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2-08-12 08:29:27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课题组
海峡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学科经济

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课题组



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课题组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总结,分析指出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重点阐述福建省该学科人才队伍、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功能等方面的进展,并针对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福建省 信息经济学 学科发展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信息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体系中的新兴领域,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信息经济学不仅要引入信息因素对传统的经济理论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也要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原理和方法考察社会信息及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2]。从情报学角度分析,信息经济学是情报学沿着内生路径与经济学交叉形成的,是情报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产物,是情报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将信息经济学置于情报学体系框架下进行研究,必将促进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3]。

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既与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后不确定性增加或风险加大而使信息的作用日益重要有关,又与信息科技革命导致信息产业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福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带动了福建省信息技术、信息服务和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效用,给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福建省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提高信息经济学学科在服务我省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开展“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的专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服务现实的意义。

1 我国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

1.1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探索阶段[4] (1978年~1989年)

此阶段是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奠基阶段。1978年《经济资料译丛》第1期登载的1976年美国经济协会《经济文献分类法》译文中,第026类列出了“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原译为“测不准和情报经济学”),是最早明确涉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多数专家学者都把1978年视作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开端。进入80年代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改变了我国的信息需求,使得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都变得突出起来,为了解决一些急迫的实际问题,在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为我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85年,武汉大学情报科学系首先开设了情报经济学课程并编写出较系统的教材,丰富了我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1986年,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中心仿造波拉特的方法,对我国1982年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提供了我国80年代初信息经济的结构和规模的定量描述。其后,许多省市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分析本地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比重,这些研究为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信息政策,保证信息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对策。1986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信息经济学的有关课题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88年,在山东烟台召开了首次以“信息经济学”为题的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提交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就信息经济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并正式提出了筹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设想计划。另外,有关学者就信息经济学问题,开展了各种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大量翻译了国外的相关文献,如霍肯的《下一代经济》(1983),马克·波拉特的《信息经济论》(1987),阿罗的《信息经济学》(1989) 等。这些国外成果的引进,给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此期间,国内有一些优秀的成果问世,如:林德金的《信息经济学导论》(1988),谭卫东的《信息经济学导论》(1988),葛伟民的《信息经济学》(1989)。

1.2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发展阶段(1989年~1999年)

1989年8月8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时举行了全国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就信息经济学如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建议,首任学会理事长、数量经济学家乌家培在会上提出了体现中国国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总体框架。此次会议为中国的信息经济学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缺口,对于中国信息经济学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发展阶段。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领导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活动,对信息经济学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主要有: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问题、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市场培育与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信息革命对经济与管理的影响问题、信息经济及其管理问题,以及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管理和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等等。1990年,将原属于辽宁省信息中心内部刊物《信息系统建设》易名为《信息经济与技术》,作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会刊,从此,信息经济学界有了自己的学术刊物。1992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同美国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取得联系,为后续的合作创造了条件。1996年,在中国的应用经济学专业目录中单独列出和介绍了“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在此时期,中国学者不再是第一阶段的学习、认识信息经济学理论知识,而主要是根据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不断引进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大量地编写相关专著与学术论文。主要有:乌家培主编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张守一主编的《信息经济学》(1992),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1996),马费成的《信息经济学》(1997),陈禹的《信息经济学教程》(1998),谢康的《信息经济学原理》(1998),乌家培的《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1999)。其中,乌家培主编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1991)是我国信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1996)第一次专门论述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

1.3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深化阶段 (2000年~至今)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理论积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0年以来,信息经济学学科进入更高的深化阶段,研究主题得以较为自由地向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5]。在前期文献积累的基础上,信息经济学研究开始转向注重结合中国国情开展应用研究。有关信息经济学文献所研究的领域在微观方面大为增加,应用型研究成果也较多。如:卡欣的《传媒经济学:数字信息经济学与知识产权》(2003),马可·斯达德勒的《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2004)等。正是由于这些成果的引入,中国的信息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才得以更快地发展。国内学者也纷纷编写专著及撰写学术论文,如:乌家培的《信息经济学》(2002),王健的《信息经济与管理》(2002),靖继鹏的《应用信息经济学》(2002),陈瑞华的《信息经济学》(2003),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004),赖茂生的《信息经济学》(2006),查先进的《信息经济学》(2007)等。在上述学术著作中,乌家培的《信息经济学》(2002)把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与经济间关系的研究三大部分整合起来,建立信息经济学的新体系;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2004)代表着当前中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较高水准,靖继鹏的《应用信息经济学》(2002)从信息经济学应用学科这一特性来研究信息经济学有关问题,如: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信息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到现在为止,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已发展壮大,每年举行规模不小的年会,主题涉及国家信息经济发展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主要有经济学界、情报学界、管理学界、图书馆学界和计算机专家,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等情报学刊物上。最近10年里,国内经济学界也十分关注信息经济或新经济的研究,在《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数量经济与技术》等刊物上常常见到相关的研究。而关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介绍与应用研究则在诸如《经济研究》、《经济评论》等经济学核心刊物上经常出现[6]。

2 国外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分析

信息经济学一词,起源于1959年马尔萨克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1961年,STINGER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论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的重大贡献,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奠基石。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领域,即以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为核心的领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如信息经济的测度,信息系统经济学,企业的信息组织理论,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国际信息经济学等八个领域。中山大学谢康教授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国外信息经济学主要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研究[7]:

2.1 从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这一角度的研究绝大多数建立在与一般均衡分析相衔接的基础上,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假设为前提进行的各种微观经济学研究成果,形成了当代最富特色的信息经济学理论,称之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理论。David M.Kreps《微观经济学教程》(1990年)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在信息经济学专题中,包括道德风险与激励、不利选择与市场信号,以及信息披露原则与机制设计等内容。1992年,瓦尔特·尼柯尔森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运用》(第五版)中,增加了信息经济学章节,讨论了信息的性质、信息价值、信息与保险、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等内容。1994年Eric Rasmusen 在《博弈论与信息:博弈论引论》中,按照博弈理论、非对称信息和应用三个部分,系统阐述了博弈论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关系。1997年,Laffont《不确定性与信息经济学》中,系统分析了不确定性、风险、信息结构、偶然市场理论、不完全市场中完备预期的均衡理论、道德风险与汇率理论等。因此,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多有重叠,当代经济博弈论的理论著述,基本上将不利选择、道德风险、激励机制和市场信号纳入分析框架中。

2.2 从统计决策角度研究利用信息实现最优的信息经济

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雅各布·马尔萨克和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在这个领域建树独特。“信息经济学”这个概念是马尔萨克在1959年最早提出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中,逐渐建立起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的信息系统经济学理论,马尔萨克认为,信息经济学由决策科学派生出来,是具体研究如何选择最优信息系统或最优信息结构的一门经济学。80年代后,最优信息系统选择理论成为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前沿领域。1984年,阿罗将其在1949年~1981年间发表的论文汇集成册,以《信息经济学》为题出版,该书涉及的问题大多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论题。

2.3 从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现象

1963年,Adrian M.McDonough 在《信息经济学与管理系统》中,从信息管理角度具体探讨了信息的经济现象,如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管理的经济效益、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环境等内容。1988年,Marilyn M.Parker等在《信息经济学:与信息技术相连的商业绩效》中,系统论述了信息技术的预期商业收益,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信息技术价值与成本构成,信息技术的规划方法(特别是成本—收益分析),以及信息经济工具和信息创新等内容。

2.4 从信息产业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1983年,J.马丁和A.费劳尔迪的《信息经济学》,及1986年萨缪尔·沃尔帕特和齐伊斯·沃尔帕特的《信息经济学》等,都是专门研究信息产业的经济著作,具体包括数据库产业、数据处理服务业、信息零售销售业,以及通讯系统和信息价值的研究。1997年以来,网络经济与通讯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Lee W.McKnight、Joseph P.Bailey主编的《因特网经济学》,及J.Gregory Sidak、Daniel F.Spulber的《放松管制的收益与管制合同:美国网络产业的竞争转型》,是网络经济学的两部重要著作。

2.5 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算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

最早开展该方面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会前会长弗里兹·马克卢普,1962年,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著作里,率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此为基础对美国知识产业的规模做了初步测算,发现知识产业占1958年美国GDP的29%,占劳动力的32%。1995年Jorge R.Schement的《信息时代的趋势与强度:美国信息的生产与分配》和1986年Michael R.Rubin的《1960年—1980年美国的知识产业》对马克卢普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改进。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学者,先后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多数国家的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系列测度和跨国比较研究,部分成果以《思想的成本:十个太平洋国家的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英国、匈牙利、印度和南非等国家的学者,也先后对本国信息经济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和研究。

3 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内容[4]

3.1.1不确定条件下的信息经济分析

非对称信息是不完全信息的一种典型形式,指并非所有市场经济行为者都知道的信息。对于非对称信息,人们常常按照建立委托代理关系的时间顺序分为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会导致“次优产品”充斥市场,“道德风险”则会导致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负效用成本的非合理转嫁。既然不确定信息带来经济效率的下降,人们就开始研究如何能尽量减少非对称信息,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在经济行为者内部,建立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在经济行为者外,研究政府如何从政策、法规和机制等方面,确保和监督“委托—代理”关系的顺利开展。

3.1.2应用信息经济学分析

应用信息经济学研究主要涉及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政策法规、信息资源配置、信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等。从信息商品的特性,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及价值,信息商品的定价理论基础及定价方法,信息商品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方面来研究。信息产业则主要是从产业角度来分析信息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信息经济政策法规研究比较多的是怎样规范参与市场的经济行为者,特别是要对提供、经营信息产品商业及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信息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研究信息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其关系,主要研究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信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国有企业改革等。

3.1.3信息网络的经济学分析

网络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网络产品市场分析,具体内容涉及网络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信息网络产品的经济学分析、信息网络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及网络市场的政策法规分析等。侧重研究网络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网络经济的运行,网络经济下的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市场绩效、企业及政府职能等内容;阐述网络经济、新经济现象和理论,网络经济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并就加强网络经济发展安全的观念认识、制度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还有很多学者就网络产业、网络产品及网络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

3.1.4国际信息经济学分析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信息经济的研究视角拓展至国际信息经济学。国际信息经济学涉及范畴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即: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与方法,国际信息经济发展与跨国比较,世界信息产业与国际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以及世界信息资源与国际信息经济政策。国际信息经济理论主要以马克卢普、波拉特和鲁宾建立的一般信息经济测度理论为基础,以世界经济学或国际经济学理论为背景,讨论世界信息经济、跨国信息经济比较、世界信息产业与信息市场、国际信息贸易等领域的问题。国际信息经济政策主要从国内信息经济政策及跨国信息经济政策来研究。

3.2 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趋势

3.2.1学科由“混沌”走向“清晰”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建立,是从掺杂在其它学科里的“混沌”地位到从其它学科里分离“清晰”出来,屹立于众学科之林的过程。前期学者进行了众多研究,提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方法体系,促使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成一门内涵和外延独立和完整的学科。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创始人乌家培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提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信息经济学包括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经济研究的新兴综合性学科[8]。中山大学谢康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以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形成的理论结果和知识体系,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其学科属性是经济学。一般来讲,当一个领域的研究有了专门的研究内容体系,出现了专门的学术刊物,有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在大学里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标志着这项研究发展已成为了一门学科[6]。因此,信息经济学是一门从自身理论出发,并不断扩大其自身理论范畴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并以其独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经济问题和与经济有关的信息问题。

3.2.2学科向交叉横向发展

信息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方法引入信息领域,对信息与信息活动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研究,是信息学学科与经济学学科交叉形成的。随着经济领域信息活动的细化,以及对这些细化部分所做经济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与信息经济学相毗邻的其它经济学分支学科。从信息内容扩展来看,有情报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等;从信息过程阶段区别来看,有通信经济学、软件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等。信息经济学是一门信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信息学与经济学共同构成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以信息技术与信息经济的发展为条件,以信息科学为经济科学的演变为源泉,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支撑。信息经济学不仅是信息学科向经济方面纵深发展,也是经济学学科向信息科学领域横向发展的一门学科,所以它是双重交叉形成的纵横学科。

3.2.3学科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

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建立,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和前提。信息经济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处的时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征: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根本上说,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高度相关,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决定于社会和经济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因此,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应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信息活动与经济的关系,为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为现行信息服务体系的政策发展提供理论方法,促进信息服务实现社会化和产业化,提高信息系统和信息活动的效益,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3.2.4学科应用性研究呈加速发展趋势

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必须加强应用性研究,信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必须能够促进信息在社会经济的应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才会有学科的生命力。信息经济学学科应用性研究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系统经济学的研究。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和运行的条件及技术经济问题,为正确科学地评价信息系统效益提供理论方法,为建设合理的系统和系统布局,为建立最优化信息系统服务。二是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信息与经济行为、资源分配、企业组织及产品生产之间的关系,为开发利用信息价值,提高信息价值的实现率提供针对性服务,保证信息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三是产业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以博弈论为基础的关于产业竞争的信息经济学,在产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产业竞争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广告策略、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激励机制设计等活动中,都有它们具体应用的案例。

3.2.5研究方法以经济学研究为基础

一是信息经济学的规范研究[9]。信息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等新兴学科一样,都遵循经济学概念的传统来发展自身的理论。随着主流经济学研究逐渐向数量化方向发展,使经济学分析进一步精细化,形成经济学研究的“四步曲”,即假设条件,模型,分析或结论,以及评论。信息经济学研究,应以这种结构化的研究步骤或研究框架,作为规范研究的具体形式。建立在以最大化效用、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为基本假设之上的分析各种经济问题的形式化模型的出现,恰恰正是信息经济学对经济学学科本身的贡献所在[10]。二是信息经济学的实证研究[9]。信息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应遵循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思路,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结论。文献综述是对同一主题的文献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而成的文章论述基础;实证分析是对数据的收集测量部分,依据主题的特点选择实证方法,对于数据的收集要求准确、可靠和翔实;结论及其讨论是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与假设相应的检验结果,并对结果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分析。

4 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福建为主体的海西经济圈开启了信息经济的“南天门”,给福建省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关怀和领导下,在广大信息经济学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省信息经济学取得了喜人成绩。主要表现在:

4.1.1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队伍主要分布在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以及许多高校,如:华侨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以及政府和高校下属的研究机构等。其中,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聘请著名经济学家、原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乌家培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并聘请其为博士生导师,充分发挥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郭东强教授,从事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知识与知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泉州师范学院聘请哈佛大学欧阳钟辉博士为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院长,进一步优化学科优势人才队伍,促进信息经济学学科沿着前沿性、国际化方向发展。在优势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鼓励和吸引中青年研究人才参与课题研究,使信息经济学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人才队伍。

4.1.2学科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随着学科队伍的不断壮大,福建省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注重开展学术研究,研究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虚拟企业知识管理、闽台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管理与知识产权等重要问题,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纷纷涌现。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研究”、“推进‘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研究”、“协同商务链的设计策略与智能支持平台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之间协调机制的研究”、“面向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的ASP应用研究”、“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海西港口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及其对策研究”、“建设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先行区问题研究”、“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试验区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研究”、“福建省信息产业政策成效及体系的构建”、“支撑海西知识创新的信息资源建设研究”、“建构闽台信息产业合作发展机制研究”、“知识创新中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环境”、“企业知识产权量化与使用管理研究” 、“企业信息化对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行业增加值的贡献研究”等国家以及省部级课题。先后出版了《信息经济学》、《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企业知识产权诊断与策略》、《网络经济学教程》、《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著,并在《科技管理研究》、《管理世界》、《中国信息界》、《经济学动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刊物上发表数百篇学术论文。

4.1.3学科课程教学和学术交流取得进展

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信息经济学研究方向和课程教学,如:华侨大学设有信息管理与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知识与知识创新等博士点研究方向,厦门大学设有经济信息和知识管理、电子商务投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信息管理与战略等博士点研究方向,福州大学设有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博士点研究方向,泉州师范学院信息经济学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申请硕士点的重点建设方向之一,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等院校将《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作为经济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课程,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开设《信息经济学》专业课程。在高校开设课程教学的同时,信息经济学学术交流也取得较大进展。

2010年,信息系统、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全国研讨会(CIIR)在泉州师范学院隆重召开[11]。国信中心、工信部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代表出席研讨会,一批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系统方面的专家做了精彩演讲。如:中国数量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创始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乌家培教授的《三网融合的历史与现实》,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CNAIS)主席、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教授的《新兴IT融合——研究与应用前沿课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教授的《我国如何面对新经济的挑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谢康教授的《两化融合的信息经济学分析》等。此次学术交流,为我省信息经济学研究搭建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对不断完善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1.4学科人才培养规模与层次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6日公布调整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代号为110102),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大部分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学校都在下面设置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因此,信息经济学内容大部分也随之融合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福建省许多高校也纷纷开办相关专业或设置相关研究方向,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呈稳步上升态势。一是学科人才培养规模扩大。福建省该学科人才培养分布院校及招生规模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开始招收该学科本科专业,已培养本科毕业生600多名;厦门大学2008年开始增加招收该学科本科专业,已培养学生200多名,每年还招收相关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福州大学拥有该学科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年招收该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将近20名,累计培养该学科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16名。二是学科人才培养层次提高。学科人才培养已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也逐年上升。通过系统学习现代信息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掌握以信息集成和信息系统开发为核心的企业、政务和经济信息管理,具备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满足国家信息化建设对信息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其中,高层次人才在优势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从信息经济、信息产业、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分析、评价等方面,开展该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大部分毕业生主要到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4.1.5学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功能日渐显现

立足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引进当代信息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发挥学科优势,整合资源,为服务福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为“海西”经济建设建言献策,始终是福建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本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致力于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福建科技经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一是立足信息应用研究,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福建省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2010年年底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135亿元;实现增加值1550亿元,占GDP比重接近11%,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12]。二是突出信息产品优势,信息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软件产业集聚效益已显著体现,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上半年,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16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2%,产值规模继续位居全国第六位[12]。三是增强闽台信息交流,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稳步推进。福建省致力完善基础平台,包括促进“海峡两岸信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闽台信息产业合作交流促进中心”建设;2011年,两岸信息业者在台北签署了12项产品采购、销售代理、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总额达到1.3亿元新台币,标志着两岸“产业搭桥”专案取得新的进展[12]。

4.2 存在问题

虽然我省信息经济学研究获得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与信息经济实践对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省信息经济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2.1研究深度不够,理论体系缺乏规范性

由于学科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的不规范,致使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完全统一,导致我省部分信息经济学研究者对该学科的发展和前沿了解不清晰,无法把握其整体学科框架,仅仅从自身兴趣、爱好和知识面,对自身专业与信息经济学进行交叉研究,对信息经济学中的某个问题、某个方面进行论述,对我省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进行表象分析较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缺乏理论深度,对信息经济自身规律、内在机制等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尤其是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对于应用研究的支撑还相对薄弱,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2.2研究方法有待科学化、规范化

信息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学,其研究方法应该以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如:引入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之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才开始真正发展。因此,从研究方法来看,我省一些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往往是研究者主观分析的结果,其内容或缺乏具体的调查、统计资料分析,或缺乏一般的理论指导,信息经济的许多现象与问题只是处于描述阶段,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描述、分析与对比,数学的使用与深入的量化研究还不够,造成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论证性,很难在该领域产生影响,致使研究成果的价值有所减弱。

4.2.3研究人才队伍需要得到加强

目前,我省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主要组成为经济学界和情报学界,他们的研究各有特色,但往往在研究中难以排除以自身学科为出发点的学科偏向性,容易造成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认识不一致。同时,由于信息经济学研究计划性不强,连续性较差,而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相对集中,其他研究人员变化频繁,尚未形成稳定的学科研究梯队,一些青年学者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偏重于遇到实际问题的研究,还无法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多产学者和权威学者不多。因此,研究人才资源的相对不足,是影响我省信息经济学向纵深发展的障碍之一。

5 福建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对策

为了促进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加大对信息经济学学科建设投入,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还应加强学科自身的优势定位,不断完善专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学科专业人才,推动信息经济学学科可持续健康发展。

5.1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彰显学科自身优势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酝酿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推进科学发展、扩大开放的又一重要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着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两岸信息产业等领域技术对接与合作,促进海西经济的全面升级,对构建“信息新海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发展需要,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省应积极调整信息经济学学科建设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坚持走政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之路,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调整,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科技服务等方面,形成学科自身发展与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动互进的良性循环。同时,我省信息经济学工作者应培养从市场出发的前瞻性意识,主动融入我省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发挥知识创新、科技支撑和决策咨询服务作用,想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想,急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急,积极整合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色优势,开拓企业信息化服务的方向和层面,为我省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保证学科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提升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经济学人才队伍。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在现有高校、科研机构博士点、硕士点相关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凝练信息经济学学科研究的特色和体系,进一步加大信息经济学自身专业建设投入,在有条件的高校直接开办信息经济学本科或研究生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二要加强教研人员培训。有组织、有步骤地对我省信息经济学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系统培养,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信息经济学权威学者和专家来我省指导,或者把我省一些信息经济学学术骨干送到权威学者和专家身边进行访学研究,提高我省信息经济学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三要形成学科研究梯队。要进一步贯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针,加强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结合,鼓励和吸收更多的实际工作者参与学科研究。同时,在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以各类部委课题、横向课题研究为契机,争取更多优秀青年研究人才,构建年龄结构、职称比例和研究层次相对合理的学科研究团队。四要加强联合科研攻关。整合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内的多方力量,发挥我省学科研究的人才潜力,围绕“海西”建设和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增强科研人才的交叉研究优势,提高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5.3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深度

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学科体系,与信息经济的最新发展紧密相关,伴随着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研究信息经济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范畴与学科体系,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不断涌现,需要进行相应的理论归纳与理论研究。一要明确研究方向。我省信息经济学工作者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基础,并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确定一个或两个研究方向或领域作为自己长期而稳定的研究目标,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争取在该研究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并明确和保持自己的学科特色和研究方向,带动我省信息经济学学科稳步发展。二要创新研究方法。信息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着的体系,内容涉及多个与信息有关的经济学领域,创新研究方法体系的确立,是衡量信息经济学是否具备自身规范和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根据经济活动和信息活动的特征,坚持经济分析与信息需求分析相结合、经济计量与信息计量相结合以及实际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数学模型和数量计算,从经济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力求基础理论论证更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5.4 构建研究交流平台,营造学科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

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学科发展的有利平台,也是营造学科研究环境的重要手段。一要成立信息经济学研究学术团体。在中国信息经济学学会、福建科学技术厅、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联合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其它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织福建省信息经济学研究会,构建我省信息经济学工作者的研究交流平台。二要促进闽台信息经济学学术交流。借助福建对台合作的独特优势,开展闽台信息经济学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闽台信息经济学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共建闽台信息经济学人才资源库,开放人才流动,鼓励省内信息经济学骨干到台湾参加培训,积极开展项目交流合作,团结海峡两岸信息经济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人才,形成稳定和广泛的学术群体。三要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是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效联结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积极开展面向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使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从而为信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乌家培,谢康,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陈瑞华.信息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 李春梅.信息经济学在情报学体系框架下的理论进展[D].哈尔滨: 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娄策群,徐水尚.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6(7):7-10.

[5] 栾兰,王续坤.信息经济学研究主题迁移的可视化分析[J].情报科学,2011(5):757-762.

[6] 王芳,赖茂生.信息经济学体系探索[J].情报学报,2004(1):118-123.

[7] 谢康.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J] .科学决策,2000(4):41-46.

[8] 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9] 乌家培,谢康,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 Stiglitz J.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economic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4):144l-1478.

[11] 信息系统、信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全国研讨会在我校召开[EB/OL]. http://www.qztc.edu.cn/decms/html/2/17/201010/20101018_ 16655.html

[12] 福建省信息化局政府网站, http://www.fjit.gov.cn/

[13] 黄曼慧.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7(2):11-13.

[14] 张才明.构建信息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19-23.

[15] 黄炳坤.信息经济学应成为信息经济时代的主流经济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5-127.

[16] 李国秋,吕斌.从学科交叉路径看经济信息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区别[J].情报杂志,2004(12):5-7.

[17] 肖勇.对信息经济学的不同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08(4):134-137.

[18] 朱雪刚,李春梅.情报学视域下中国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维度[J].情报杂志,2008(5):10-12.

[19] 高红阳.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评述、反思与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6(1):17-20.

[20] 潘芳莲,武琳.近年来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 图书与情报,2003(2):7-10.

[21] 肖勇.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存在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5): 4-17.

[22] 肖勇. 论图书情报学领域中信息经济学探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2-9.

[23] 屈莉莉,陈燕,李剑锋.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评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1):88-89,101.

[24] 吴文莉. 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及其意义[J].决策探索,2005(8):55-56.

[25] 乌家培. 信息经济学若干问题[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14.

[26] 王高山,李国锋.信息管理类专业《信息经济学》本科教学思考[J].科技信息,2006(3):21,31.

[27] 王芳,赖茂生.论信息经济的制度变迁[J].情报学报,2002(10):608-612.

[28] 查先进.信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课题组成员:

1、张文德,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所长,福州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导;

2、陈伟斌,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讲师;

3、詹庆东,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副研;

4、王咏梅,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副研;

5、安 结,福州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讲师。

猜你喜欢
经济学学科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