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左江流域花山岩壁画中原始体育元素内涵探析——以壮族武舞为例

2012-08-15 00:50粟世健
武术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左江花山岩画

梁 威 粟世健

(桂林市卫生学校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0)

前言

岩画是对画在或刻在岩穴、石崖洞穴以及独立岩石上的各种艺术画面,其具有形象感、图案立体化等特点。岩画,被后世誉为“石头上的艺术创作”,具有遥远的神秘性,最早的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近年来,岩画这种古老的艺术逐步地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它所展示的古代先民的各种生活记录,具有极高的特殊文化历史价值。

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左江花山岩画作为一幅精美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典型代表,掀开了中国文化起源的篇章。左江,又被称为丽水,是流贯广西自治区西南部的一条古老的河流,著名的花山岩画就坐落在左江沿岸的断崖峭壁之上,具今己有2500-2800多年的历史,一幅幅用褚红颜料和动物胶混合材料平涂的人物、动物以及器皿画像,斑驳影绰,若隐若现。左江花山岩画整幅面约长172米,高约50米,总面积约为8800多平方米,是世界同类岩画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后人称赞为“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名的艺术瑰宝”。清光绪九年编纂的《宁明州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1]它记载了古代骆越先人富有军事舞蹈色彩的岩画影像,赋予其一些神秘色彩。壮族骆越先民自古就聚居在左江流域,为了后世生存繁衍,骆越先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抗击外族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因此,花山岩画中极大地蕴含着壮族先民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一幅幅武舞的画面就是最好的鉴证。

1 武舞的起源

武舞起源于原始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军事战争防御的需要用来训练军队的一种练兵方式,是一种将古代武术和宗教祭祀舞蹈相融合的体育文化活动。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武舞也在随着统治阶层需求的改变而分化整合,在各领域都有不同形式的演变,并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武舞最初产生于古代的军事战争,为了表达战争胜利所带来的喜悦心情而进行的场景模拟,同时又是一种军事搏杀技术的训练方式,以军队集体的武舞演练方式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士气。另外,原始社会的武舞主要来源于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图腾崇拜,以战斗的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神灵的祭祀。武舞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武、舞的共同存在,融合了情感的表达、娱乐、习武训练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夏商周时期,在战争制胜或出征之前,君王常采用大型阵势的武舞。又如武土伐纣,便“作大武之乐”,大武之乐是反映周武王灭殷纣的大型武舞,歌颂了武王的显赫战功,表现了武王伐纠的军容威仪,而且有作战时的战阵的攻防动作再现,规模宏大,其中武者手持干、盾等武器。

2 花山岩画中的原始体育——壮族武舞

2.1 原始体育“武”元素的探析

花山岩画现存的大大小小1000多个人像和物像中,展现了各种姿态的人物造型,其中大多数人物腰部佩带兵器,双手上举弓张,而双腿分开半蹲屈成马步,十分形似练武之人的站桩,其彪悍粗犷的造型如军队将士形象。这些人物造型成群的出现,可以将其解释为与当时的军事活动有关的行动,犹如军事检阅时的阅兵操练,或是战斗中与敌军的对垒布阵。岩画中人物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也不同,如卫士、兵卒和指挥员等。花山岩画中的这些集体画意可以理解为三种不同的涵义。一是在崖壁较高的位置上,有卫士保护的几个骑着马的军事首领集聚一处,好象是在开军事首领会议。二是有百数十个屈着双腿、两手上举的人物正面依一定秩序排成几行,其中有腰佩长刀并骑马的突出人物,看来若不是指挥员教导兵士练武会操,就是军事首脑对士兵们发布命令或指示战术的场面。第三是那些排列成行但侧身作跳跃状的人物,说明他们若不是作庆祝胜利的舞蹈表演,或许也可能是一种战阵的排列,因古代壮族人民有“彼此布阵,各张两翼,以相包裹,人多翼长者胜”的战术。[2]整幅岩画中犹如再现了壮族先民们当时壮观的军事操练或是庆祝胜利的场面。

2.2 原始体育“舞”元素的推测

对于花山岩画中所蕴含的“舞”元素,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一是具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庆典舞蹈。在一面岩画的中心有一最高位置、身躯高大魁伟、腰间佩带环首刀、头戴兽形装饰的正面人像,其余人像皆举手蹲腿而舞,形如祈祷,其间夹以许多带面具者,携带兵器,展现了隆重庄严的礼仪场面。[3]如今流行在广西扶绥县一带的壮族民间的一项传统体育《行马舞》,是祭祀师公酬神、驱邪、赶鬼、祭祀性的一种表演形式,与岩画中的描绘的场景颇为相似。师公跳行马舞时,双臂屈而上举,手指张开,双腿屈蹲,整个形象与左江岩画上的正身人像十分相似。在古代宗教观念支配和影响下,对于神灵的祭拜渗透到人们的各项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带有祭祀性的舞蹈也逐渐随之形成。

二是具有图腾崇拜性质的舞蹈。岩画中的人物形像与青蛙的形象颇为相似,都是叉开双腿曲蹲,两臂向上举,双手的五指张开。壮族先民自古以来就以青蛙作为图腾的象征,花山岩画则可以看做是一幅壮观的祭祀蛙神图。至今广西区内的巴马、凤山等地区仍沿袭了这一风俗,祭祀蛙神的习俗“蚂蜗节”。

3 花山岩画中壮族武舞的内蕴

壮族武舞中的“武”,是族人繁衍生存发展的必需之物。花山岩画中所描绘的人物大多都佩戴有各种各样的军事兵器,如长扁刀,弓箭,盾牌,长枪等武器。这些既可用于攻击外来入侵者又可保护自身的安全。据历史文献记载,壮族先民自古就尚武、勇猛好战,一直流传着尚武的精神。刘锡蕃在《岭表纪蛮》中曾这样描述壮族:“其身材容貌与汉人己无显著区别,但此族以武力起自南方,强悍鸷烈,为各族之最。”在长期的军事战争中,逐渐催生了古代原始武术的雏形。战争胜利后不断积累,在庆典或祭祀中不断地模仿各种防御性动作以及自卫的手段,经过逐步的积累,最终形成了萌芽性的武术。从壁画中的人物的马步下蹲式图像我们就不难看出原始武术形态的雏形。

“舞”是壮族先民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舞是伴随着武共同进行的,以舞蹈的形式,手持各种兵器欢庆,以此表达战斗胜利,对祖先的崇拜等感情,同时又可将战斗中的各种动作再现。

花山岩画中所刻人物造型既像习武又像舞蹈,将武的实用性和舞的情感性相结合,以群体性舞蹈的形式来操练军队迎敌战斗的阵型。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壮族的武舞,一是可以解读成壮族先民的首领将其作为战斗的延伸,以集体演练武舞的方式来鼓舞士气或操练阵型;二可以解读成壮族先民将武舞与祭祀先祖、庆典或图腾崇拜结合在一起进行武舞的演练。

因此,武舞是壮族原始的武术形态与传统舞蹈相融合而产生的武舞,也是生存与情感的升华,花山岩壁画中无不渗透着原始体育的元素。

[1](清)黎申产纂,王纳绅修.宁明州志民[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2]杨成志.广西壮族的古代崖壁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4):16-20.

[3]韦晓康. 从广西左江岩画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远古渊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67-68.

猜你喜欢
左江花山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花山欢来啰
悠悠左江情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花山请你来
我在花山等你来
巫山
花山恋
花山,锦绣画图
孜孜荣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