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兴起了一股后现代美学,这种后现代思潮最终影响到了全世界,包括中国。在中国文艺界,后现代美学逐渐被介绍并被人们接受,但是在新世纪以来,后现代美学原本的含义似乎被国人所误解,或者说是对后现代美学自身的挖掘程度开始变得浅尝辄止。这使得中国电影中原本的传统内容和文化变得愈加薄弱。在中国大片冲奥连年失败之后,中国电影似乎又进入了另一个伪后现代的浮夸怪圈。
如果回顾中国之前的后现代电影作品的话,在1983年的时候,中国曾经有过一部不可不提的电影,叫《三毛从军记》,这部充满了后现代意味的电影可谓是中国后现代电影中的经典,这部电影的价值就在于,它确实是达到了后现代美学原本的深度,在演员夸张的表演,捧腹的情节,荒诞不羁的各种想象和穿越中让人们对抗日战争和人性本我进行了思考。后现代美学有这样的一些特征,比如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由,它倾向于无理性,寻求人的本我和原始欲望和情绪。它追求叙述和表现的平面性,在对传统、精英、权威、高雅进行瓦解的同时,追求全民狂欢,体现出一种娱乐化,戏谑调侃之中却又犀利的洞察和思索。这些特征在这部电影中都有深刻而典型的表现。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一部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的成名,人们开始对这种充满后现代意味形式的电影表以了青睐。一时之间,各种草根电影,山寨电影等各种以娱乐搞笑形式出现的电影不断陆续上映。同时这种后现代美学的特性不仅仅存在于小制作电影,还深深的影响到了国内的知名导演的大片中。但是如果观片之后,也许能记得的就是在电影院时的笑声,或许还有些许漂亮男女的身影。因为中国当下的后现代美学并不是真正的后现代,中国当下的后现代只抓住后现代美学的表面特征,也就是娱乐,消遣,消费,享乐,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后现代美学,而是变成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它对于后现代美学特征中真正的批判性和文化的包容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以为后现代就是一味的庸俗,娱乐,大众,中国大部分当代的所谓后现代电影并没有意识到,后现代美学本身看似的无深度,其实是一种无形的深度,它是建立在对传统和反传统的充分理解和吸收之后的产物。
2006年的时候,宁浩以一部《疯狂的赛车》让全国观众确实好好笑了一把,但是这部电影真正让电影人去赞扬的地方,一个是宁浩把英国导演盖里奇的多重线索交叉叙事自然的借鉴了过来;另一个,是在搞笑的情节中将社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生活中的辛酸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充分表达了出来。换句话讲,观众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那些电影情节引起了他们的共鸣,那些情节和演员们的表演都有非常明确的依据,依据便是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和现象。正是这种看似庸俗其实用心良苦的包袱和笑料让观众和电影人们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好评。
可是之后,中国电影行业内出现了一大批打着搞笑和轻松的宣传口号的小成本电影,这些山寨味极浓的电影陆续跟风,也在电影里放上各种笑料和夸张的表演,以为这就是后现代美学的娱乐。殊不知,这些笑点很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做作的为笑而笑的表演成为了无聊空洞的典型。我们毫无感觉的看着他们穿着怪异的服装,进行着怪异的表演,说着那些不痛不痒的笑话,无意义的调侃和娱乐只能说明中国电影界的投机和肤浅。
这种娱乐至死的态度甚至影响到了一些曾经的大师级别的导演,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让人几乎不敢相信这是曾经拍出《红高粱》和《菊豆》的作品,整部电影套用了一个科恩兄弟很多年前在《血迷宫》里用过的人物关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面馆里因为混乱男女关系引起的谋杀案。整部电影只看到小沈阳猥琐懦弱的肢体语言,闫妮放浪的笑声,以及不伦不类的孙红雷。张艺谋电影中曾经的激情和反叛再无寻踪。
后现代主义中有一种倾向,就是鼓励人们进行消费,享受物质消费带来的愉悦。它原本的目的是让人们在适当的时候,抛弃时时刻刻束缚着我们的理性,以及压抑了我们天性的制度和规则,使得人们在物质消费中,享受到人原本的欲望和社会活动的乐趣。从这点上讲,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因为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业、科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本我天性受到前所未有的遏制,而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则让现代都市的人们适时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焦虑,在消费中得到自身的存在和肯定感,在享乐中调整人生和价值观念。
但是在当代中国电影中,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一种疯狂泛滥严重过度的倾向。随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崛起,中国城市生活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在电影中表现城市生活和城市消费的场景也屡鲜不见。但是我们所看见的经常是城市生活中腐朽糜烂或者利欲熏心的一面,比如各种洗浴中心,会所,豪华跑车,美女,股市等等。在现代中国电影中,我们几乎已经很难看到以往中国电影里的厚重和深刻,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群衣着华丽的型男靓女,喝着以万计算的洋酒,开着数千万的名车,坐在价值数亿的别墅里调情,或者抱怨着自己的LV不好看。这和电影这门艺术乃至中国文化原本提倡的精神教化几乎背道而驰。原本用来释放人类天性的消费和享乐,此时已经成为了暴发户一般的炫耀。
举例来说,如果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还能看成是一个充满俏皮语言的爱情故事,那么它的续集《非诚勿扰2》则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一群暴发户吃饱没事做以后的炫富游戏。葛优饰演的男主人公,赚钱的方式说白了就是行骗;孙红雷扮演的商业大亨,离婚也要搞一个像结婚一样奢华至极,并且美其名曰“友好分手”的豪华仪式,婚姻原本的庄重和承诺霎时间成为浮云;孙红雷花50万买下拍卖会的一瓶白酒,按他的说法就是心情不好,晚上想喝酒;在他没去世之前,他请来社会各界名流,给他进行追悼、总结、缅怀。表面看起来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和关爱,实际上就是虚荣心作怪,找人给自己撑场面,让别人看到自己有能耐,要死了还这么牛。拥有财富是件好事,但是过分的炫耀财富,用钱财去玩毫无意义的游戏就是可耻了。当代中国电影中,财富不再是用来创造价值,而是成为掌握社会资源的阶级用来孤芳自赏、自恋的工具。
后现代美学的精髓是在于在看似玩世不恭的嬉笑怒骂中进行犀利的批判,对权威进行挑战,更重要的是对以往的事物进行“解构”,将其中心进行瓦解。比如在某些电影中进行的戏仿,还有网络中流行的恶搞。我们不妨看一些后现代意味很强,并且很成功的中国电影或者网络短片,比如根据《无极》恶搞过来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所以能如此轰动,甚至盖过了原片的风头,就是因为它在令人笑到疯狂的二十分钟内,将各种正面和负面的社会事件和流行语言,以及引发热论的社会现象非常自然的融入到短片里。再比如周星驰的电影被称为一种现象,他的无厘头式幽默看似是庸俗无聊的滑稽,实际上里面深刻的包含了小人物在社会底层中沉浮和奋斗的辛酸和别人不为注意的酸甜苦辣。中国目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让中国电影行业多了浮躁,少了以往的深度和责任感,电影人曾经呼吁的平民主义和现实主义却畸变成了功利主义和庸俗主义。在看似一片繁荣,灯红酒绿的中国电影里,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看见真正的后现代美学,我们只看见了物质的过分充裕和精神上的匮乏,从艺术鉴赏层面上看,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1]黎珏辰 《试析当代中国电影的三种思想元素:传统、现代、后现代》 电影文学2011年第16期。
[2]史可扬 《当代中国电影的四种审美倾向》艺术百家 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