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意梅,姬建勋,陆国田,夏昆宣
(1.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2.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晋庄镇孟庄小学,河南 南阳 473000)
拓展训练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崭新的教学内容,拓宽了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目前,浙江、吉林、武汉等高校陆续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云南省还未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本文试图从拓展项目的特点和意义出发,结合大理学院拓展项目的预开展情况,对拓展训练引入云南高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促进云南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在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Kurt Hah(1886年-1974年)在二战的启示下,于1934年创办了Gordonstoun School,用来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这种体验式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崇,1972年正式进入美国学校。在B.Rentz等人的发扬下,此课程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直到1995年才进入我国内地,经过本土化改造以“拓展训练”之名在中国出现。借助它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商业培训领域取得了成功,每年有成千上万人在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体验拓展训练的魅力与价值。而我国拓展训练回归校园,最早进入课堂的是北京大学。2002年,北京大学开设了供本科生选修的以“体育综合素质训练”为名的拓展训练课程。
2.1 研究对象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开设拓展项目的可行性。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30余篇,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取学号的方式对2008级体育教育1班的学生8名、2010级社会体育12人、2011级音乐学2班30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
2.2.3 访谈法 对接触过拓展训练的师生进行调查访问,听取他们对此项目的意见。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 大理学院部分学生对拓展项目的认知情况
通过拓展培训而了解的学生占70%,说明加大培训力度和范围是很重要的一种宣传方式。大学生群体有着活跃的思想,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超出其他群体的感知和接纳能力,借助于大学生群体的魅力可使拓展项目易于在高校推广。
3.2 已体验过拓展运动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
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和培训结束后身体反应良好。虽然说拓展训练对体能要求较高,但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能胜任此项运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不仅限于传统的跑跳投,可以借助各种器材,开拓思路,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
3.3 已体验过拓展运动的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心理拓展项目的培训,学生能够自我反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正确评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有40%的人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染和改变其他人。因此,拓展运动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达到教育目的。
3.4 已体验过拓展运动的班级内部关系
通过拓展培训,能够有效改善班级内部关系、消除矛盾和隔阂,使班集体更加融洽、团结,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4.1 拓展训练的特点
拓展训练的课程主要由野外、场地和室内3类训练课程组成。野外课程包括远足露营、登山攀岩、野外定向、伞翼滑翔、扎筏、划艇、户外生存技能等;场地课程是在专门的训练场地上,利用各种训练设施,如高架绳网、信任背摔、跨越断桥等;室内课程以智力为主,主要有团队建设、逻辑思维、观察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
从教师角度出发,拓展是陪参与者“玩”,因此拓展项目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体育课上进行拓展项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老师也是一种锻炼,寓教于乐。
体验式培训是在一种情景模拟的环境中经过反复体验与总结,并且联系实际,最终由参加者自己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实用的工作方法。拓展训练正是以受训者自身的体验为主,让受训者在激动中、恐惧中、犹豫中、喜悦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挑战的向往,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程要求以后,学员能够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这就是体验式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
4.2 拓展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4.2.1 拓展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拓展运动具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如地面项目的“有轨电车”“刀山火海”以及高空项目、水上项目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和心理素质。另外,适当的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灵敏性。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分析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而拓展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机能起到良性地刺激,能提高他们的体能状况。
4.2.2 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拓展训练在满足学生追求乐趣需要时,使其个性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改善个性自我知觉,提高自信心。拓展训练使课程的开设形式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既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体育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同时又可以丰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在训练中必须竭尽全力,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增强健身意识、锻炼意志品质,培养集体观念,提高协作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拓展训练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其教育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难以比拟的。
4.3 培养学生自发锻炼意识
高校体育课的次数和时间是有限的,在拓展运动过程中应主动培养学生自发锻炼的意识,完善人格,这也是拓展训练的目的。受训者通过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实现人格的完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拓展训练在满足学生展示自我需要的同时,有助于磨炼人的意志,使其产生高峰体验,并持续相当长时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4 增强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是团队成员对团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从而把团体成员积极地组织到团体活动中去。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坚定的信心,既需要团队的协作精神,更需要团队间和团队内部的精细分工。学生需根据训练需要,所扮演的角色、地位也会经常发生变化。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求学生在困难面前竭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在主动寻求帮助与帮助他人的同时,一方面,从集体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另一方面,在集体中充分彰显个性。角色的定位、变换与清晰的分工在使学生体力、毅力、交往、分工与协作等全方位得到锻炼的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广泛的社交等社会能力也随之得到培养提高。合适的拓展训练既可以激励学生为争取优异成绩努力拼搏,又可以用集体的行为规范、集体的目标、集体的荣誉,增强团队凝聚力,有效地发展个体交往技能,增强归属感。
4.5 拓展训练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的天然联系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手段与拓展训练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内在联系,都是通过一定的身体活动增强体质,进行心理锻炼和获得社会精神价值。在上课环节上也是非常相似,都通过准备活动、运动项目的开展和回顾总结等几个部分。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拓展培训,使他们成为拓展项目课程的组织者和传授者,使其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拓展项目可以不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场地,解决了学校体育场馆季节性紧张的难题。同时,教师有着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改良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手段低下、学生满意度较低的现象,教师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手段,使其具有挑战性、新颖性、刺激性,更受大学生的青睐。
4.6 高校有关拓展训练的各种资源正在不断整合
新生入学的“三生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思品道德课程”“体育游戏”课程中,很多教师已将拓展训练相关理念引入到课堂中,试图通过拓展项目为该课程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虽然并不是明确的“拓展项目课程”,但性质相似,使学生们从思想上加深了对该运动的认识,有助于此项目的广泛开展。
5.1 以高校体育系和体工部为依托,利用高校丰富的场地资源和设施,培训出合格的拓展训练师。目前拓展项目更多的是依靠商业培训机构,但收费昂贵,参与人数有限,若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和体育系学生的辐射带头作用,有助于拓展运动在高校乃至社会开展和推广,还可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5.2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作用。成立拓展运动社团,吸纳拓展运动爱好者群体,壮大参与队伍。同时,可依靠社团进行各类宣传和推广工作,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拓展运动氛围打下基础。
5.3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仍以体能训练为主,虽然也开设了些集体项目,但均不像拓展训练那样通过设置情景,有意识地将学生引领到精神层面的高度。因此,现有的集体项目未完全发挥团队精神的核心作用,而拓展运动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4 尽快完善适合大学生参与的拓展项目课程,不能完全照搬商业培训机构的模式,应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适应性,构建适合大学生参与的拓展训练课程和教学体系,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案。
[1]陶宇平.户外运动与拓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89-295.
[2]杨剑.体育生活拓展训练培养大学生社会心理能力的实验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2);1630-1632.
[3]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4-37.
[4]韩宏义,刘擎.大学生野外生活生存训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