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
老爸老妈首次北漂碰壁
来北京13年了。
北航毕业后,我留在京城,成为万千城市新移民中的一个,努力在这座城市扎下根来。湖北老家那个小村庄,已经显得有些遥远和陌生了。
但离乡再久,也有最深的牵挂,因为爹娘还守在老房子里眼巴巴地盼着我们。
我已经在北京安了家,弟弟来北京读完大学后漂洋过海,去了澳大利亚。说起来爹娘的两个孩子一个比一个有出息,但这些不过是人前长脸的虚荣,人后,是深深的思念和长长的寂寞。
每次回去,看到爸妈过早衰老的面容上浮现着异乎寻常的兴奋,瞬间把我爱吃的东西摆满一桌,不转眼珠地看着我,让人心酸得不行。人到老年,吃不动穿不动,唯一的愿望就是儿女承欢膝下,却成了奢望。
所以买了房子有了安稳的落脚地后,我顾不得怀着5个月的身孕,挺着大肚子把父母接到了北京。
爸妈看到数百倍繁华于家乡的京城无比感慨,车到三环,妈妈望着窗外,叹了一声:“咋这么多车哦。”绕舌的崇阳土话令出租车司机大感兴趣,他一口正宗的京片子,笑嘻嘻地问妈妈:“赶情您是一外国老太太,探亲?玩啊?”
我忍不住笑:“您可真逗,这是崇阳话,正宗国货。”
司机纳闷:“怎么听着一股越南味,对不住,是我走眼了。”妈妈似懂非懂地看我们逗嘴,不明所以地跟着笑了。
我敏感地意识到,语言会成为爸妈城市生活的第一重障碍。
果然,到家后安顿好爸妈,我赶回公司上班,爱女心切的妈妈顾不得旅途劳顿,想去市场买只鸡炖了给我安胎。打听了好几个人,没一个人听得懂她的崇阳话,鸡同鸭讲似的徒劳,到底也没问出市场的具体位置。妈妈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伤心地跟爸爸说,60岁的人,又变成了不会说话的伢仔,连买菜都找不到地方,跟废人一样。
无奈返乡
最让我头疼的是爸妈在我家住得无比辛苦,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给生活带来无尽便利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却如一个个陷阱,说不定会在哪里被绊倒。
天然气灶用不惯。“打开阀门按下旋钮点火,调节相应大小做饭,用完关上”,这么简单的过程,对于妈妈来讲像一门多高深的学问似的。讲了无数遍,妈妈还是怕得不行,点火器啪的一响妈就一哆嗦,忙不迭地转回去,刚点着的火又灭了。
后来妈妈干脆准备了一堆旧报纸,撕成长条,放在灶边,做一次饭用火柴点一根引火。麻烦点倒罢了,关键是不会开火就总忘记关火,锅烧崩了好几个。最可怕的是有两次妈直接把火吹灭,总开关开着,我回来的时候一屋子煤气味,好在是夏天,窗户一直开着,不然不知会出什么大乱子。
我家住11楼,爸妈却对封闭的电梯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一层一层走步行梯。别的也一样,抽水马桶用不习惯,说坐着尿不出来,想方便就爬楼梯下去找公厕,后来干脆不喝水,尽量减少去厕所的次数。
其他诸如冰箱、电视、洗衣机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们手里就像专门欺负人似的,无端端冒出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毛病。
爸妈为了尽量减少犯错误的次数,守着满屋子现代电器,整日枯坐,饭都不常做,随便找口东西对付对付,就是一个长长的白天。
我又心疼又急切,怎么这么笨呢?害得我在班上心不在焉,生怕他们在家里出点什么事。加上孕妇本身脾气就大,有时候忍不住就喊起来,爸妈像闯了祸的孩子一样,敛声屏气地低着头,看得我越发难过。
他们不敢出门,偌大的京城四通八达,走出去怕找不回来。连去楼下花园坐坐的兴趣都没有,因为开口就是一片错愕。
他们比在家乡时更寂寞,那时虽然我和弟弟不在,但家里田间有他们做惯的活计占着手;左邻右舍有相处了大半辈子的乡亲。而在这千万人口计的京城,他们认识的人却只有我们两个,能自由活动的地方也只有这两间屋。
本想让他们来享清福,事实却让他们遭了洋罪。3个月后我轻声对爸妈说:“妈,要是实在呆不惯就先回家去吧,什么时候想来,女儿家永远敞开大门欢迎你们。”
爸妈脸上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的喜悦,却担忧地看着我高高隆起的肚子犹豫。我咬了咬牙,骗他们说早已定好了金牌月嫂,也托老公家里人找到了合适的保姆,一切都没有问题。爸妈终于放下心来,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再见一定是春天
其后几年,我尽量像歌里唱的那样,“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尽管千里奔波旅途不便,尽管生活忙乱,可我一次也没再提让爸妈来北京生活的事。
其实在产房挣扎的时候、憋了奶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养育孩子手足无措的时候,真希望贴心贴肺的爸妈能在身边帮我撑下去。但他们操劳了半辈子,到了晚年更该有自己舒心的生活,真正的孝顺就是让他们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吧。
转眼5年过去了,年近70的爸妈身体大不如前。年前爸爸起床时突然浑身出汗、心疼,碰巧我们在家,飞车送去医院,大夫说是心肌梗塞,住了两个多星期的院才缓过来。
回到北京,我的心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妈妈高血压已经多年,爸爸又得了这么个病,今后他俩谁照顾谁呀?万一有个好歹可怎么办?
思虑再三,我又动了接父母来北京的念头,跟父母一说,他们立刻同意了。爸妈说,林林马上读小学,我俩忙于工作孩子没空接送,中午饭也没地方解决,孩子长这么大他们没有好好照看过,这回说什么也不能坐视不管了。
我的眼睛一热,这就是爹娘,在他们心里,儿孙永远是第一位的。
但我却没有急于兑现。因为爸妈的第一次北漂使我明白了一件事,对于老年人来说,融入城市新生活比我们年轻人要困难得多,要想让他们漂得安心、漂得自在,许多功课要提前做。
我首先去给爸妈买了一支老人宝手机,把快捷键1和2分别设置成我和老公的号码,将常用的求助号码分别设置在另外的快捷键上,这样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无计可施;我又去街道和社区给爸妈挂了号,留下他们的电话号码,通报了二老来京的大概时间,嘱咐他们有什么宣传、教育、讲座一定不要忘记通知;出来时顺便把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设施通通玩了一遍,又到棋牌室看了半上午老头老太太打麻将。
接下来我有空就在小区花园里转悠,寻找和爸妈一样的老漂族。
我发现,这样的老人真不在少數。有的带着孙子玩,有的就是孤身一人或老两口,操着带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聊天、下棋、晒太阳。攀谈起来,或多或少都有着爸妈初来时的烦恼。
等把赋闲在家的人能去的地方能参与的日常休闲活动都摸清玩懂之后,我再一次把父母接到了北京。
令我惊喜的是,爸妈居然可以讲简单的普通话了,虽然远不那么“普通”,但毕竟跳出了晦涩难懂的腔调,可以粗略与人交流了。见我诧异,爸妈有点羞涩,说上回在北京当哑巴的经历令人不快,这次来之前,他们跟着电视学“普通话”,怎么也得生活自理,不能让我太操心。
我请了年休假,专门陪父母在家适应生活。手把手地教他们用熟家里的电器设施;一天一趟地逛菜市场和周边超市;教会这边的麻将规则,蛊惑他们在社区棋牌室泡了几天;等我带父母跟小花园里其他的“漂爸妈”接上头,父母脸上那抹焦虑终于消失了踪影。
我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看来爸妈这一次的北漂生活会惬意许多。爸妈爱我们,我们也爱他们,既然时间机遇现实条件让他们在耄耋之年不得不做“老漂族”,我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努力,让爸妈快乐地漂。 (本文有删节)
摘自《女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