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剑文化及其现代功用

2012-08-15 00:50单锡文单静怡
武术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剑术武术文化

单锡文单静怡

(1.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193)

论中国剑文化及其现代功用

单锡文1单静怡2

(1.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 300381;2.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193)

文章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剑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内涵,对剑器的产生演变,剑术的形成发展、形式内容等物质和精神层面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剑文化是我国古、近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结晶;并从价值功能角度阐述了剑文化的现代功用及其内涵,指出践行剑文化的现代功用,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在奥运赛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魅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剑文化 形成发展 现代功用

中国剑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拟以剑器的产生演变以及剑术的形成发展、形式内容等为主线,探讨中国剑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内涵,并从价值功能角度,阐述剑文化的现代功用及内涵,并强调积极践行之,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在奥运赛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魅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中国剑文化的历史形成和主要内涵

1.1 剑器的产生和演变

剑作为我国古代短兵之一种,发展至今成为现代武术运动短器械之一。剑在历史上被称为“宝剑”和“三尺”。《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1]”故曰宝剑。关汉卿戏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有“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一语,其中“三尺”指的就是剑器,因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其代称。三尺龙泉指龙泉剑,产于江西龙泉,此地以生产剑器闻名于世。

剑的产生、演变至近代,外形和内质趋于定型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史。剑的萌芽和雏形当推出土实物中的“石刃骨剑”。据考古界认定,它是四千多年前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时期的产物,其构成是将细长石薄片嵌入兽骨两侧,成匕首状,体积小,仅有2至3寸长。远古人类主要把它做为生活和御兽的工具。

殷商时期冶铜术产生,使剑成为铜制。西周时,铜兵器盛行,始有不完备的青铜短剑,茎短无剑格,剑身呈扁平双刃或矛头形,且短小,全长28至40厘米,后剑身有所延长,加剑格。当时剑在车战中还不占重要位置,只作为短兵相接时的防身用具,正如《释名》载“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全国各地战国遗址,如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河南陕县、四川成都等地都有铜剑出土。青铜剑不仅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而且在合金冶铸、淬炼、外镀花纹、形制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剑身上一般都刻有星宿、真人、姓名、符箓、吉祥图案和留念字样,装饰华丽美观,故有“百兵之帅”之美称,被人们视为珍品和佳器。以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著名越王勾践剑为最,其剑锋利无比。出土后做了试验,十九层迭成一扎的白纸置剑之下不加力可一拖而断。此剑脊含锡量低,刃部含锡量大,所以剑身柔而韧性大,格斗时不易折断,刃部则硬度大而锋利。勾践剑不仅铸造合理,且非常精美,剑格两面用兰色琉璃镶嵌,剑身暗呈菱形花纹。此剑制于公元前500年春秋吴越之争时期,埋在地下两千多年重见天日,却依然光洁如新,可见2500年前铸剑技术和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上刻有八个字,为“越王鸠潜(一说鸠浅,是勾践的通假),自乍(作)用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现代著名书家费声骞评越王勾践剑铭文:“笔画采取鸟形,富装饰美。章法行气疏落有致,端庄凝静”。

传说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擅铸剑,铸有雄雌二剑,锋力无比,一名干将,一名莫邪,干将只将雌剑献楚王阖庐,王怒而杀之,后干将之子为父报仇,故事情节极为悲壮,表现了草野之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2]。剑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铸剑工匠。他们铸造了许多名剑,他们的名字和名剑一同标炳于世,为人们所传诵,如干将、莫邪、欧冶子等。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名剑的记载,如《吴越春秋》载,赵王允常曾聘欧冶子“做名剑五杖,大三小二,一曰纯钧,二曰湛卢、三曰毫曹(或盘成)、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又《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载: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泻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古代文献记载的名剑还有大夏、龙雀、辟闾、步光、扁诸、龙泉等剑。

春秋时,冶铁术产生,楚国首先出现铁剑,剑身得以加长。剑身加长为发挥两刃劈、砍等击法创造了条件。由于铁剑的出现,剑刃不仅更加锋利,工艺也更加先进。湖南长沙、衡阳多有出土为证。

剑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材质和外形发生变化外,其长度的变化较为明显。商代匕首式青铜短剑通常为25.3厘米,西周青铜短剑最长已达41.7厘米,越王勾践剑长达55.7厘米。战国时期,有的铁剑剑身竟达140厘米,后在发展中有所缩短。1956年长沙衡阳出土的铁剑为1米左右。剑至明清趋于定型,总长度保持在1米左右,其形制和各部结构与现代基本无异。现代武术所用之剑为钢制,其长度:1991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剑的长度为运动员直臂垂肘反手持剑剑尖不得低于本人耳上端[6]。1996年武术竞赛规则规定将剑分为8个型号,长度、重量均有规定,运动员可以根据本人身高确定使用相应长度、重量的剑。如1.70至1.75米的男子运动员用剑,剑身长为82厘米,重量为0.633千克;女子降一格为80厘米,重量为0.625千克[6]。

剑不仅用于战场征杀,还有多种用途,如在封建社会里剑器还被做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皇帝授给钦差大臣的“上方宝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特殊权力。汉代有配剑制度,根据官位高低佩带不同装饰的剑器,以此作为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剑还是人们精神世界里所崇尚的神器;如可辟邪降妖,还把剑器做为镇宅宝物。人们更把剑器做为正义的化身;如宋朝诗人陆游所作《长歌行》中有“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之句[5]。《天安门诗抄》中有“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之句,反映了人民群众痛悼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心声[6]。

1.2 不同剑术的形成和发展

东汉因骑兵需要,剑逐渐被刀所代替,剑术在民间倍受喜爱并得以发展。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剑术:相击格斗的击剑(也称斗剑)和舞练形式的舞剑。二人持剑相搏互较胜负称为击剑或斗剑,属古代竞技体育。尚剑之风尤以春秋战国为盛,当时把善于击剑和精于剑论的人称为剑士或剑客。《庄子·说剑》中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管子》中也载“吴王好剑,而国士轻死。”由此可见当时击剑的盛况,也足见其残酷性。后来有“折竹代剑”论剑较技的历史记载,以保证其安全性,体现了以武会友的发展方向,注重了体育性和娱乐性,这是剑术发展的进步象征。当时斗剑技术得到发展和总结,如《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其时,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剑术家,《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勾践向“越女”询问剑术之道,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并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覆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语出惊人,寥寥数语,深得剑术之要。

以健身、娱乐、观赏为目的,把实战剑法加以提炼给与艺术加工的剑术演练称为舞剑。汉时已有舞练套路形式。在击剑盛行的同时,舞剑逐渐分化出来并得以发展。《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中项庄舞剑就是为了观赏和娱乐。文曰“……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当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唐代舞剑技艺达到相当的水平,从杜甫所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略见一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7]”。充分展现了公孙氏高超的剑技艺术魅力。古代许多文人、学士、妇女都擅长舞剑,以此健身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如《孔子家语》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唐朝诗人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有“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之句。经常酒酣舞长剑,而且舞技颇精,有“起舞拂长袖,四座皆扬眉。”的赞扬。还有许多诗人如王昌龄、白居易等也非常喜剑。汉代剑逐渐远离战场,但在民间被人们所喜爱,对剑术套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明清,剑术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自卫、强身、娱乐的手段。

1.3 近代剑术的形式内容和特点

相击格斗的剑术发展至今称为短兵运动。它是运用刀、剑的攻防方法应用于实战对打。该项目曾在1928年的中国首届国术国考中作为比赛项目出现。使用的短兵是用半寸直径粗细的藤条裹以棉絮外面包上皮革而制成,并有圆形护手、总长为3尺、直径1寸的棒形器械。这种器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刀剑劈、砍之法,也保证了竞赛的安全性。

舞练形式的剑术运动经过不断继承和发展,至近代逐渐形成具有程式化的“套路运动”。其内容极为丰富,有八仙剑、八卦剑、达摩剑、青萍剑、峨嵋剑、昆仑剑、太乙剑、太极剑、武当剑、通臂剑、螳螂剑、三才剑、七星剑、双手剑等等。多以名山、拳种、人物命名,从属于某一拳种,是不同风格特点的剑术套路,非剑器之称谓。运动形式有单练、对练以及集体演练。按体式分为工、行、绵、醉四种[8],其中工体也称为势体或站剑。按握剑方法可分为正手握、反手握和双手握剑柄三种。按所配剑穗可分为长穗剑、短穗剑、无穗剑三种。长穗剑和短穗剑中又分别有单剑和双剑。下面以握法提纲挈领进行分类,阐述其主要方法和运动特点。

(1)正手握剑的剑术。长穗剑:剑首配以长穗的剑术演练称为长穗剑,内含长穗单剑和长穗双剑。单剑右手持剑,双剑左右手各持一剑。其剑穗绳长60厘米,穗长50厘米,总长为110厘米。绳的中部有编织的饰物,称为牌子和葫芦,穗及相连的绳均为丝质。此剑以穿、挂、云、撩等剑法为主,在完成诸剑法之前或同时先有剑穗之舞动,称为穗法。已故武术家成传锐先生把穗法概括为抖、悠、甩、摆、晃五法。其运动特点是:以动为主,各种剑法藏有形于无形之中,身随步动,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豪放。其体式属行剑体。短穗剑:剑首配以短穗的剑术演练称为短穗剑。穗全长为30厘米,内含绳长10厘米。拳谚中有“枪剳一线,剑走一偏”之说,多指“短穗快剑”,剑法有点、崩、刺、撩、穿、挂、云、抹、绞、带、腕花等。其技法讲究抢外门移步换形,奇进奇出,避免与敌正面相持。其特点表现为:反手反肘拗劲为上,攻防在于腕部的灵活,悠忽纵横,以短乘长。短穗剑也包括单剑和双剑两种。短穗单剑多工、行、醉剑体,以及绵剑体(太极剑)。双剑无醉剑体,以行剑体为主。

(2)反手握剑的剑术。反手剑:反手握剑(握剑柄时小指外侧贴近剑格)的剑术演练称为反手剑,也称反把剑。此剑为单剑,主要剑法有抡、穿、云、挂、扫等,多在行步走转中变化剑法,并且左右手交替反握剑把进行演练。

(3)双手握剑的剑术。双手剑:双手同时握剑柄进行演练之剑术称为双手剑。其剑身和剑柄都较长,不配剑穗。其特点为动势较多,劲力饱满,气势浑厚,身械协调。

“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9]”。“剑走美式”,“剑如飞凤”。所以剑术总的运动特点是:姿势优美,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兼,富于韵律,但不同的剑术又都风格特点各异。

综上,剑器的产生演变和剑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古代、近代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中可见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2 中国剑文化的现代功用

中国剑文化的现代功用是时代的需要,积极践行,使其为现代服务。其内涵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2.1 竞技比赛,观赏娱乐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其主要目的。当今竞技场上,技术发展最快的当属长拳类自选剑术。在继承发展传统剑术的基础上,“突出攻防特点,讲究动作高、难、美、新”的长拳类自选剑术层出不穷,成为了竞技武术中最具魅力的一个项目。近年来,该项目在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运会中更表现出独特、新颖、高难度的创新趋势。其鲜明的攻防特点,优美的姿势动作,多变的剑法,灵活的身法,雄健的凌空造型以及高超的演练技巧,体现出了极高的竞技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加之靓丽的民族服装,精美的剑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强烈的竞技性与观赏性给观者以美的感受和熏陶。它曾是“北京2008武术比赛”武术短器械项目之一。今后仍应是申请进入奥运会的中国武术短器械项目,终有一日在奥运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的魅力。

2.2 剑技教育,健体强身

学校是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途径,剑技教育应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在普通大中小学校中开展剑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通过剑技的学练和剑文化的熏陶,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这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大中小学生适宜选练长拳类剑术,通过剑术的学练,不仅发展柔韧、协调、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内脏机能有较高的锻炼价值。短兵运动,是一项很好的竞技武术和健身运动。通过短兵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攻防格斗实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更增长了阳刚之气。

2.3 习武练剑,修身养性

当今,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的普及造成了人们体力劳动下降,脑力劳动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失衡,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一系列“文明病”出现。此外,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需求与日俱增,为达此目的,运用武术的健身养生之法是其重要途径,其效果是现代竞技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在武协、社区组织下进行,形成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根据年龄、性别、体质和爱好的不同,选练不同风格特点的剑术。特别是绵剑体的太极剑术,属有氧运动,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和体弱病患者所喜爱,大量实践和研究证明,太极剑具有独特的健身和医疗康复功能。由于它的柔和徐缓,连绵不断,以意导动,呼吸有致,剑身合一的运动特点,加之悠扬古朴的音乐伴随,可大大提高强筋骨、理脏腑、调感情、增意志的锻炼效果。通过剑术锻炼,还能够使人们了解剑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更能够使人们在练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切磋技艺,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的目的。

3 结语

(1)中国剑文化形成历史悠久,创造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内涵厚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以剑为载体,以剑术为主体,涉及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体系。

(2)剑器的产生演变和剑术的发展是随着我国古、近代人民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中可见我国古、近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灿烂的古代文明。

(3)竞技比赛,观赏娱乐;剑技教育,健体强身;习武练剑,修身养性是剑文化的现代功用。践行其现代功用,使其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和在奥运赛场上一展东方人体文化魅力,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4)在传承各种剑术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创编出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剑术套路,完善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短兵运动是一项很好的竞技格斗武术和健身运动,应予以足够重视,进而普及到学校和社会,使其发挥人文价值和健身防身功能,为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和人类健康服务。

[1]刘建国,顾宝田.庄子译注[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晋,干宝.鲁迅编录.唐宋传奇集.搜神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1991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1996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5]江守义.陆游诗词选[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7.

[6]童怀周.天安门诗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上海:中华书局,1959.

[8]蔡龙云.剑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9]吴 殳.手臂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On Chinese Sword Culture and its Modern Function

Shan Xiwen1 Shan Jingyi2
(1.Martial Arts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2.P.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19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inese sword culture historical form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sword from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and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tent of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tent.And it pointed out the sword culture is our country ancient,modern people's high wisdom.It also elaborated the function and connotation of modern sword culture,points out that the sword culture modern function and the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of inheriting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and promoting national fitness activities and showing Oriental human culture on the Olympic Games.

Chinese sword cultur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modern function

G85

A

1004—5643(2012)02—0022—03

1.单锡文(1951~),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简介:2.单静怡(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剑术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赵王止剑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剑术套路与舞蹈剑舞演练风格对比研究
社会变迁维度下武当剑术传承人液态文化的构建
谁远谁近?
武术
SPORT IN ANCIEN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