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

2012-08-13 06:14李永忠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19期
关键词:守则作风现象

32年前的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重大战略课题。把制度问题提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意义的高度,极其深刻地阐述了制度建设在党和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一个建党建立新中国以来一直鲜为人注意的根本性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注重思想建设,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依靠组织建设,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加强作风建设,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多年来,我们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是比较注意和自觉的,但是对于党的制度建设(主要是权力结构),却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致使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多年来始终囿于“言教”、“身教”即“人治”的范畴。面对建党91年、执政63年、拥有8200多万党员的客观实际,我们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我们的教育、管理、监督的方式方法,明显地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由于革命党的思维定式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党的建设多年来一直停留于“老三大建设”上;由于对制度建设的忽视,我们很多“好的传统没有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完善的制度”。党内具体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还成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的“总病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恰是我们制度上(主要是权力结构)存在的严重缺陷所导致的必然恶果。

党内制度上存在的弊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主要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只要抓住根本认真加以清除,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几十年来,有些人往往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少数党员、个别党员干部的素质问题(即思想、作风问题),很少从制度上找原因,认为只要进行思想教育、作风整顿、组织处理就能解决问题。如果忽略了制度这个根本因素和决定因素,结果常常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现行的党内制度(主要是权力结构),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伴随于政治运动而强化,同步于计划经济的发展。当战争已经远去,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不搞群众运动已成定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定向之时,党的领导制度(核心是权力结构)却仍沿用“苏联模式”(“议行监三权合一”,即决策、执行、监督权合一),党的建设却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岁月里,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势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党的事业的前进,都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既需要加强和发展党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更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

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是邓小平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运用。邓小平同志在认真总结分析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领导者个人的因素,思想、作风等因素,在党的建设中的影响,小于制度的影响,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巩固和发展党的队伍和组织,保证党风持续稳定地好转,就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根本建设,依靠制度的力量,认真解决党的思想、组织乃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制度对党的建设的长远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党内制度建设,人们常习惯性地认为主要是多订一些条条款款,其实不然。“制度”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规章、守则;一是组织体系。加强制度建设,不仅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具体实在的规章守则,而且要建立健全保证这些规章守则得以坚决贯彻施行的组织体系。

加强党内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第一,要通过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最好能相互制衡,胡锦涛总书记已经明确提出“监督的制衡力”)的科学权力结构;赋予“专门的机构”与任务相适应的权力,以切实保证其能够“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第二,要通过设立政治体制改革特区,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从基层特别是县市级党委做起,逐步实现“权为民所赋”。

猜你喜欢
守则作风现象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森林守则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雾霾天健康守则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分手了?社交网络行为守则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