影响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一五”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弘扬传统文化”是“十二五”计划提出的观点。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现在又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期,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助力。“和”文化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和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可见,它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必将影响武术发展的方向。

1 “和”文化

“和”即不偏不倚,既有中庸的意思,又有“圆”的含义及“合”的力量。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精神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具有概括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辩证性的文化,现俨然已成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和”文化滋生于中国远古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触角已延伸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和”文化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精神境界。“天人合一”正式作为一个词首现于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著的《正蒙·诚明》:“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讲的是人的诚信明理与天理合一,才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属于古朴的唯物主义,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体现,可见天人合一思想早于道家、儒家的成形。因此,无论是在老庄思想还是孔孟思想或是其他思想中都有其身影。如:《老子》中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见“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是“天”与“人”的高度统一,即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而庄子的思想又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对人的精神境界进行了提升。《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1.2 尚中贵和的理念

尚中贵和的理念由来已久。“中”、“和”这两个汉字在某些层面上表达着一种思想,即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既有执中之意,又有和谐之谊。现在社会仍讲中庸之道,现在是和平年代,又讲求和谐发展,这都与自古流传的对“中”、“和”的崇尚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在古代的各种崇拜中,对“天”、“上帝”的崇拜较为久远,认为只有顺天意,一切才能祥和,“以和为贵”的思想理念也逐渐形成,并指导着人们做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如儒家所讲究的中庸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之说。

1.3 和而不同的思维

“和”也就是指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它涉及世间万物,也涉及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其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中“辩证统一”思想的体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在这里指的是包容,要有包容不同的心胸。世界万物,千姿百态,各自遵守自然规律和谐共处,维持一个稳定的生态平衡,可见大自然的胸襟何其之大。从这一理念可以看出,和谐并不是指毫无差别,而是包含着差别与多样化。因此,“和而不同”可以导致文化的繁荣昌盛,而“百家争鸣”就是很好的例子,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大繁荣时期。

1.4 知行合一的追求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哲学命题,主要讲的是人们对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之统一的追求。“知行合一”这一观点虽然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首次提出,但这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不能看作是一人之思想。知行合一仍是现代人的追求,也可称为学以致用,这又与科学的认知论密切相关,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又对实践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二者相辅相成,预示着和谐的辩证统一。

2 “和”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和”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是具有核心领导力的文化。它对武术的理论构架、技能的完善、武德的传承及发展方向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2.1 支撑着武术理论的构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理论逐渐渗透到各领域。武术理论也随之有了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之分。和而不同的思维为二者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科学理论在发展中主要吸收了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它们为武术动作的科学性和健身活动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武术更加适合人体生理机能的发展。然而,因为过于注重动作的科学性,因为受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现在的竞技武术走向了追求高、难、美的误区。此时,就更加凸显了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相和谐的重要性。

传统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尤其是一些映射着中国“和”文化的传统哲学思想。武术因其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而独具魅力。武术套路动作、功法练习及搏斗技能等的攻防理念都来自于传统理论。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舟也。”拳论中也有:“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之说。而且,在各种拳论、拳法中都包容着阴阳。而由阴阳衍生的刚柔、动静、虚实、进退等概念也在逐渐应用于武术的技术战略中,并形成了特有的理论。这正是“和”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尚中贵和理念及知行合一追求的综合体现。阴阳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阴阳,更在锻炼者的实践中体现出来。以柔克刚,这不仅仅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也符合人的健身观念。太极拳的普遍开展也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八卦掌不仅仅以八卦学说为基本理论,更以“八卦”来命名,其所受的影响可窥一斑。八卦学说中有的化生观的含义是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八卦掌“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一气支百体”,其以掌为拳的武术特色和与人体和谐的原理使之成为健身防身的武术瑰宝之一。

2.2 促进武术技能的完善

“和”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对促进武术技能的完善也起着重要作用。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内外兼修、形神具备”。拳谚是对武术技能的总结,却并不属于成熟的理论。因此,它可以反映武术技能的发展。拳谚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合内”,“形为神之木,神为形之用”等等这些都体现的是内练和外练相结合的思想。武术的动作不是简单的肌肉收缩运动,而且包含了内在物质“气”或“神”的外化。精、气、神是武术运动的动力源泉。武术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催力”的发力原则,其训练原则之一就是气、神与力的结合。

以形意拳为例,其桩功三体式就能体现武术的外三合与内三合。其基本套路“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此外,形意拳的十二形是以十二种动物为原型,模拟它们的主要形象和技能特征,像其型,取其意,立法为拳。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此外,在练习中注意“肢体形于外,心意成于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贴身头、肩、膝、肘”、“打中有顾、顾中有打、打顾结合”等要领,更要注重知行合一,形神兼备。

以八卦掌为例,其动作刚柔相济,以“变”为法,深得“易”之精髓,动静结合,以达到武术的高境界之水准;八卦掌在运动时以圆走势,按八个方位进行,即所谓四正步、四斜角,走圈时主要表现为上静下动,收劲时刚中有柔,柔中寓刚.全身上下虚实分明。八卦掌左右运动对称,原转折变、阴阳相宜,物极必反,终而复始,循环无端,具有八卦哲学的重要变化的循环观念。在与人交手时,随对手动作变化出不同招式。八卦的招数千变万化,随机应变。“身随步翻,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以示变化之多。

2.3 促进武德的传承

武德主要表现在仁、义、礼、智、信、勇等方面,是真善美的体现。“和”文化就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而言,就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审美准则与人生境界。在我国,“真善美”代表着三大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家尚“真”,儒家尚“善”,释家尚“美”,儒释道三教相互借鉴融合使得真善美成为了中国人共同追求的完美人格。因而“和”文化对武术中的武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武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之一就是知行合一。而且中国武术文化中的师徒关系讲究一个“缘”字,师傅收徒弟时也是很有讲究的,是要考察弟子的德行,是否与武有缘,也是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在追求“真善美”。“君子和而不同”,古代武林中人性格豪爽、以武会友、点到为止,都是秉着这一原则的,而且其中有一种侠肝义胆的豪气。不义之人或恶人会招千夫指。武林人的对于道义的追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真善美的一种理想性的追求。

此外,武术最基本的抱拳礼也体现着中国的“和”文化。抱拳礼本身就意寓着求和之意识。左掌扣大拇指寓意谦虚不自大,有文的含义,右拳有武的含义,左掌掩右拳,寓意着勇不滋乱,以武会友,求的是朋友,是和气,而且两臂撑圆,寓意天下武林、五湖四海是一家,要团结友善,和谐共处。

2.4 指明了武术发展的未来道路

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而武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和谐发展也同样是我们中华儿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要促进武术的和谐发展,必须继续做到:武术中各拳种、类别间的和谐发展;武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间的和谐发展;武术与当今社会价值间的和谐发展。武术各拳种在保有其特色的同时,应吸收传统与现代的优秀文化,并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促使其更广泛的传播。武术要继续保有其最基本的特色——攻防技击性,使大家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习到攻防技击技术,不能再继续被认为是“一种手持器械的体操”。此外,例如武术的现代理论虽已经成型,仍未成熟,但我们仍要以传统理论和科学的现代理论来指导武术实践,使该运动更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哲学思想使人更具有灵性,而科学使人活得更真实,更有存在感,要是二者结合,将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3 结语

“和”文化有着广博而深刻的内涵,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受到其灌溉与滋养,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及其文化伦理特色的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文化形态。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和”文化对促进武术理论和技能等的发展都起着核心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和”文化将继续影响武德的建设及武术技能的发展等。此外,我国现在正在努力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文化将继续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将继续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全面发展。

[1]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铃光.中国传统文化对“和”思想的诉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6):93-96.

[5]刘定一.《周易·八卦》理论对武术散打战术思想的指导作用[J].搏击·武术科学,2010(3):1-2.

[6]陈秀英.试论中国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109-112.

[7]马海旺,蒋东升.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与阴阳学说之关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89-90.

[8]郑本法.伏羲:中华武术之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1):66-69.

[9]赵铁峰,于 超.八卦掌理论内涵初探——阴阳、八卦及易学思想在八卦掌中的指导作用 [J]. 搏击·武术科学,2008(6):24-25.

[10]刘 锐.中国武术文化的哲学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2000(1):8-10.

[11]王 俊.武术与哲学[J].科技广场,2004(5):112-113.

猜你喜欢
武术理论传统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