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民 屈宝华 吴静雅
更年期综合征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笔者于2005年7月至2012年5月运用中药滋水清肝饮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较为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及门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5例,年龄41~45岁10例,46~50岁28例,51~55岁7例,平均年龄46.3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7年;对照组45例,年龄41~45岁9例,46~50岁30例,51-55岁6例,平均年龄45.5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年。两组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表现月经紊乱、心烦易怒、身体潮热、失眠多梦、心慌、乏力、汗出、健忘、舌质红、少苔或薄白、脉细数或沉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全部病例参照1999年发布的《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属“郁病”阴虚内热证。同时排除精神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未服用激素类药物,无使用雌激素禁忌证。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口服谷维素片(20 mg/次,3次/d)、维生素B1片(20 mg/次,3次/d),同时给予中药滋水清肝饮(柴胡 12 g、白芍 12 g、丹皮 15 g、栀子 9 g、当归 15 g、白术12 g、枸杞子30 g、泽泻 18 g、山药 24 g、山萸肉 g、12 茯苓 15 g、党参 15 g、熟地 9 g、合欢皮 30 g、酸枣仁 24 g、甘草 6 g。偏阴虚者加首乌12 g、百合30 g;偏阳盛者加黄芩12 g、菊花18 g)口服,1剂/d,水煎服,分两次温服。30 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谷维素片(20 mg/次,3次/d)、维生素B1片(20 mg/次,3 次/d),30 d 为一个疗程。
2.2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临床症状消失,停药半年无复发为治愈;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2.3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组45例中,痊愈3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45例中,痊愈25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00%。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例,%)
更年期综合征系指由于更年期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的症状和体片综合征候群。更年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性激素合成分泌减少,对垂体分泌FSH、LH负反馈调节作用减弱,使血浆中FSH和LH增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症候群[3],如月经变化、面色潮红、心悸、失眠、乏力、抑郁、多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注意力难于集中等。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无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病名,但对本病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有较详细的论述。本病中医称之为“经断前后诸症”,是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出现心烦易怒、易激动、头目眩晕、失眠、胸胁苦满等症状。从中医观点来看本病与“肾气衰”密切相关。《内经》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绝,地道不通,故无子。”更年期妇女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损,阴阳二气不相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肾虚精亏,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致阴虚火旺,也就是说,由于年老体衰,肾气虚弱或受产育、精神情志等因素的影响,使阴阳失去平衡,引起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肝肾阴虚,阳失浅藏,逆亢于上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也着重从补肾入手,调整肾及肝、脾、心等脏器功能的偏盛偏衰。我们采用清朝高鼓峰《医宗已任篇》中滋水清肝饮治疗本病。我们在滋水清肝饮主方基础上,根据患者阴阳病症优势差异、着重点不同,偏阴虚者加首乌、百合;偏阳盛者加黄芩、菊花。全方以以六味丸滋肝肾之阴,柴胡疏肝,当归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培补中宫,五味酸敛固肾,滋肝肾为主,疏肝为辅,清热而不过于苦寒,养阴而不至于腻胃,使肾水涵濡,肝气得舒,肝火渐熄,阴平阳秘。
[1] 朱文峰.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长沙.湖南出版社,1999:194-196.
[2] 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1-194.
[3] 黄醒华,王临虹.实用妇女保健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35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