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慧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产业集聚对经济带动的优势不断显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产业集聚的研究中,覆盖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到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等多个方面。但聚集理论的基础仍是传统的“价值—成本”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是波特产业聚集理论。他认为产业集聚的作用包括:靠近专业的物质投入和信息、设施互补等而提高生产率,改善激励和绩效的评估,提高创新率和促进创新成功,降低新企业形成的障碍,营造提高生产率的环境等。他的研究揭示了产业集聚在企业区位选择中的重要性。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很多学者都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其中较为成熟的是G M E模型。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拿大学者padm ore和gi bs on(1998)建立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竞争力模型——G M E模型。G M E模型包含三对决定因素(见表1):“因素对Ⅰ”-基础,包括资源与设施;“因素对Ⅱ”-企业,包括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以及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因素对Ⅲ”-市场,包括当地市场和外部市场。与“钻石理论”模型相比,G M E模型更适用于对地区产业集群的评价,而不是对宏观的国家竞争力的评价。而且G M E模型以“因素对”的互补性强调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弥补了单因素的竞争力评价缺陷。这样,G M E模型在“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集群竞争力分析框架。本文将首先甄别广东省发生产业集聚的产业,继而运用G M E模型,定量分析广东省产业集聚的竞争力。
表1 GME模型3个因素对的分解
目前的研究与实证充分证明了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区位选择、知识溢出等对经济产生很大的拉动效应。可以推导出,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程度越大,就越有可能产生集聚效应。地区面板数据通过增加样本量,强调广东省内21个城市的不同与时间变化的影响,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参考钱纳里和赛尔昆的模型,构建回归模型:
模型中运用的是以不变价格统计的G D P,其中n表示横截面数据,指广东省21个城市,year表示从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因变量表示GDP增加值的增长率,自变量三大产业G D P增加值的增长率,其系数可分别表示三大产业的贡献率。用s t at a软件分析得出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故省略了其他模型的拟合结果,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产业面板数据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回归结果表中可以看出,三个模型下的自变量系数差别很小,其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拟效果最好的是固定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达到52.73%,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是33.28%、7.57%。广东省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微乎其微,而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效应却比较显著。从各个城市的情况来看,广东省产业集群最有可能出现在第二、三产业内部的某些行业。
定量分析的结果总是比定性分析更加有说服力和推广借鉴意义。在确定广东省产业集聚最有可能发生在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化运用GME模型的分析框架进行量化分析。参照戚悦、张晓艳(2011)在《区域产业集聚的判别及其竞争力的测度研究——以云南省为例》中建立的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变换指标,完善指标的一致性,从基础、企业和市场三个方面、六个层次,利用广东省企业数、产值、产业增长率等数据构建起评价广东省工业与第三产业集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见表3)。本文试图量化出广东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并分析广东省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竞争优势与劣势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各项指标数值运用均值法消除量纲后,利用变异系数法赋予各项权重,最终整理出广东省工业与第三产业集聚的各项竞争力值如表4、表5所示。
广东省工业集聚竞争力2.5439,第三产业集聚竞争力为2.3649,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显现出了较大的竞争力,这与广东省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的事实是相符的。广东省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几乎可以与工业媲美,这充分说明了广东省产业转型和第三产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从两个数值表的对比可以看出,广东省工业与第三产业竞争力结构上的相似度很高,都是企业竞争力最强,市场竞争力次之,基础竞争力最弱。从一级指标系数可以看出,工业、第三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权重分别为0.5923、0.5369,这说明了全国各省工业、第三产业企业竞争力非常悬殊。而广东省恰是企业竞争力最占优势,分别达到3.4614、3.5662,在双重作用下广东省的最终集聚竞争力凸显出极大的优势。另外,在企业竞争力方面,最突出的指标是C 23、C 24,这两个指标衡量的是企业的数量密度和产值密度,其非常高的数值表明目前广东省企业密度和产值密度已经很高了,也表明广东省这两个产业的集聚程度比较高。而第三产业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C 15数值突出,高达5.1264,权重也是同类指标中最高的(0.3907),这说明目前中国各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悬殊,而广东省较全国水平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目前广东省第三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发展速度快,这表明未来广东省第三产业的集聚优势将进一步加强。
广东省工业、第三产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弱于企业竞争力,略高于全国水平,而且表现出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强,国内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特点。国际市场指标数值突出的是C 61,说明广东省的工业、第三产业出口额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于全国水平,广东省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外向型经济大省。
广东省工业、第三产业基础竞争力低于全国水平。指标体系主要从资本、劳动力、基础设施、科技投入四个方面来衡量广东省产业集聚基础竞争力,结果显示,广东省这几个方面都是略高或者低于全国水平。虽然广东省各项贷款余额、研究生数、科技投入等方面的绝对数值都比较高,但本文衡量的是这些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结果显示,广东省的基础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竞争力较低,这将导致广东省的企业融资不足,优质人力资源不足。广东省设施指标略高于全国水平,但公路的货运周转率低,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与全省产值不匹配,科技、科学、教育方面投资不足。这些方面较弱的竞争力将限制广东省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而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主要由政府负责基础建设,这说明广东省政府行动力将深刻影响广东省的产业聚集竞争力。
表3 广东省产业集聚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明细
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三大产业贡献率进行分析,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分析广东省各个行业专业化程度,得出了广东省的产业集群最有可能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论。广东省作为中国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产业聚集的发展基础较好。一方面,广东省毗邻香港,与外国经济往来密切,有着广大的世界市场。这些条件使得广东省工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另一个方面,广东省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促进服务行业的发展政策之下,第三产业经济带动效应也在逐渐体现。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下,与之相对应的服务行业的需求也较大,批发零售业、金融业等的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广东省内发展集聚效应无论是从数据的研究还是从现实情况的分析都是有很大的实现可能的。本文尝试运用G M E模型,在进一步细化企业、基础、市场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出广东省工业与第三产业集聚竞争力。由于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广泛被认可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竞争力测算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和工具,因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1)保持与深化企业竞争力。广东省应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的战略优势,协调全省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极大化“产业转移”推进经济发展的效应。广东省应不留余力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存在优势的传统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其在高利润环节的竞争力。目前广东省很多产业发展成熟,但网络性合作不强,因此加强产业间联合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并深化集聚经济的发展优势。
(2)加大力度提升基础竞争力。广东省应该进一步规范对银行体系的监管,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强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教育、科技、科学方面的投入,尤其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基础竞争力,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升广东省产业集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后盾。
(3)保持与挖掘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广东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应该利用良好的外贸基础,培育大型跨国公司,多渠道、全方位地挖掘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广东省应充分利用其在很多行业的领先地位,加强专业化市场建设,深化企业转型,进一步占领国内市场。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扩大内需绝不仅仅是应对国际危机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之一。中国是全世界都看好的消费市场,中国本土企业更应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通过国内市场来发展壮大自己。广东省企业在全国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更应该看准时机,捉住机遇,提高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
表4 广东省工业产业集聚竞争力试算结果
表5 广东省第三产业集聚竞争力试算结果
[1]戚悦、张晓艳:区域产业集聚的判别及其竞争力的测度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1(2).
[2]王锦秀: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刘国新、闫俊周:评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S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
[4]刘小艳: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4).
[5]盛军锋、叶向阳:广东产业集群竞争力: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2004(1).
[6]吴思静、赵顺龙:基于GEM模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5).
[7]肖岳峰、肖旦飞: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分析[J].商业时代,2010(11).
[8]刘恒江、陈继祥:企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
[9]朱华友、周淑云:地方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2009(2).
[10]蒋录全、吴瑞明、刘恒江、李海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分析及指标体系设计 [J].经济地理,2006,26(1).
[11]李育贤、左培文: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及实证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2(1).
[12]孙慧、张娜娜、刘媛媛:基于AHP的新疆黑色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J].软科学,2011(2).
[13]Portre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Basic Book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