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桐城派“小家”赵炳麟的古文创作

2012-08-15 00:42:44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南宁530004
名作欣赏 2012年33期
关键词:桐城派小家理学

⊙刘 深[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南宁 530004]

清代文章,自以桐城派为中心。郭绍虞即云:“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生关系。在桐城派未立以前的古文家,大都可视为‘桐城派’的前驱;在‘桐城派’方立或既立的时候,一般不入宗派或别立宗派的古文家,又都是桐城派之羽翼与支流。”①广西虽僻居岭表,亦莫概外。黄蓟《岭西五大家诗文集跋》云:“有清道光、咸丰之交,桐城之学流衍于广西,而月沧(吕瑛)、伯韩(朱琦)、翰臣(龙启瑞)、定甫(王拯)、子穆(彭显尧)诸子诗古文辞并著名当世。……由是天下学者莫不知有‘岭西五大家’矣。”②由此,桐城派在广西创作繁盛,以致桐城派领袖梅曾亮亦慨叹曰:“天下之文章,其萃于岭西乎。”③迄于光宣之世,广西文坛虽未再现“岭西五大家”之声势,然亦小家林立,颇有成就,赵炳麟即是其中一位值得关注的小家。

赵炳麟(1873—1927),又名浙杭、长荣,字竺垣、炳粤,号养真子、柏岩、清空居士,广西全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复掌福建道、江南道、京畿道路监察御史等职。赵炳麟自幼从父读书,《先君柳溪公行述》有言,“自七岁从先君受读,日夜依依膝下”,“考求古圣先贤修身治世之大经大法,毋徒以科名为念”,“十四岁毕十三经,皆先君口授也”,其父赵润生则“从名儒刘燮臣先生受古今文法”④。刘燮臣(名发 ),全州人,与岭西五大家几处同时,尤与朱琦交往密切,有诗唱和。《刘先生传》称刘燮臣“读书务根柢,不屑屑制艺,擅而制艺富词气,虽望溪(方苞)缄若不过也。……教人之法,首授经史大义,令有心得,窃笔诸札后,选韩欧三苏古文及金项各名家时文授之。故受刘先生学者,咸知古今文式,无浮 驳杂弊”⑤。从上述评述中,可知刘燮臣应属广西桐城派的羽翼之一。而赵润生在教育及学术思想等方面与刘燮臣的一脉相承性,也使赵炳麟的古文创作亦隶桐城派一系。

桐城派理论的核心是程朱理学,以孔孟程朱的“道统”为文论的指导思想。自晚清桐城派领袖曾国藩、方东树等大力提倡理学后,桐城派的理学色彩亦更加浓厚。赵炳麟自小受传统教育影响,其《养真斋功课序》一文即云“诵先圣之遗训,览百家之要言”,“考汉宋之源流,为孔孟之弟子”⑥。入京为官后,又成为理学名臣大学士徐桐的门生,这说明赵炳麟无疑是宗理学为圭臬的。在《徐崇合传》中,赵炳麟也明确宣称自己是“好谈程朱学”⑦,又《读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学礼〉书后》亦云“读朱子之书,慕朱子之志,尤望有朱子其人者以讲明之”⑧。但与方东树大力抨击陆王心学以提高程朱理学地位的态度不同,赵炳麟是站在主张接纳陆王心学的曾国藩的立场上,论文主张调和程朱陆王,如《〈王文成集〉序》认为“朱子入道以沉实,文成入道以高明,及至于道,一也”,“朱入道在心,陆入道在心,王入道亦在心,求之言多不合,求之心无不合”⑨。此论自有高明之处,然赵炳麟之所以持调和程朱陆王的观点,实乃出于维护社会统治的需要,强调应贵行圣贤之行,而不是纠结于圣贤之言,如此“其行有合,其言虽殊,无愧圣贤一也”⑩。值得注意的是,赵炳麟高度评价理学的社会功用,视为治世之关键,如《陈勉斋先生传》即云:“学术之盛衰,关系世运之治乱。”⑪因此,他试图通过提倡理学以救世弊,在民国做国会议员时,曾竭力争定孔教为国教。

赵炳麟对桐城派文论的学习和继承还表现在其古文创作注重义理、考证、辞章相结合。他的文章不论题材、体裁如何,均不空谈义理,而是自以才力充拓之,文末总归于议论,阐述义理,以刺时政。如《读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学礼〉书后》,文中先用大段笔墨抒发自己对礼与师礼的见解,末尾点明作此文的用意,即是讽刺徐桐逾越君臣之礼,行不可行之事。又如《柏岩记》虽是写景之篇,但文末云:“柏岩之木,英华被人;柏岩之水,清漪泽民。世世子孙,守之勿倾。”⑫这表明作者虽隐居全州,但还是不忘朝廷,不忘世事。即如寿序之类的应酬之作也如此。如《黄岩柯辅殷先生七十寿序》文末云:“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若先生者,盖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永享期颐,又何疑乎?”⑬作者在序文末抒发了对理想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冀望。

赵炳麟的文章也非常注重考据,这显然是对桐城古文注重考据的特色的继承和学习。典型如《驭内侍论》,作者将各朝各代治理宦官措施一一罗列出来,进行考证,分析各政策之优劣,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提出驾驭宦官不外乎两种办法“曰少选之而已,曰贱役之而已”,同时奉劝君王“平时勤见臣僚,广开言路,使无壅蔽阻阂之患”⑭。又如《与阎督军商榷土地资本公有公授书》中,为了说服阎锡山当时不宜实行均田制,作者对井田制及后世限田、均田的历史进行探究,考证出均田制的实行不过二百年,认为只有当国家富强文明之后,方能实行土地资本公有。当然这些考据,在赵炳麟其他文章中也普遍存在。

此外,赵炳麟所作之文深得桐城派“辞章”之精华。“辞章”即文章,主要指桐城派方苞提倡的“义法”和“雅洁”。“义法”论强调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防乱论》一文,“防乱”即是此文之“义”,作者论述时,围绕“防乱”层层展开论述,即是此文之法。文章一开头即表明论点:“变乱之发,先有其机。惟圣人见其机而预防之。”接着,作者即围绕“防”“乱”二字进行阐述,先揭示“变乱”之缘由,是“和约告成,赔款繁钜,有司之筹财者,曰加盐价、曰兴房税、曰改税契、曰行彩票……四海困穷,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又吏治太坏,“后世选吏也杂,课吏也宽,不择才能,不问品类,朝入巨赀,夕授大邑。委琐龌龊,尸然亲民,吮血剥膏,如贾三倍”。接着,作者提出预防之措施,即“一曰开利源,一曰饬吏治,一曰达下情”。最后,作者提出治本的设想,行立宪法,“麟以为欲固国本,必达下情,欲达下情,必行宪法……宪法既行,一切用舍、举废、兵刑、财赋,皆秉公约。君以民为心,民以君为心,安有革命之说摇惑众志哉?”⑮如此,全文张弛有度,气韵畅达,一气呵成。又如人物传记《王荫》,作者开头就交代:“究其平生盗踪,只窃三家。”笔力千钧,提纲挈领地将全文材料组织起来,末尾又云,“自云有四不偷:小官不偷,小商不偷,贫家不偷,患难家不偷”⑯,与前文呼应,浑然一体。概言之,赵炳麟的古文均重视谋篇布局,取材亦繁简得当,文章法度谨严。

姚鼐弟子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对古文“雅洁”有其认识:“古文之体,忌小说,忌语录,忌诗话,忌时文,忌尺牍。此五者不去,非古文也。”⑰吴氏之言拘谨太过,赵炳麟的文章却未如此拘泥。赵炳麟的古文创作,散文化倾向很明显,但同时并没有摒弃其他文体,而是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文体形式入文:或骈文,或古诗,或语录,或尺牍等,使文章长短开合,富于变化,读来张弛有度。赵炳麟在运用语言时,始终遵循桐城派作风,立求“雅洁”。如《柏岩记》仅以三百字的篇幅就交代了柏岩的地理位置、特色、风貌等,且蕴涵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思,可以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相媲美。其他如《登雁塔记》《游西山记》《八仙庵观牡丹记》《尘憩园记》等皆是语言精练,读来令人神往之作。如《八仙庵观牡丹记》曰:“驻车门外,微香动人。入其庭,见牡丹数十株, 锦布绣,烛耀阶下。再过别院,有海棠紫丁,半就凋谢,落红满地,春鸟乱啼。抚景凭栏,如子野唤奈何,不知一往情深也。”⑱笔下景物清新优美,恰如一幅风景画:清新、空灵、精致。总的来说,赵炳麟笔下的古文,语言清雅洁净,绝无空洞之语。

值得注意的是,桐城派自梅曾亮开始主张经世致用,议论时政,这一点恰是赵炳麟古文中最具光彩的地方。赵炳麟的文章大多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如《高丽营避难记》《李忠节公传》《陈中丞传》等。甚至在不少文章中提出了救世治弊之策,这突出体现在其与赵启霖、刘发怡、岑春煊、陆绍渊、高啸桐、刘廷琛、胡思敬、宋芸、唐景崇、张謇、赵尔巽、陆荣廷、岑尧阶、张勋、王爵棠等人的书信中。这些书信不仅记录了清末民初诸多重要历史事实,而且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见解。从赵炳麟的文章中,读者不仅可以从中窥视作者的政治立场,同时也能了解更多的历史细节,弥补正史的不足。因此,“小家”赵炳麟的文章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须学界投以重视之目光。

①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10.

② 黄蓟.岭西五家诗文集[Z].1935年桂林典雅铅印本.

③ 龙启瑞.彭子穆遗稿序·经德堂文集卷四[Z].光绪四年京师刻本.

④⑤⑦ 赵炳麟.柏岩文存:卷三[Z].湘潭赵启霖署检本.

⑥⑧⑨⑩⑭⑮ 赵炳麟.柏岩文存:卷一[Z].湘潭赵启霖署检本.

⑪⑬ 赵炳麟.潜并庐杂存:卷二[Z].湘潭赵启霖署检本.

⑫⑱ 赵炳麟.柏岩文存:卷二[Z].湘潭赵启霖署检本.

⑯ 赵炳麟.柏岩文存:卷四[Z].湘潭赵启霖署检本.

⑰ 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M].清宣统武进盛氏刻本.

猜你喜欢
桐城派小家理学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天中学刊(2022年3期)2022-07-27 05:52:52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大家”“小家”同奔小康
云南画报(2020年11期)2020-12-14 07:17:30
加法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小家小事
小家难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