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分析

2012-08-15 00:54:12程维峰
当代体育科技 2012年36期
关键词:中断体育锻炼青少年

程维峰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分析

程维峰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3)

本文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大学生体育中断行为的现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的影响因素做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教育途径,旨为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保持终身体育习惯具有现实意义。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中断行为

在校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在大学阶段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深刻认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服务,保持身体健康乃至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堪忧,2007年5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该文件指出“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1]。可见,对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身体健康和体育煅炼行为的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显然,部分大学生缺乏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造成他们健康和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那么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 体育锻炼及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的涵义

体育锻炼是一种身体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身体活动或体育活动都属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强调进行活动的目的性及其科学性。只有那些在体育科学指导下的进行的,其目的在于增进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素质的身体活动才称之为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主要是指他们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其目的主要是形成体育技能、增进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放松身心和缓解学习就业压力[2]。

体育锻炼中断是指个体从事过体育锻炼,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个体的体育锻炼习惯中途停止或终身停止了,即锻炼行为停止了[3]。在本文中,体育锻炼中断行为是指经常或有规律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停止其体育锻炼的行为。

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现状

从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总体上较差,体育锻炼中断现象严重。张保华[4](2008)等人的统计结果表明,每周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42.27%,每周锻炼1次的占35.89%,每周2次的占11.22%,每周3次的占10.82%。葛艳明[5](2009)对河北省11所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呈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大一新生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约为32%;其次是大二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占53%;而大四和专科的大三毕业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人数所占比例只有15%。这表明大学生(尤其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体育锻炼中断现象严重,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督促和引导。

2.2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的原因分析

2.2.1 大学生心理因素

大学生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个人心理认知而造成体育锻炼行为中断,这种心理因素主要包括锻炼动机、兴趣爱好、自身惰性。锻炼动机和兴趣爱好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锻炼动机能够使大学生主动参与定向的体育活动,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表现在促进健康、改善体型外貌和社会交往等。例如,相信自己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倾向于坚持锻炼,而那些不相信自己有健康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心血管问题是由锻炼而引发的学生,更容易退出锻炼,形成锻炼中断。另外体育锻炼行为常常与毅力相伴,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惰性比较大且缺乏自制力而放弃了体育锻炼活动。

2.2.2 运动技能因素

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是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运动技能水平越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越高,在运动中越容易获得成就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大;相反,运动技能差的学生,由于无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更容易形成体育锻炼中断。虽然在课程的设置上,从小学开始就设置了体育课程,但是,不可否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直到考入大学,尚未形成良好的运动技能。当这部分大学生想参与体育锻炼时,只能选择那些没有技术要求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跑步等),尽管这些锻炼方式确实有效简单,但是内容过于枯燥单调。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这些大学生体会到的不是成就和快乐,而是疲倦和沮丧,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缺乏自信心,造成部分学生体育锻炼中断行为。

2.2.3 周围人员影响的因素

同学、朋友以及家人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这些周围人员的体育态度、行为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多数大学生愿意参加群体性体育活动或者至少两人的体育锻炼,而不是选择单独锻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例如,一个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学对周围的同学会有明显带动作用;相反,消极的体育态度和锻炼氛围也会造成体育锻炼中断行为。家长的态度也会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影响,很多家长仅仅关注子女的学业和就业,认为子女在校认真学习,毕业后能有个理想的工作就满足了,而对体育锻炼并不关注,再加上很多家长本身也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断的一个因素。

2.2.4 客观环境因素

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指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因素和天气等客观存在的因素。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体育锻炼场地、设施数量的增加尚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多样化的需求。在部分高校中,条件较好的室内体育场馆除平时的教学和训练外,对学生实行刷卡或收费形式的有偿使用,这对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大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遇到雨雪等天气不好的时候,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参加活动,体育锻炼也被迫中断。

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养成途径

3.1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运动技能

学生会、团委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和引导力度,突出体育锻炼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教学中要足够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应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上,多传授一些实用性强的“操作性技能”,让学生可以长久地拥有,也能成为以后终身体育锻炼的“储备资本”。另外可以通过设置多样性体育锻炼项目,采取学生自主选课、选老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项目、培养体育锻炼兴趣。通过这些途径强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信念,培养体育锻炼的自律行为,把体育锻炼行为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体育锻炼中断行为,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才能最终实现。

3.2 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

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锻炼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能促使大学生将自身潜在的体育锻炼行为转化为具体行动。因此,学校应注重塑造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氛围,例如建立多样化的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交谊舞等群体性体育活动,举办院系之间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建立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这样通过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可以减少体育锻炼中断行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持性。

3.3 完善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部分大学生中断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所以,学校等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规划、利用,加大场馆设施建设和器材设备配套的投资力度,切实改善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同时,对于收费的室内场馆,学校应给予优惠政策,本校学生持学生证可免费或低价使用,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满足学生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2007-05-07.

[2]胡晨曦.三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锻炼行为调查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3]姚任均,李林.体育经历中断研究述评[J].四川体育科学,2011(4).

[4]张保华,黄小华.中山大学学生健康意识状况与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8(9).

[5]葛艳明.保定市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G807.4

A

2095-2813(2012)12(c)-0119-02

猜你喜欢
中断体育锻炼青少年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2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24
跟踪导练(二)(5)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4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AT89C51与中断有关的寄存器功能表解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中国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FPGA内嵌PowerPC的中断响应分析
微处理机(2012年4期)2012-06-13 11: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