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彬 张 杰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安 271021)
城市化进程中武术文化转型新观察
张家彬 张 杰
(泰山学院体育科学系,山东 泰安 271021)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武术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在表现出新的变化,文章通过对城市化对武术文化生存环境、价值等因素的分析,审视武术文化的转型及其动因,并进一步分析了武术文化转型的方向与现实意义。
城市化 武术文化 转型 观察
城市化也被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这里主要是指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地理学所研究的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综合各学科的观点,笔者认为城市化就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过程。
与中国20世纪中前期以政体转型与建构为中心的近代化主题、20世纪后期以经济改革开放为中心的现代化主题以及21世纪初开启的以都市化为中心的后工业化主题相对应,新中国城市也大体上经历了政治城市(1949—1978)、经济城市(1978—2005)与文化城市(2005 年以来,以“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幸福指数”等城市发展观为标志)三种城市化模式。我国的城市化表现出两大重要特点:一是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我国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活跃经济地位日益增强。二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直接刺激了城市建设与城市人口的增加,使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时期。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颜延年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一首》:“偃闭武术,阐扬文令”,被收录在箫统《文选》中。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武术的漫长发展历程之中,结合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的整体观,融合了阴阳变化观、整体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学说,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武术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的塑造定形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因素、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因素等。武术文化内涵丰富,武术的地域性特征表现较为明显,地域性是导致武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实质是武术与地域文化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造就了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异性,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体现了该地域人民生活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点,是地域文化在体育层面上的一个反映。武术文化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社会制度、政治背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文化是由不同的文化形式展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武术植根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浸润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左右世界的强大力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扩展和延伸,深刻改变了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结构,在带给城市化居民生活极大丰富的物质化和精神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武术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与城镇化建设所引起的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新的文化元素、思想与价值观的强势渗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而作为重要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文化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全球化趋势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进一步促成了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它导致了绝对价值的遮蔽和消解,其历史后果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障碍、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人的精神焦虑、道德感的脆弱。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儒家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儒家文化的一元化、统一化。虽然这种文化观念在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文化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并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传统武术文化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秉承“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和而不同”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就是要大胆吸取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不同”就是在以民族文化独立性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异质文化的承认与接受,承认与接受的“和”的结果,依然是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全球化的发展使不同文化在同一时空出场,必然伴随着中西体育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利益格局,秉承“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在交流与对话中提高。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旧城消失、部分古迹灰飞烟灭,传统文化被肆意破坏,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逐渐消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冯骥才先生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东西觉得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真正的根基,其传承问题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武术文化传承的断裂,中国武术在世界艺术、体育中的地位将彻底消失。
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是一切服从于发展经济生产力的城市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城市经济的改革开放、城市商业与服务功能的全面复兴以及城市建制与城市人口的迅速扩张,构成了经济型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型城市化则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生态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由于这在本质上直接威胁到“美好与有意义生活”的城市本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经济型城市化在严重污染都市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因其越来越严酷的竞争使都市人恶性透支了他们的健康资本。2009年以来,“逃离北(京)、上(海)、广(州)”的呼声越来越高,也有媒体把在这些城市生活称为“伪幸福”文化城市。随着经济型城市化各种后遗症在中国的大量涌现,人们开始了对当代经济城市发展模式的质疑、反省和批判。在经济型城市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同样面临着种种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对武术文化发展的现状有清醒认识,并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与面向未来作为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文化也就重新建立起来,体育正在走进大众生活的领域。国外大量的经济学研究证明,当人均GDP从800美元跃到2000美元时,将出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这一时期也是大众体育获得快速增长时期。有关统计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参加者(指2003年参加过不少于1次的人)占我国总人口的33.26%,其中5.46%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中等收入阶层不断扩大的趋势是大众体育文化蓬勃的真正动因,中间社会阶层成就了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大众体育文化也应该积极的发展自身以迎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正如社会学者分析,人类的物质条件达到相当水平时,更需要精神、道德和审美价值来维系一种平衡,因而对于文化的渴求便成为人类的必然需要[6]。由于激烈的竞争、繁忙的工作等原因,使现代人出现身体和精力透支、生活和精神压力过重等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代中国进入了新的生存境遇,社会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压力需要舒缓,闲暇时间需要充实,个体主体性需要展示发挥,而丰富多样的大众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娱乐消遣性,消费性,迎合了社会大众的需要。大众武术作为一种休闲方式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减轻压力,满足人们的身体和生理需要,这是大众武术休闲与存在的契合。
武术文化与社会大众具有自然的亲和力。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最典型代表,在全面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武术是中国已经传习了几千年的一个运动项目,在中国人的心中,对武术的热爱,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所以,在人们的业余体育锻炼中,武术就占有了非常高的地位。在清晨,经常可以看到大批的人群在公园里、社区里习练太极拳,也可以看到大批的青少年,从事着武术的训练。武术因为有着其特殊的养生价值、表演价值、对抗价值等。所以武术适合于各种人群。人们通过武术的习练,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还可以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性格行为进行修炼。习练武术,不仅是习练身体,而且是修炼民众的精神修养。武术运动的推广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全面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做出贡献。
武术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建设,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一座城市的总特征和风格,是社会公众对一个城市的综合评价和认识。城市形象工程是一项牵动经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城市形象整合了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底蕴、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并将它们挖掘、提炼、整合成可以感受的直观形象,达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形神合一。所以,一般来说,城市形象体现在“有形的硬件形象”和“无形的精神形象”两大方面,而精神形象则是城市内在文化水准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文化形象是城市形象的灵魂。一个城市不管如何进行形象定位,都缺少不了文化内涵。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对城市形象有重要影响,没有高品质的文化形象,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强烈而又有内涵的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文化行为、道德行为和文化心理构成,既体现出城市的文明层次,也为经济建设、城市发展提供机遇。城市形象对于经济的增长、基民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利用优秀的武术文化,使之为提升城市形象服务。通过武术文化促进“宜居城市”建设。2005年以来,以“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幸福指数”等城市发展观为标志。“宜居城市”的内涵主要有两各方面:首先是自然条件,城市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空间、充足的生活设施。其次是人文条件,包括城市的人性化、平民化、人情味、文化味、归属感、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是人的家等。在都市化进程中,文化资源不仅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同时文化生产力也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文化代表着城市文明发展的更高水平与理想目标,是以人为本、城市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更高体现,同时也有望解决现代都市社会中日益严重的主体异化与精神生态问题。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事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般文化商品的基本属性,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传统武术的商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武术与市场结合能够给武术带来新的活力,为武术运动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又满足了武术市场的需求,实现了武术的经济价值。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化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城市化是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变革,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城市化的进程给传统的武术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多元文化使武术文化的价值面临挑战,造成武术生存环境的变迁,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武术文化开始与多元文化相融合,大众武术文化开始兴起,经济的发展也为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要认识到武术文化新的转型并加以利用,促进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1]刘士林.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文化城市战略[J].文化艺术研究,2010(2):27-43.
[2]李玉兰.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8(4):38-39.
[3]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5):71-75.
[4]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4(2).
[5]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26-227
[6]珠三角部分家庭欲“逃离”一线城市摆脱伪幸福[EB/OL].中国新闻网,2010(3):27.
[7]李超雄.21世纪我国大众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技,2005(1).
[8]张 宁,韩军生.对我国体育人口概念的再辨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5).
[9]冯雁军.何为宜居城市[N].北京晚报,2006-4-3.
New Observation of Wushu Culture's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Zhang Jiabin Zhang Jie
(Sports Department of Taishan Universtiy,Tai'an Shandong 271021)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ization,Wushu cultur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ulture is experiencing new changes;the paper analysizes urbanization's effects of Wushu Culture on culture environment,value and other factors,and explains Wushu culture'stransformation and its causes,also analysizes Wushu culture reforming direction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city Wushu culture transformation observation
G85
A
1004—5643(2012)02—0032—03
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5007。
1.张家彬(198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的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