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磊 王震 胡江平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非正式制度规约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研究①
谭磊 王震 胡江平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是学校体育教学与工作的生命,研究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可经由多种角度和方法,从执行对象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可分为正式制度执行力和非正式制度执行力,从执行主体角度看,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包含个人执行力和组织执行力。四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不同组合又可区分为法学、政治学、行政学、制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不同研究途径。本研究主要从制度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的角度分析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情况。非正式制度对于学校体育政策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效果。
非正式制度 学校体育政策 政策执行力
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生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强弱, 关系到教学效率、教学目标的实现乃至学校体育存在的合法性。随着教育政策执行力建设纳入国家教育治理范畴, 各级学校都在加紧执行力建设, 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学界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执行不力的现状与原因、执行力提升路径等几个方面。当前关于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缺乏理论系统性, 研究方法单一, 研究角度受限。因此,本文着力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解读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力求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研究提供一个理性的分析框架。
近代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康芒斯(John R. Commons)对制度进行分类,从制度的形式和实施机制来看,是否有成文规则及是否有权威性的执行和惩罚机构。若制度是以非成文的形式存在的,或虽有成文形式,但没有权威机构执行这套制度和惩罚违规者,则此类制度称为非正式制度。它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无形的约束规则。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有着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和运行机制,有着强大的实践惯性和稳定的专业结构,凝聚着执行者的价值倾向、利益需要,体现着执行主体的主动精神和理性构建。
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重视正式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崇尚制度至上,所制定的制度既细又全,不但执行成本过高,还缺乏对作为体育政策执行者的体育教师的人文关怀,最终导致政策难以执行甚至导致政策失败。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当制定的制度过于刚性时,体育教师可能采取软对抗,即执行者就制定与上级制度表面一致,而事实相背离的执行方案,使得体育政策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第二,当制度细化到学校体育政策执行成本大于政策执行效益时,政策就只是被宣传一番,而未被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使学校体育政策产生的作用远远小于政策目标的要求;第三,由于执行者的有限理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体育政策执行者采取观望的态度,看上级是否动真格。这种情况下,容易错失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良机;第四,制度的公平与公正是制度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但是目前学校体育政策普遍重结果和绩效、轻过程,而忽视了一线体育教师的“过程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得正式制度缺乏人性关怀,降低了体育教师凝聚力。
当前中国的学校体育变革,处于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经费问题、体制问题,更多的牵制着学校体育行政领导的工作,他们不仅面临着学校国家相关体育资源分配不足的困境,而且面临着学校体育教师的双重压力,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当正式制度无法提供对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充分的供给和保障时,学校体育行政领导就会转而通过非正式制度的关系网络渠道争取更多的资源输入。一方面是以资源争夺或利益分享为中心,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也是学校体育行政领导调动组织内外各种私人人际关系,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内进行的基于私人关系的资源交换。但是如果这种“交换行为”违背了国家学校体育政策或法律的基本底线要求,就会演变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权利腐败”,而使学校体育政策失去公信力。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政策的基层执行者也是政策执行最关键的一环。人力既可能是执行的障碍, 也可以成为高效执行的动力来源。从非正式制度规约角度看,我国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政策个人执行力不强,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的体育教师缺乏良好的执行心态和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 有的体育教师员不认同组织的信念和价值观, 对组织的事业目标冷漠淡然, 对是非、善恶的看法与制度和组织要求不一致。有的体育教师不认同组织执行任务的目标和方式, 执行时缺乏必胜的执行信念和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执行态度, 更缺乏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2)有的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执行素质和执行能力。由于素质和能力限制, 有的体育教师不能有效执行政策是一个客观事实, 学校层级越高,这一现象越突出。在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低下和能力有限的表象背后,还有体育教师觉悟低的问题存在。
(3)体育教师对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追求。学校体育政策的执行是对利益和价值的最直接的配置, 一旦付诸实施, 必然会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 使一部分人受益或受损。而学校体育组织中又广泛存在着以维护和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的个人和小团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
国外经济理论界早已将“声誉”纳入经济分析的范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Milgrom、North等。 所谓“声誉制度”是将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名誉、声望纳入其诚信档案,并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对外公开,接受广大学生与教师的共同监督。本研究认为通过构建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声誉机制可以抑制其“权力出租”、“学术腐败”、“政策执行不力”等不合理社会现象的发生。
信念从哲学的层面上理解是:“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之一,是人们对某种现实和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一旦确立,就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教育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并富于理想色彩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是引导和主宰体育教师政策执行的“看不见的手”,良好的教育信念会弥补学校体育政策本身的不足,也会使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正式制度缺陷显得不那么明显,甚至对非正式制度中的不良因素也具有抵御作用。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需要责任感。没有责任感的体育教育是苍白的身体教育。体育教师责任感的根本内容在于把成长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放开手脚促其自理,发展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责任感是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主体内化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伦理传统浓厚、契约传统淡薄的国度。伦理文化因素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无处不在,渗透在人们“精髓和血液”中,从而构成支配体育教师行为的最基本的是“非正式制度”而并“非正式制度”。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学校正式制度不可能涉及到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有限理论和机会主义倾向的个人(体育教师),若处于良好的非正式制度环境中,就会通过自律,自觉地抵制机会主义行为,使学校体育政策得到有效地执行。非正式制度往往是逐渐变化的,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与集体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关联,是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政策的依附与认同。在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中,只有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1]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2]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王书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杨继国.诚信、非正式制度与政府管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朱智刚.非正式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影响[J].管理方略,2007.
[6]周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1.
[8]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2009.
[9]麻宝斌,丁晨.政府执行力的多维分析[J].学习论坛,2011(27).
[10]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5.
G 807.0
A
2095-2813(2012)03(c)-0092-02
谭磊:男,1988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校体育学。
王震:男,1985年12月出生,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与训练。
胡江平:男,1988年10月出生,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