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杰[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贵阳 550004]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这首词是北宋专业词人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上片铺写苍凉雄阔的深秋景象,下片抒写肝肠欲断的思乡怀人情感。“词中流露的凄凉感受,反映了柳永内心的真实体会,含有一种‘秋士易感’的幽微感发,写出了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悲哀感慨。”①
开头“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傍晚一阵大雨挥洒江天,经过一番洗刷使得秋空更加爽朗鲜明。这两句写深秋暮雨过后,江天一色,澄静如洗,向我们描绘出一幅清丽爽洁的暮江雨霁图。起首“对”字领起,写词人凭栏远眺,极目千里,大气磅礴。“潇潇”写雨声急骤。“洒”写雨之动态,雨之迅猛,加上一番,形容雨来得猛,去得快。“洗清秋”点明这场雨的效果,一场暮雨把江天洗刷得格外明丽,一尘不染。同时“,经此一番荡涤,竟现出一个清冷的秋天。秋是天然来临的季节,然作者偏说‘清秋’是‘暮雨’洗出来的,可谓构想奇特,造语新奇”②。可见“,洗”字用得很好,很生动“,一字得力,通首光彩”。这两句意境疏朗,雄浑豪放,格调明快。明为写景,其实也饱含着作者秋士易感的情怀。试想,人在天涯漂泊,独对潇潇暮雨,暮为万类霜天归巢之时,暮雨的时候更是西窗剪烛,围炉夜话,一家人忙碌过后团聚之时,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而此时词人呢?词人在江湖暮雨中无奈地怅望乡关,这两句写景为下文望故乡渺邈作了很好的铺垫,定下了全词忧愁无奈的基调。
“渐霜风”三句写雨后寒风越来越凄厉,关山和河道显得更加萧条寂寥,只有一抹惨淡的残阳斜照着高楼。在这清冷萧条的秋气中,一抹斜阳无疑给这寂寥的晚景添上了几分暖意,融入了几分淡淡的色彩。“‘渐’字既承所对的暮雨江天,又启是处的红衰翠减。可谓空际转身,从泛写递转到具体的秋情。萧条中饶含刚劲之气、磅礴之势。”③残照不仅照应了前面的“暮”,更引出了当楼,即登楼之人,只有融入了人的活动,自然景物才生动感人,萧瑟的秋景才有了人的感情,有了人的感情的参与,自然景物才不再是自然景物了。
这三句由“渐”字领起,使空间具有了时间推移的内涵。岁月不饶人,面对深秋雨后的悲凉萧条气氛,词人常年在外,漂泊天涯,年华已逝,功名未就,羁旅之愁顿满身心。“‘凄紧’‘冷落’……再接一句‘残照当楼’,更令人觉得宇宙高天共此秋凉,悲壮境界全出。”④
“渐霜风”三句境界高远苍凉,悲壮雄阔,声情旷达古雅,响遏行云。难怪苏东坡说“:人言柳耆卿词俗,非也。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宋赵令畦《侯鲭录》卷七)。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也说“关河冷落”二句“,即《敕勒》之歌也”,认为如北朝民歌一样笔力苍劲,声振林木。这正说明,宋词豪放处可与唐诗媲美,柳永更是其代表者。
“是处”两句写到处红花凋谢,绿叶飘零,世间美好的景物慢慢地减退消歇。写萧条的秋气无所不在,世间万物都被秋雨西风摧逼得凋敝了。万物如此,人何以堪。词意由苍茫悲壮转入眼前寂寥之景,陷入婉致沉思,隐含着人事无常的沧桑感。
“惟有”两句再抬眼远望,宕开一笔,只见滚滚不息的长江水,默默无语地向东流去。写长江无语,责怪长江无情。面对萧条的秋气,节候的变化,美好事物的消逝,滚滚长江竟无动于衷,还在东流。“这不正暗示着词人的青春与事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一天天地走向幻灭吗?”⑤天若有情天亦老,怎奈流水无情,它哪管人间的悲欢离合与世事沧桑呢。
上片写景,描绘秋天景象而饱含情感,万芳芜秽的悲戚,大江东去的浩渺,物华尽休的无奈,都衬托出词人羁旅行役,青春逝去,事业无成的无限悲愁。“用‘清秋’意象锁定季节,用暮雨、霜风、残照,江天、秋江、秋空、关河,红衰翠减,物华尽休等意象将‘清秋’意象具体化,渲染了清秋的萧条凋零之气,预设了下片凄凉的柔情基调。”⑥
下片直抒词人思归怀人之情。
“不忍”三句写不忍登高遥望故乡,故乡遥远啊,望也望不见,反而使思乡的情绪久久难以平静。这三句由“不忍”领起,承上片之感叹写无限深沉的思乡情绪。不忍登高临远因登高必望故乡,望故乡必归思难收。思乡情绪就这样如江水之滔滔汹涌袭来,一泻千里,而故乡又是那么遥远,远在天边。不忍登高还是身不由己地登高了,写词人身在江湖的万般无奈。
思乡令人老,那么为什么不归去呢!“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自己多年来东奔西走行踪不定,究竟是什么紧要事让自己羁留他乡呢!这一问而无答,写出词人心中不尽的苦楚和难言之隐。利名萦伴,绮陌红楼,蹉跎岁月,磨勘转官等等如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在词人的身上,令其永世不得翻身——终其一生,柳永也未回到他日思夜梦的故乡,故乡终成了一种意象,一种想念。谁人没有故乡呢,但故乡在柳永终究成了一种遥远的怀想,思乡——利名——红楼成了柳永解不开的结,纽绞着词人的心。
接着再宕开一笔。从对面着笔:“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那心上人天天在妆楼上凝神远望啊,望啊,而且好几回都把远方驰来的归舟误认为是心上人的归舟。这几句当是化用温庭筠和谢 词意。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 州”。谢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但都没有柳永词写得灵动,感情也没有柳永深沉。最后词人呼应开头:“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心上人啊,你怎么知道我此时也正登楼凭栏,怀着深深的乡愁,正在思念着你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 )。感情十分真挚动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柳永《八声甘州》境界雄浑壮阔,感情深挚,苍凉刚劲而又意味隽永。“面对如此高远而苍茫的审美空间,个体极易产生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自怜,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怀,经历仕途坎坷的人们更足以勾起身世之感。”⑦
领字的运用颇出色,开头一个“对”字领起,就使暮雨、江天、清秋等客观景物染上了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情色彩,清秋的萧条之气在内心荡漾。“渐”字使人从霜风、关河、残照等这些雄浑苍茫的景象变换中,感觉到时间的推移,心灵的孤寂落寞,“是处”更加深了词人漂泊天涯的渺茫无望。江水无语东流,深沉寥落之感倍增,更饱含着永恒与无常,变与不变,有情与无情的宇宙人生哲理。下片“不忍”写魂牵梦萦之故乡在心中根深叶茂,“望”字写游子思乡肝肠寸断,肺腑俱裂,“叹”字更饱含着几多辛酸几多无奈,“想”字于隐痛苦楚中企图换位解脱,寻求情感的慰藉,心灵的希望,然思乡之情剧增,如滚滚长江,不可遏制,“误几回”化用前人词意,更是灵动异常,最后“争知我”于辛酸隐痛肺腑俱裂中把思乡怀人之情推向高潮。“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陈廷焯《词则》),千秋传唱。
① 刘云霞.论柳永的羁旅悲秋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97-398.
② 泠风.秋雨潇潇.归思难收——读柳永《八声甘州》[J].文史知识,2000(10):24-27.
③ 邱世友.柳永词的声律美[J].文学遗产,2002(04):65-74.
④ 赵长征.柳永[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99.
⑤ 谢穑.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愁情结 [J].船山学刊,2004(3):115-118.
⑥ 孙小梅.四时意象最爱秋——柳永羁旅行役词秋意象统计及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4-107.
⑦ 王增斌.柳永词中的景物意象探折 [J].江西社会科学,2006(1):72-74.
[1]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宋词鉴赏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25-27.
[2]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230-232.
[3]施议对.宋词一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2011:11-13.
[4]周咏梅.柳永《八声甘州》赏析[J].世纪桥,201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